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来,“惊喜”一直是我最痴迷的概念,我身边的人总是反复听到我提及这个词汇,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总觉得这事儿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这从他们的眼神和其后的行动可以明显看得出来。
这是我的“操作系统”中一个格外重要的概念,久而久之,我也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第一条,就是
1.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至于那好运是什么,不知道,但它就是会发生的,这事儿你必须提前知道。
在28岁之前,我没啥太多的好运,甚至厄运连连。
出生就营养不良,乃至于后面几颗牙齿都发育不全;
上学没多久滑冰栽倒,脑震荡,后遗症就是原本很会唱歌,结果那次之后就开始五音不全;
初中的时候晚上回家写作业趴桌子上睡着了,结果三叉神经麻痹——就是面瘫;那之后没多久又因为在大河里游泳差点被淹死;
又过半年,骑自行车被大卡车从后面“追尾”整个人飞出几米之外;
高二的时候,在一场能决定是否保送清华的计算机竞赛中我的名额被老师换成了他自己的侄子;
高考前的三周,急性阑尾炎入院手术……(这些经历中的一些后面我还会细讲)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笃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好运的呢?
大学的时候认真研究概率论的时候。
如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而有些事件是好的,有些事件是坏的,那么无论我现在遇到过的坏事儿有多少,好事儿还是会出现的,大小不同而已,早晚而已。
果然,26岁之后,我的倒霉事儿开始少了起来,幸运事儿渐渐开始多了起来……
这就是乐观,这也是乐观的力量。
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一种态度。
2.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为什么小的时候倒霉事儿相对较多呢?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没能力和实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没有足够完善的逻辑思考能力
在我看来,所谓“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打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使其完善,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来可能产生恶果的事情。
二十六岁那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不够完善。
在同一天上午下午听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竟然觉得他们都是有道理的!于是我钻进图书馆,找到了我的启蒙读物《BeyondFeelings》……
笃信逻辑,精于推演,是活在未来的关键。
有些事情,有些选择,在做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未来一定会倒霉,这样的事情不能去做。
这也是个公开的例子。有些人知道,但具体名字我就隐去罢。曾经有个人要求我做一件我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不肯,于是他说,大意是:
你这样这样悄悄做就行了,我一定帮你保密。
我看着那条私信一下子被逗乐了,心想,我这种人,需要你这种人帮我保密,那我以后还怎么活下去啊?开玩笑!于是,我只好公开地说,我做事情,该公开的都是公开的;此为其一,其二,我不做需要别人给我保密的事情,那样没劲。
于是,后面的很多麻烦就自动消失了,或者准确地说,原本就不存在了。
3.保持开放
不要给自己建造围墙。
我怎么知道比特币的啊?这并不完全是意外,一定程度上,这是我特有的方法论的结果。就是因为我Follow了那么多人,我才会有机会“随便扫了一眼,看到一个惊悚的新闻标题”:
“这个虚拟币价格超过了一美元!”
有些东西、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从此装作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这个东西去了……
开放(Open)就是可以创造好运和惊喜的,无论在哪个领域。
4.持续学习
学习,从来都是创造惊喜、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每个真正习得过技能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发出惊叹:
真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用上!
学习真的很简单,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那么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所以,学习的定义,在我的操作系统也是不一样的:
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5.创造更多的连接
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
长期以来,我发现外界的定义都是没用的,学历、身份、地位等各种标签,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没用的东西。到最后,只有一种方式有用:交流
可能是坐下来喝茶,也可能是读对方的文字,更可能是长期观察。
甄别出那些有属于自己的高效操作系统的人,甄别出那些愿意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遇到了,必须马上连接。
6.保留适当的随机
随机是不讲究因果的。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曾经提到过学习的时候不要问有什么用,因为不一定在将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用到。
本质上来看,这也是一种放弃直接因果判断,利用一定的随机性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在一些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因果思考与判断,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添加一点随机性,就是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7.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不要做一个低级的单任务操作系统。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多任务操作系统,我们的输入设备那么多,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不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如何处理?
别听某些愚蠢的心理学家在那里“有根有据地”证明切换任务多么降低效率。
通过恰当的统筹,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而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也是创造惊喜的好方法,理由很简单,效率高了,成果就多了。
成果这东西,跟之前提到的“连接”啊、“节点”啊一样,越多越好,这些成果本身也是节点,它们之间也会产生连接,最终一样产生聚变,至于能够获得什么,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一定会有所获得。
好了,回顾一下,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有这么七个:
1.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2.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3.保持开放
4.持续学习
5.创造更多的连接
6.保留适当的随机
7.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在说这么几件事儿:逻辑很重要、概率学很重要、统筹学很重要。
这些明明原本就是应该在学校里就搞定的事情,却基于种种原因,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误解了、稀里糊涂地放弃了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