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功能性头晕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很常见,但与精神源性头晕并不能划等号,8-10%的头晕患者其症状由焦虑抑郁本身导致,30-50%的头晕患者在其病程中可继发焦虑抑郁。焦虑抑郁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或者为共病。临床中非精神专科医生可应用PHQ-9、GAD-7等自评量表进行初筛。PPPD通常由头晕/眩晕、平衡障碍疾病触发,也可由其他神经科、内科及精神心理疾病触发,最常见的为外周或中枢性前庭疾病(25~30%),前庭性偏头痛(15~25%),惊恐发作或广泛性焦虑(各15%),脑震荡或颈部挥鞭样损伤(10~15%)。结构性前庭病变、功能性头晕、精神源性头晕三者即可独立存在也可重叠,例如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合并焦虑抑郁不少见,可继发BPPV或外周前庭受损,在发作间期表现为持续性头晕症状。
结构性前庭病变、功能性头晕、精神源性晕三者的关系
PPPD的诊断是基于病史与症状得出的,并非排除性诊断,缺乏阳性体征、检查阴性,如临床表现不符合则不可诊断。实验室检查、前庭功能、影像学等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有无共病,而非排除其他诊断。PPPD诊断标准见下表:SSRI与SNRI是治疗功能性头晕与精神源性头晕的常用药物,常用的SSRI类药物有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等,SNRI类有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临床中多先选用SSRI类药物,如无效或不耐受可更换为另一种SSRI,仍无效则改用SNRI,起效后需坚持服用至少1年。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并告知患者起效时间(部分患者须8~12周),否则患者可能因不良反应或起效缓慢而自行停药。
如前文所说功能性头晕并不等同于精神源性头晕,故对于PPPD单纯应用精神类药物许多时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前庭康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措施,针对功能性头晕患者与结构性前庭病变(前庭功能受损)患者的前庭康复治疗策略应有所不同。临床医生往往只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指导而忽略了其异质性,前者更适合习服训练,从而减轻主动或被动运动、视觉刺激等诱发的症状,后者则应以提高前庭眼反射(VOR)增益、替代与代偿受损的前庭功能、改善平衡障碍为目的。此外,在向患者强调前庭康复重要性的同时,应指导其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早期强度过高的训练可能反而适得其反,导致患者因惧怕而不能坚持锻炼。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