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作者/王昆文
什么是中医?
“中”与“和”是天下的根本,把它贯彻到医学和人们的生活中去,这就是中医。中医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此,中医就是天下最根本、最符合自然之道的医学。
中医文化就是以“中”为主位、君位、准绳和圭皋的文化,就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文化。“中”就是“一”,就是“道”,因此它(中医)归根到底是效法自然的。中医学的性质、面貌和发展,不是由“科学”决定的,它也决定不了。再先进、发达的科学,在充满无穷威力和奥秘的大自然面前,都显得渺小。试看钱塘江的大潮浩浩荡荡,如万马奔腾,是何等壮观!
自然是伟大的老师
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中医在向大自然的学习中变得聪明睿智。所以我说,自然是中医伟大的教师。是大自然的无穷奥秘、神奇绚丽、多姿多彩,启迪了,蕴育了,教导了中医,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医。
科学与中医
在医学这门领域,应当是现代科学向中医“问道",而不是中医“问道”于现代科学。“会当凌绝岭,一览众山小。”在研讨人体复杂的生命现象及其深层次规律的这一范畴中,中医无疑是居于“绝岭”,而科学不过是要小于它的“众山”。我们不能把主宰健康的权力交给科学,也不能把中医和人异化为科学改造的对象。
最好的医学不是什么科学的医学,而是自然的医学,即“道法自然”的医学。对此我深信不疑。
中医学的特色
所谓“玄生神”
“玄”就是阴阳不测的意思。阴阳的变化是无穷无尽、千姿百态的,难以意料,有时就像划破长空的闪电雷鸣,让人惊叹它的奇异。自然界和宇宙是玄远幽深的,在这玄远中就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阴阳变化及其奥秘,这就是所谓“神”。因此我们不必回避中医的玄秘性,因为大千世界本来就如此。
所谓“神转不回”
“神”就是自然界以不可抗拒的规律循环旋转,如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如木、火、土、金、水五气循环,不衍其序。若四时颠倒,五行倒置,则称为“回”,回则不能旋转,从而失去生机。
我看中医药文化——所谓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学发展到较高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以文字记载为主的、反映中医药发展历史方方面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医学是形而上者,它必须以“文”为载体,而“道”则是主宰。罗浮道人曰:“文而无道,焉以宰之?”一个高素质的中医,必然具有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治病需要灵感
所谓灵感,就是医生智慧的火花在对疾病诊治的过程中所随机触发的突发式的闪现。由于这一触发,往往会使医生看清疾病的本质和症结。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尤其是传统的中医,其灵感的有无十分重要,有灵感与缺乏灵感,其治病效果大不一样。
中医是用智慧看病
中医是用智慧看病——当然,这是中医看病的最高境界。由于各人的智力有高低,因而看病的效果也有差异。所以有人说:“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在人之善学善用耳。”
医学需要“象思维”
对人的非解剖结构和无形的功能态(即如中医学所谓的“证”及病机等)的认识、把握与探索,在医学上属于更高级别的层次,这就需要“象思维”。它包括直觉、顿悟、意会、揣度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依靠病人身体上所发现的形迹。
闻诊主要是指听取病人的主诉,而不仅仅是听声音和闻气味。如果那样,就把闻诊的重要性和诊断意义大大地降低了。
好一个“化”字了得
每一个人体内都内藏化解疾病、保持健康的神机;每一种疾病都能通过自我调节而痊愈。医生的任务只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促进其调理,促进其转化,使“失和”的生命过程转向和谐。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所谓“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做有文化的中医
当今的中国,不缺乏所谓“科学的中医”(即以科学为时尚,为真理,为标准),但缺乏有文化的中医。这里的“文化”,是指中医药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医的根,也是中医的外展形象。所谓“有文化的中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有医德,有医术,会宣讲,能著述,会传承,有贡献,是明医。
中医决不越俎代疱
“中”就是有节度,“和”就是调和而使之和谐。而这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来实现的,中医就是要尽可能的调动和促进这种功能,但它决不越俎代庖。
中医不能西医化
中医不能走西医实体化、技术化(机器化)和科层化(高度细化)的所谓“科学范式”的道路。在一个发源并传承了中医数千年的国度,今天还要把它作为一个需要实现的梦想(中医梦),岂不令人唏嘘!
