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全珍老阿姨讲述农民将军甘祖昌不当

第四个故事:不当将军当农民   讲述人:龚全珍

  在革命战争时期,甘祖昌将军曾多次负伤,其中3次重伤。建国后,年春,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到郊区检查工作,由于回程时,木桥被敌特破坏,甘祖昌乘坐的车子翻到十米多深的河里,他身负重伤。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外伤痊愈,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左一为甘祖昌将军

  年以后,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病,治疗和修养也不见好转。从年开始,他每年都向组织打报告,要求批准回乡务农,说:“我自年跌伤后,患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去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贡献力量。”但他的申请没被组织批准。年8月,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到新疆检查工作,甘祖昌再次当面向同是江西籍的老乡萧华提出要求和申请,组织上终于批准了他的回乡请求。

  第五个故事:甘伯伯为我交学费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刘梅兰

  甘祖昌伯伯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建江山电站时,我还小,只有12岁,跟着大人后面担沙,看到甘祖昌伯伯跟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晒得黑不溜秋,穿的衣服都是差的,有好多补丁,吃的也是跟我们一样,劳动中干劲最大,休息最少,根本不像一个将军部长。我印象最深的是,甘祖昌伯伯对我家特别关心。我父亲叫刘炳如,是一个木工,那一年在建电站时砸断了手脚,不能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甘伯伯经常到我家问寒问暖,我读书没有钱交学费,他就做我爸爸的思想工作,叫龚全珍阿姨亲自上门为我送来了学费,一直交到初中毕业,使我终身难忘。

  第六个故事:精打细算建房子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甘干昔

  年,甘祖昌回乡当农民,和两个弟弟同甘共苦,三家人住在老房子里。到了年,小孩渐渐长大了,老房子住不下,他就用从新疆带回来的钱,买来砖瓦木料,在老屋旁准备建房子。我与甘祖昌是同辈,我叫他老兄,这栋房子是我建的,他建房子时处处想到节约。我是泥水匠,当时他找到我说,我现在开了点荒,基本上解决了三家人吃饭的问题,现在我想建几间房子,当时我说,要建就建大一点的房子,至少要一丈一一间,他说首先是要吃饭,要节约,不要建这么大的房子。他自己设计图纸,结果就建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很小一间,像一个仓库。他对自己的事精打细算,而对公家的事却毫不吝啬,那一年正准备动工建房时,生产队长说建仓库缺少材料,要向他借,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自己的房子到第二年冬天才开始。建这栋房子时都是自己打砖装的窑,他不准家人在农田里打砖,而是在山上打黄泥砖。为了节约,他要家人用大砖架作砖,说是用小砖架作砖浪费。砌墙用的灰浆,只有一米多一点高的墙基是用石灰浆砌,其余的都是用黄泥浆砌的。当时县民政局领导找到甘祖昌,要按规定给予甘祖昌建房子补贴,他谢绝了民政局的帮助。房子因缺钱缺材料,分两次到第三年才建成。为了节约,房子的窗户上都没有装上玻璃,而是用农用薄膜纸。有一年冬天,一位省委领导来拜访甘祖昌,看到房子窗户还是用塑料薄膜来保暖,然后提出要帮甘祖昌装玻璃。甘祖昌说,我也是一名社员,衣食住行不能特殊化,其他社员家都装上了玻璃,那么我就装。后来,直到甘祖昌去世,窗户都没有装玻璃。

  第七个故事:继续革命的老黄牛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李伏林

  我是个木匠,从小跟哥哥做徒弟,65至68年我当了民兵连长,后来又当生产队长。年动手修建江山陂时,我在村里当民兵连长,亲眼目睹甘祖昌将军带领群众兴建江山水库的事迹,深受感动,他带头捐款,吃住在工地上,在他的带领下,江山水库一年就建成通水。他一心为公家,什么都是亲自动手:茶叶场是他一锄一锄挖出来的,修江山水库,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担卵石。他亲自跑上跑下办起了煤矿、电站、水泥厂等社办企业,为社办企业他付出的心血最大。所以我认为,实际上甘祖昌他回家不是当农民,而是继续革命。他实事求是,最反对夸夸其谈,弄虚作假。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影响到农村,人们吃饭睡觉都要做“早敬”、“晚敬”,他坚决反对,他说,毛主席要我们“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坚决不能搞那些形式主义。

