一个种树人
第棵
本期编辑︱培根导读:牛蒡子重拾。■牛蒡子治头痛作者︱姜际升牛蒡子性味辛、苦,微寒。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等作用。多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头痛,麻疹疹出不透等证。考历代医生治疗风热所致头部疾患的方剂中多采用牛蒡子。如牛蒡子配旋复花,治痰厥头痛。牛蒡子配石膏,治头痛连睛。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笔者和一些同志在临床经常用牛蒡子为主治疗头痛,效果满意。头痛不论新久,只要具有下列特点之一的,便是牛蒡子的适应范围。一、头痛兼有发胀感觉;二、头痛牵引眼珠作痛;三、头痛发作时,精神困顿嗜睡;四、偏头痛兼有胀感。凡具有上述特点的头痛又兼有便秘的尤为适宜。临床上,牛蒡子治疗头痛,多单独使用,或根据病情配伍一、二味药物。牛蒡子的用量极为重要,一般须用五至七钱始效。用量小时,效果多不明显。用时需将牛蒡子炒,捣碎,水煎服。牛蒡子有滑肠通便作用,故对头痛脾寒便溏患者忌用。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一、张XX,女,成人。主诉:头胀痛多年,疼时嗜睡,且牵引双眼作痛,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经用中药和西药、止疼片剂和针剂治疗均不见效。就诊时,神志正常,脉沉弦。根据病情分析系肝经郁热所致,治宜宣疏肝经郁热。用牛蒡子七钱,水煎服。服两剂后,头痛明显减轻,眼亦不痛。服第三剂时因睡眠不好,头部又感觉疼痛。继续服药治疗。随访效果良好,基本治愈。二、孙XX,男,三十六岁。主诉:两年前脑震荡后,头胀痛,肩臂麻木,两眼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恶心,有时呕吐,西医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就诊时,神色正常,营养中等,西医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脉沉滑而稍数。根据病情分析为肝热挟痰浊上扰所致。治宜清肝化痰。用牛蒡子八钱,水煎服。复诊自述,全部症状消失,两眼视物尤为清楚。但出现腹泻稀便日三至四次。又用牛蒡子四钱、菊花三钱、蔓荆子二钱,水煎服,以巩固疗效。按:本例患者病系肝炎挟痰浊上扰,治宜清肝化痰。方中只用牛蒡子一味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据《本药备要》记载:“牛蒡子,理痰嗽”,《本草述钩元》记载:“牛蒡子主风热痰壅”,所以独用牛蒡子一味收清肝化痰之效。三、刘XX,男,五十岁。主诉:因误入缺氧菜窑,经抢救脱险后,右侧头角部疼痛不止,夜间尤甚,在疼痛剧烈时,须家人用手拍击痛处,或用手指揪拧痛处皮肤到肿的程度,才感觉疼痛稍为轻松,病数月之久,经多次治疗无效。其头痛特点是右侧头角疼痛发胀,牵引眼睛作痛,脉弦而数。根据病情分析,主系肝胆两经风热上扰,经络瘀阻所致。治以疏风清热通络法,药用牛蒡子七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连服三剂后,头痛基本消失,惟感四肢无力。诊其脉象已较缓和,因患者自觉四肢无力,仍就原方加党参三钱,以益气扶正。又服三剂,头痛完全消失,一切恢复正常。近医院用牛蒡子一味治愈数例脑疝,从中总结出牛蒡子对降颅内压有显著作用。我院工农兵学员用牛蒡子配合温胆汤治愈一例头风,西医诊断为蜘蛛膜上腔出血(见本刊一九七三年三期)。医院眼科治疗青光眼的方剂中亦重用牛蒡子,收到良好效果。重用牛蒡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用牛蒡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笔者临床偶得。曾有一面神经麻痹患者,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服药5剂,效果不满意,但患者又感到咽部疼痛,遂于原方中加用牛蒡子25g,本意用牛蒡子解毒利咽,服药5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咽部疼痛不但消失,而且面部神经麻痹的症状也有明显好转,继服原方10剂告愈。从而体验出牛蒡子有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功效。从此,每遇到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方中都重用牛蒡子,每每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自年~年共收治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8岁;病程最长15天,最短2天;其中12例配合针灸治疗。采用牵正散加味,重用牛蒡子治疗(白附子6g,全蝎10g,僵蚕10g,防风10g,钩藤20g,牛蒡子25g)。结果:38例痊愈,其中服药最少18剂,最多35剂。4例症状明显好转。典型病例:王某,女,36岁,农民,于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午睡被电风扇吹后,觉右侧面部麻木,次日,口眼歪斜,鼓气漏气,嗽口时漏水,口角活动受限,右眼睑不能闭合,流泪。检查:前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眼裂3mm,人中沟歪向左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浮弦。证属风寒客络,经络闭塞,治宜温散风寒,通络牵正。处方:白附子6g,全蝎10g,僵蚕10g,防风10g,钩藤20g,牛蒡子25g。每日1剂,水煎2次服。共服药18剂告愈。牛蒡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未发现文献记载。其药理作用笔者体会有两点可作依据。其一,《珍珠嚢》一书中提到牛蒡子可“利咽膈,去皮肤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风邪外袭为患。其二,西医认为,本病的激发因素与病毒感染有关,很多文献都提到牛蒡子有抗病毒的作用。根据以上理论,可用牛蒡子治疗面神经麻痹。牛蒡子治疗面神经麻痹的药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END·推荐阅读
小小“鼠”辈,竟有蛮“牛”之“力”?窥探太湖扶阳法宝八味回阳饮之奥秘!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本文摘自《辽宁中医杂志》,中医杂志年第38卷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