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的娱乐头条最在人意料之外的是冰冰姐姐对澳洲医疗的吐槽:高烧16天,实在扛不住了回国治疗,原来澳洲无法确诊的病就是扁桃体化脓……
看冰冰姐这小胳膊,被扎了那么多针也真是可怜↓↓↓↓
国外医疗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是美美哒棒棒哒,现在还有专门的机构承接出国治疗的业务,其实吐槽的人也不少,小邦看到这些真是要笑cry!
AlbeeChang:
上回摔倒在浴室头破了个大口子,流了一毛巾血,然后在急诊等了6个小时,血都流干了看着医生各种聊天咖啡饼干,最后跟我说其实让我等六小时是为了看我有没有脑震荡。。。你才脑震荡!你全家都脑震荡!!
KristinaLee:
胳膊断了等了一夜的急诊才有医生!!这可是急诊啊!!
不靠谱小姐_cece:
只是简单的烫伤被澳洲医生治的都要截肢了!MD,最后还是找朋友借国内的烫伤药给擦好了。。!
_WeNGagA_:
有次胃痛到快休克过去,生生在急诊坐了几个小时等医生来实在扛不住就稀里哗啦一直哭。护士温柔地给我一粒止痛药又过了几小时已经挨过去不痛了医生才来摸这摸那又灌了一杯类似石膏的液体就回家了?
Amy
结完婚想要宝宝,考虑要不要医生给开个婚检的单子。于是跑去问他,怎么判断自己能生还是不能生。医生淡定地回答:结婚几年,生了说明你能生,生不出来说明你不能生,做那检查干嘛呢,折腾。于是只开了验血单,看看弓形虫指标啥的……
不光是澳洲,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等这些福利国家的医疗制度都很相似,最大的特点就是“慢”。比如澳洲,如果“走医保”,从约家庭医生起到住院挂水输液止通常都会走上几天甚至几周的流程,流程走完还不一定能给你吊盐水喔!因为,在这些福利国家公费医疗通常都会尽量避免“过度治疗”,发烧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劝说多喝水、建议“实在顶不住”自己去买点非处方退烧药,有些家庭医生甚至会送根冰棍给你吃,挂水、抗生素治疗则只有在“绝对必需”时才会采用。
大人看病“慢”都觉得很心塞,碰到孩子生病,那内心简直就是崩溃的啊!小邦认识的一个小伙伴就直接说:美国医生很恶心。她家宝贝有次疑似积食,低烧,咳嗽很厉害,去看病,医生只问两件事,有没有高温,有没有拉肚子。刚好她宝贝这两样都没有。医院确定肺没事就不管了,美国也没有积食这个说法。所以人家更不管了……最后自己吃了点益生菌,慢慢好转了。
不过放心啦,他们的“慢”是在确定了你暂时不会翘辫子的情况下,真的很急,是可以叫SOS医疗哒。
除了“慢”之外,还存在一些国内患者未必能适应的特点,比如几乎所有福利医疗的工业化国家都存在医疗资源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原因是为确保“人人有免费医保”不得不减少每个病人所能获得的医疗份额。当然他们也会有私人商业医疗,但少,且贵。由此所造成的医疗轮候时间长、诊断和治疗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很多留学生或者当地华人,得了大病或者急症,都会赶紧回国。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否认国外医疗的一些优点。
在美国等医疗发达国家,医院。多点执业决定了医医院挂职,甚至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在梅奥诊所、哈佛大学医院医院,多学科协作被推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重症和疑难杂症,病情复杂多变,而单个医生擅长的知识是有限的,由擅长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多学科团队对患者共同诊治,为医疗效果提供了更多保障。多学科团队会由其中的一位医生负责总体协调,为患者安排好与每一位团队医生见面沟通,无需患者一一预约,这点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
另外,像在日本,分诊机制非常成熟,最开始病人的分流和检查是由护士完成的,医生只需要做诊断。医院医生要完成检查,询问,诊断等所有环节不同,不仅患者不需要往医生和检查处多次往返,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医生的看病压力。更不会有医生为了多收钱而给病人故意增加验血等医患冲突。
再说韩国,他们也是由专科诊所(医院)+医院组成,医院的存在让看病非常方便,特别是像皮肤科,齿科等。韩国女生的皮肤都非常好,因为她们
对皮肤管理意识高,基本上都会定期看皮肤科,而米内就有10家皮肤科的密集度,这种竞争性从某种程度也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
好啦,围观完毕,小伙伴们如果有可以分享的就医经历,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欢迎给小邦留言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