  第八个故事:修建“快省陂”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李伏林

  甘祖昌将军回来后,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年甘将军60岁时,我当民兵连长。有一天他找到我交谈,说看好了地形,要在沿背河螺形滩上边建一座拦水陂,解决村里农田干旱的问题,陂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快省陂”,意思是既要快又要节省材料,要我带头组成民兵突击队,在一个月内修建完工。接受任务后,突击队的民兵热情高,干劲大,甘将军也跟我们一样,起早摸黑,吃苦在前,搬石头,砌砖头,刚砌上去的石头经常被水冲去,反复多次才能砌好一段,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结果20天就完成了任务。在建“快省陂”时,他处处想到群众的利益,原计划建筑一米多高,隔两米作一个磴,但这样如发大水,就有可能淹没沿背村,为了不影响沿背村民的利益,他主动提出将陂降矮40公分。那天下午5时左右胜利完成任务,大家正准备散工回家,甘将军叫我组织大家开个会,总结表扬吃了苦的人,他叫我买来3包香烟,分给大家每人一根,他讲完话后,从口袋里拿出元现金,交到我手上,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用它买水泥搞建设。”我们都很感动,大家说:“大伯,你天天跟我们一起累力,还出钱,真是了不起。”那时沿背村的风气好,都受他的影响。

  第九个故事:奖筹粮的故事

  讲述人:甘祖昌外甥、坊楼镇退休干部李昔林

  舅舅为乡亲们做事业的时候,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但节省,甚至可以说非常吝啬。他吃穿住行标准非常低,从来不吃超过一块钱的东西,衣服是补了又补。但是,他对贫困老百姓很大方。在三年困难时期,他每年都会饲养10多头猪,但是从来不会宰杀。到了年底,就将猪卖给国家,去还苏联外债,自己过年都没有肉吃。那个时候,国家会对卖猪农户奖励一些奖筹粮,他都把奖筹粮放到大队仓库,哪个老百姓有困难,就可以去申请。记得我大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家里也非常困难,常常吃不饱饭。舅舅看到我女儿瘦得皮包骨,非常关心我,破天荒地让我也吃了奖筹粮,我记忆很深。

  第十个故事:我与甘将军出差

  讲述人:莲花县交通局退休干部谢稳玉

  年我在县计委工作。11月11日,国家计委打电话给甘祖昌,要他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是余秋里秘书谢荣华打来的,他说我不参加,第二次又打来电话,他又不答应,第三次谢秘书打电话说,你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要在湖南茶陵建铁路的提案,我们要听听你的意见。听到这个问题,甘将军连忙说:“这个意见是我提出来的,我一定要去。”县委问他带谁去,甘将军说,带谢稳玉去。我们于11月13日出发,14日就到了北京。

  一路上甘将军处处精打细算,在火车上吃了一碗面,到了北京,除了在火车上花了两毛钱买火柴外,没乱花一分钱。路过萍乡,市政府安排住宿,他一看是一间优等套间,住宿费一夜6元,就对我说,太贵了,我们另找地方睡去。后来,我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间小旅店,与十几个人挤在大通铺住了一夜,仅花了5角钱。他花公家的钱,总是算了又算,能少花的不多花一分,不该花的坚决不花。

  第十一个故事:改造冬水田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甘乐林

  我是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年村里甘洪昌书记要我担任生产队政治队长,要我跟甘将军去改造冬水田,变冷水田为高产田,我说,甘将军叫我去,我一定要去。一天,我们3人去现场勘查,甘将军胸有成竹,指挥我们怎么改造,什么地方要出排水沟,划出地段,我说,公公,今年要改造冬水田,粮食产量要下降,怎么办?他说,你们不要管,我每年补助你们3吨化肥。

  原来,沿背村有农田亩,其中多亩是冬水田,甘将军回乡后,听说沿背村不仅没有向国家贡献粮食,反而要吃回供粮,心里非常难过,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是冬水田影响增产。他就多次邀请队干部和老农开座谈会,虚心请教,研究改造冬水田。开始他决定七小队拿出5分比较容易排水的冬水田做实验,成立了5人的试验小组,针对田里泥土太稀,手捞不起,粪勺戽也不行的情况,经过用松毛挡、木板挡稀泥不漏水等试验都失败了,甘将军鼓励大家不要泄气,他日思夜想,废寝忘食,查找资料,提出仿照城市修下水道的办法,编篱笆捞稀泥,砌阴沟排水,他拿着一把锄头,率先赤脚下田做示范,混了一身泥巴浆,活像一个泥猴子,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了3天时间,就建成20多条水渠和一条一里多长的水圳,水从桥头垄20多亩冬水田中排出。冬水田的水干了,当年冬天种的红花草第二年获得丰收。

  甘将军改造冬水田试验成功,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的信心,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购进5万多斤肥田粉施在田里,然后播种油茶、蚕豆、豌豆、红花草等作物,第二年一季水稻平均每产增多斤。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每年补助生产队3吨化肥,第三年亩产达到斤,跨了纲要。