医乃仁术
人吃五谷生百病,医有良方起沉疴。常将人病如我病,救得他生似我生。
不是中医,胜似中医——我所欣赏和特别推荐的两本书是《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著)和《闲情偶拾》(清代李渔著)。它们不是医书,但可以当医书读;二书的作者不是中医,但胜似中医。其对医学的见解,不在许多医生(包括笔者本人)之下。
中医应回归民间
中医中药可以不退出国家医、教、研、防体系,但重点是一定要回归民间。回归民间,是回归其本位,回归自然发展之道。有人说,没有私有化就不会有中国三十多年的大发展;我要说,同样,没有私有化就不会有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成功。如果医疗机构的所有权都落实给个人,那就根本用不着政府出面来操心其经营,也用不着大量的政府财政投入,而医疗的服务质量却反而更好,所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天不绝中医
中医之所以不绝,在于有个“天”。“天”是什么?就是实实在在、牢固地存在于无数患者心中的疗效与信仰,就是人心,就是深入人们骨髓与血脉的东西。人心就是天意,就是力量。人心永存,中医永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每天都在假装养生,其实都是笑话!★★★★★★
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现象★★
夏季养生,要“专心”★★
运用好经方,从解决“五难”开始
夏天到了可以吃它,知道它有这个功能!早知道每天吃一根了!★
饮用菊花养生茶少了这一步,竟成伤身利器!99%的人都不知道★★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
奇经八脉再认识,学好经络不用愁★★★★
用这三味中药泡茶喝,精力充沛、延缓衰老★★★
流传千年的中医至理名言30句:养身,养心,养生
为什么艾灸更适合现代人!
天然止痒“材料”★★
神经衰弱(3)-眩晕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
容易误读误写的中医药常用字★★★★★
中医育儿经:孩子的问题,病因却在父母身上!
小心饭后的这10种症状
清晨只需30秒,防癌健骨百病走,恢复30岁的健康!
神经衰弱(2)-眩晕
龙眼壳核有妙用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
万病损于阳气,如何驱寒补阳?★★★★★
中医常识:中医治疗八法指哪八法?推荐收藏★
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
如何疗“湿病”★★
神经衰弱(1)-眩晕
单味赭石立治脑震荡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蚕豆,健脾化湿、补中益气的宝★★★★★
夏天必喝这杯茶,拔除湿邪全靠它!好用又便宜,别错过★★★
一切疾病,皆起于这五点!看你中招没?★★
这个部位出汗,竟是中风前兆!(附最全出汗健康对照表,保存能救命)★★★
9种食物让女性永葆靓丽容颜★
偏头痛(2)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
生病最重要的不是吃药,而是先回到正常的生活里!★★★★★
你会睡觉吗?——中医谈睡眠★★
铁皮石斛能预防多种疾病,就怕你不坚持吃!★★
阳虚长斑,阴虚长痘,肾虚...★★★★★
不可忽视的针刺顺序★
脑震荡后遗症2例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如何做一个专业又接地气的年轻中医?★★★
最美不过中国色最深不过中药情
最省钱的保养方法,一学就会★
葡萄干和它一起泡水,每天一杯,比虫草还好★★
中医治得好癌症,却治不了现代人的愚昧!★★★
陆游的长寿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贫血如何食补?★★★★★
民间老中医治骨质增生秘方★★
“素八仙”中医养生食疗功效和常见膳方
三叉神经痛
把大米炒一下,竟成了一味药!刮走肠道毒素垃圾,大肚子消失不见!★★★
谈谈性病和精神病★★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中药炮制知识
中医传统治法
中药学知识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