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现象及常用药物基础心理学第三

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脑神经递质代谢紊乱、脑器质性变化及遗传因素都有关。

五、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异常心理现象(一)与脑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有关的障碍

一些比较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都和刚才提到的神经细胞之间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有关系。两个神经细胞之间会有一些神经递质的传递,神经递质的浓度过高、过低或者出现一些异常紊乱,都会导致一个人出现异常的情绪状态,或者感知觉的问题。

人的内在神经系统中需要有一种内环境的化学平衡。如果这个化学平衡被打破、紊乱,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一方面和遗传有关系,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一般都会有家族遗传史。也就是说,这部分有些是在患者的DNA里。这一类人就比较容易出现这一类疾病。

但是,这些精神类障碍也和一个人所受的外在刺激,以及他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关系。如果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比如一个地方本身就缺水,但是这个地方的人有非常强的环保意识,非常注重节约用水,那这个生态系统就不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但是,如果这个地方本来就缺水,而人们又不注意节约用水,不注意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可能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所以,这也提示我们:虽然遗传因素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一个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他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像抑郁症、强迫症等这样的心理疾病,更多的可能还是受后天因素影响。遗传因素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对于上述精神疾病,目前知道,和前面提到的几种神经递质有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可能和多个神经递质都有关系,所以,可能会利用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来影响、干预这些精神类的疾病。

(二)脑器质性变化相关的症状或者疾病

刚才说了大脑神经递质的化学环境发生的变化,这主要是功能性的。如果化学环境发生变化,当然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大脑功能。

比如,这张图上就显示了正常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抑郁症患者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到,他们各个脑区功能的情况还是有明显不同的,但这个过程更多的还是可逆的。通过一些药物,通过自我调解,是能够恢复、能够治愈的。

脑器质性的变化可能更为严重(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治疗)。比如说,一个人脑梗塞之后性格会改变:可能会变得非常悲观。老人出现了一些脑病变之后,可能会变得像个小孩一样。中风后有可能会导致抑郁。这些都是因为大脑的一些病变导致了人的心理、性格发生了变化。脑动脉硬化可能会导致中枢杏仁核部位有缺血,因此人就容易悲伤。

有一些脑器质性的损害会带来情绪障碍:比如说情感非常脆弱,特别敏感;易激惹,也就是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强制性哭笑,可能没有什么原因,没有什么特别的刺激,他就一会哭、一会笑;欣快,就是一个人经常傻笑,也是没有什么原因,有一种病理性的愉悦感。

慢性酒精中毒也会导致脑损伤,带来记忆力减退,会虚构一些并没有发生的事情。有慢性酒精中毒的人,可能总是会“记得”一些事情,实际上别人都不知道。比如,他可能总是觉得自己的爱人出轨了,“那天我看得很清楚……”其实这可能是他的虚构,并不真实,是因为他酒精慢性中毒,再加上内心嫉妒心理的驱使,所以产生了妄想。

脑震荡有可能会导致顺行性遗忘。就是说,从脑震荡节点开始,后面的事情都很难记住了。海马萎缩、前额叶萎缩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记忆减退、幻视等等。

(三)常用药物及相关副作用1.常用精神类药物

这里举了几类:

这些药物都是在精神病患者的处方上相对比较容易看到的。我们了解这些药物,并不是要给有抑郁、焦虑等症状的患者开药。只有精神科医生有处方权,一般的心理师或者社会工作者是没有处方权的。如果我们了解、熟悉了这些药物的名称,就可以通过看这些患者的病例,大体上了解患者可能有哪些精神障碍,以及这些精神障碍可能的症状、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副作用等等。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患者相处,能综合地帮助他恢复身心健康。

有关抗抑郁药,这里谈到了抗抑郁五朵金花:氟西汀(盐酸氟西汀又名百忧解,比较有名),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等。

碳酸锂、丙戊酸钠,是情感稳定剂,目前主要针对双向情感障碍。

抗焦虑药物:安定、阿普唑仑。抗焦虑的药物有些有镇静的作用,所以,安定也是一种治疗失眠的药物。

抗精神病的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等等。

抗痴呆的药物这里有两种。

对这些常用药物,我们可以作一些基本的了解。

2.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

上图简述了各种可能的副作用。

当然,精神类药物如果过度使用,或者使用得不对症,有可能出现一些更严重的副作用。这时,应该去及时找医生,通过调药解决。

服用精神类药物后,人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时,药物刚刚摄入后会出现某种情况。也就是说,最开始吃的一两周或者几周,可能症状不但没有明显改善,反而会有一些副作用。这时,就需要请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建议:调药,或者继续保持药量。

在药物起效并且能够长期支持患者后,还有一些副作用会持续。比如嗜睡和肥胖。我认识的一些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受到嗜睡和肥胖的影响。其他副作用还有口干、头痛、头晕、便秘、失眠等等。所以,这些症状我们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开导他们,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劝导他们能够坚持服药、就医,而不是因为有这些症状就放弃就医。

3.精神类药物导致体重增加的机理

最后,简单说一下精神类药物导致体重增加的机理。

服用抗抑郁药物以及一些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后,阻碍了人肠胃的神经传导功能,会让人无法识别是否已经饱了,因此会导致食欲增加。明明已经吃得够多了,但还想吃。如果患者能够知道这一点,刻意地去抑制自己的食欲,不吃那么多,就能一定程度地控制体重。

另外,抗抑郁药物也有镇静作用,会使患者减少活动。不运动、又吃得多,体重当然就会增加。反过来,如果少吃、多运动,体重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释贤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zz/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