  在甘将军的带头下,沿背村从年开始,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共改造了冬水田亩。坳头垅、老峰下垅、石陂口垅等一片一片的冬水田被攻下来了,粮食逐年增产,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县里在沿背村召开现场会,组织各乡村干部参观了沿背村改造的冬水田。

  第十二个故事: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

  讲述人:沿背村妇女主任刘金娇

  我保存一张年轻时与甘祖昌将军一起修水库的照片,照片里甘将军手拿锄头,肩上披一条粗布白毛巾,正在给我们青年突击队进行传统教育,我依偎在甘将军的左边认真地聆听他的教诲。我将这张照片放大挂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成了我家的传家宝,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感到幸福无比。

  甘将军回乡不久,医院离村子远,就自备了一部分常用药,使群众的小伤小病及时得到治疗。年我刚嫁到沿背,生活困难,我丈夫谢九生患有气管炎,无钱买药。就到甘将军家去问,有没有治病的药。甘将军就马上问我要什么药,我说治气管炎的药,甘将军二话未说就将药给了我,我给钱给他,他坚决不要。我要谢谢他,他说不用谢,使我终身难忘。

  甘将军看到不少人家的孩子因生活困难,没有按时去学校读书,他就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夜校班,自己掏钱买来课本和作业本,没有老师,他就叫他的妻子龚全珍当老师,有时自己也亲自上课,使那些孩子没有耽误学业,能够及时学到知识。

  一年冬天,有个农户的房子被大风吹掉了瓦。当天下午,甘将军就和这位受灾的农户跑了几十里,挑来两担瓦片,顶着大风,爬上屋顶,替这个农户修好了房屋。有一个农户叫甘新郎,因身患重病,生活困难,甘将军想方设法给他找医生治病,并帮助他发展家庭副业,使生活基本有了保障。甘新郎病愈后,甘将军又和生产队协商,让甘新郎担任力所能及的看水员工作。甘新郎万分感激,逢人就说:“祖昌大哥不是亲人比亲人还亲,是他救了我全家,他是我家的恩人。”

  沿背村相邻的田垅村残疾青年刘海清,从小因病不能站立,他父亲又患肝病,全家雪上加霜,日子很艰难。甘将军像对亲人一样,热情关照,他亲自陪同江西省委、县委干部和医生一起到刘家给刘家父子治病。他写了10封去外地求医求药的信,一心想让刘海清站起来。当得知刘海清的残腿无法医治时,又给他买书订报,出钱请师傅上门教手艺,鼓励刘海清自强自立,刘海清学到了一手纺织技术,增强了生活的信心。甘将军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把群众当亲人,当贴心人。

  第十三个故事:为大队办企业

  讲述人:甘家村村民甘庆恩

  甘将军回乡搞建设,他首先确定抓重点,抓村办企业。甘将军虽然出生在沿背村,但对甘家村关爱有加。我那时在加工厂碾米,但我记得那时甘家村在甘将军的关心和带领下,村办企业搞得红红火火,当时村里有4部拖拉机,3部汽车,1个加工厂。特别是加工厂效益好,蒸蒸日上,一年比一年好,可以说60~70年代的甘家是莲花的华西村。他经常一个人来甘家加工厂,了解情况,效益如何,怎么发展,具体到机器怎么操作,有故障怎么换零件,千方百计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

  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甘家不仅集体经济富裕,群众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特别是村里的社会风气好,群众一心一意搞生产,颇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

  第十四个故事:兴修江山陂

  讲述人:江山村村民刘金胜、刘福林

  年8月开始,江山陂动工修建,我们在工地上做事。甘将军既担任总指挥,亲自设计采购材料,还是战斗员,他每天一大早来到工地上,拿着一个烟斗,不顾自己年大体弱,到处视察,看到干部没准时来就骂人。他自己以身作则,都是早晨5点起床,第一个到工地上,同我们一起劳动。当时建水库没有公路,材料运输困难,他就组织成立运输突击队,自己与大家一样参加突击队。我们劝他,“大伯,你年纪这么大,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参加突击队了吧。”他说,“四两搬千斤,人多力量大,我挑不动斤,就挑50斤,干社会主义要有一股拼命精神。”坚持挑着重担,沿着崎岖小路,和年轻人一起把吨水泥,10余吨钢筋以及其他物质从5公里外的洋桥运到工地上。这时他已年近花甲,不顾体弱多病,昼夜奋战在工地上。有一夜,山洪暴发,他拖着病重的身体,披着蓑衣赶到工地,带头冲下河滩,把建设水库的物质安全转移到高地。

  尽管物质已安全转移,但突然3米高的大坝禁不住洪水的冲击,冲跨了。更严重的是,坝基几十吨重的一块大石头也被洪水冲动了。冬天的洪水竞如此凶猛,群众纷纷议论:这里叫南陂,就是“难修陂”的意思,硬要修,老天爷也会冲掉啊!甘将军望着发愁的人们,突然开怀大笑,说,同志们、乡亲们,洪水冲掉了我们的大坝,老天爷毁掉了我们多个工,我们要他赔偿1万个工日。大家不解其意,甘将军解释说,“我们修大坝不是为了引水灌田吗?要灌田就要挖渠修沟。天晴了两个多月,泥巴像石头一样坚硬,开渠费工又费力,现在下了这场透雨,土质松软了,开渠一个工能抵三四个工日,你们算一算,这不是老天爷赔偿了我们1万个工吗?”“洪水冲垮了水坝,但冲不垮我们改天换地的决心,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移山填海,最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一席话说得大家连连点头,重新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甘将军在这关键时刻,对群众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稳定了群众的情绪。他重新调整劳力,集中主要力量修水渠,并亲自率领12个民工,分两班24小时连续作业,用岩石作石墙,截断两边渠道。他跟我们一样一日三餐在工地上,日夜奋战,三天三夜只睡了6个多小时,大家劝他休息,他却说,要抓紧时间,赶在春天雨季前完工,拖长时间,一发春雨就糟了。他尽管困得眼皮睁不开,只钻进工棚躺一会,一睁眼又上了工地。

  石墙越修越高,大家担心甘将军年纪大,身体吃不消,站在窄窄的墙上,头晕眼花,一不小心掉下来,问题就大了,都不让他砌墙。甘将军说:“我危险,你们就不危险?”他坚持和民工一起在石墙上一层一层往上砌。

  一天,突然山上滚下几块石头,把甘将军和一位民工的手臂砸破了,鲜血直流,人们焦急地要为他包扎伤口,让他休息。甘将军走到山坡上,寻得一把草药,用嘴嚼烂,敷在自己和那个民工的伤口上,谁劝也不听,又继续干起来。就这样,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垒起了10余米高的石墙,使渠道畅通了。

  10天以后,洪水消退,甘将军又集中力量,突击修建水库。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一座高19.5米,长25米,蓄水立方米的江山水库终于建成了。

  第十五个故事:爸爸帮我补鞋子

  讲述人: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

  从小到大,我觉得爸爸虽然很平凡,像个农民。但爸爸在我心目中是个英雄。小时候,爸爸经常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艰苦奋斗。记得小时候读五年级的时候,我有一双鞋子破了一个洞,同学们都嘲笑我,说,“公荣,这样的烂鞋子,我们都不穿,你爸爸妈妈有工资,家里有钱,穿着不怕丢脸吗?”我心里感到很委屈,我不要求搞特殊化,但最起码要求跟普通农家孩子一样。想到这里,中午放学回家后,我就将破鞋子丢在门外,下午换了一双就去上学了。到了晚上,爸爸找到我说,“公荣,你来一下,你的鞋子我给你补好了。”当时我心里很难受,我知道爸爸身体不好,既要关心集体的事,到农业社劳动,每天累得够呛,还要帮我补鞋,我觉得我太不懂事了,真要感谢他。我想,这双鞋子如果是妈妈给我补好了,我就不会感谢,觉得妈妈补鞋是应当的。但我还是想不通。我说,爸爸,我本来要买过一双新的鞋子,他问我为什么要买新的,我说,破鞋子农村的孩子都不穿,我还穿,真羞死人了。

  爸爸听后感到这事非同小可,必须抓紧教育,不能让孩子们从小沾染贪图享受的毛病,他说,“你同学说得不对,穿破鞋子不丢人,贪图享受才不好。毛主席号召我们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把这个传统丢了。我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8岁不到就跟着大人去萍乡挑脚攒钱,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接着,他拿出一双旧的打了许多补丁的破鞋给我看,讲起了红军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忍饥挨饿,许多人活活地冻死饿死了的故事。“同乡一个战友由于长途跋涉,没鞋子穿,受了伤,临牺牲前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交到我手上,说我不行了,这双鞋你用得着,要我一定跟着毛主席走下去,走到胜利。一定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虽然我多次听过这个故事,但我还是很感动,主动向爸爸承认错误,第二天我又高兴地穿着这双鞋子去上学了。(未完待续)来源:中国江西网萍乡头条

广告展示区

广告商务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zz/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