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临证验案四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郑魁山临证验案(四)

二十三、疟疾

高某某,女,38岁,农民。因“打摆子”4次,年9月11日初诊。患者9月3日上午突然冷地发抖,后来接着发高烧,头痛、口渴、大量饮水,高烧昏迷不醒,昏睡半天,浑身出汗后症状消失,隔了一天又发病,发病时间及症状与前次相同。7日、9日又连续发病2次,时间、病情均与前两次相同,但身体日渐瘦弱,今日又开始发冷、高烧、口渴。检查:体温40℃,寒战高烧,面赤,舌红、苔黄腻,脉弦紧,次/分,血常规:白细胞9×/L,中性70%,淋巴30%,血片找到疟原虫。西医诊断为间日疟,中医辨证系外感时邪、蕴伏半表半里;采用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法治之。取内关、公孙、大椎、液门、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体温降至38℃;9月13日在发病前1小时,取大椎、陶道,用平补平泻法,针后灸20分钟,未再发病。同年10月1日随访未复发。

二十四、脑震荡后遗症

患者,刘某某,女,25岁,工人。于年10月15日16时在北京×医院诊治。患者年9月27日下午7点30分从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摔下,伤后昏迷不省人事,喷射性呕吐两次,即送入北京市×医院,诊断为脑震荡。经住院抢救4个小时方醒。醒后一直头痛、头昏、头沉,以左侧为重,过去的事一点也想不起来,眼花、呕吐,不能吃东西,两腿无力,不能站立,有时嗜睡。住院4天清醒后,但上述症状不减。检查:左顶头皮血肿4cm×5cm,脉搏84次/分;身体瘦弱,神清,精神不振;两腿不能站立。X线照片:头颅侧位片未见骨折现象;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1.6g;白细胞9×/L,中性74%,淋巴25%,嗜酸性1%。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系髓海受伤,瘀血停留,经络受阻,元神不宁所致。采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脑安神之法主治。10月15日下午4时(庚戌日、甲申时),先针内关为主,后配风池、百会、太阳、用平补平泻法,血肿局部,用围刺法,留针20分钟。针治1次后呕吐停止。16日上午10时(辛亥日、癸巳时),先针照海为主,后配列缺,每日按“灵龟八法”先针开穴,后针以前配穴,手法同前;治疗到10月20日,针达5次时,血肿渐消,头痛、头昏、头沉减轻,他人扶着能行走40~60步,即出院。10月27日上午10时(壬戌日、乙巳时)来门诊时,患者因昨日生气,又出现呕吐和头昏,先针外关为主,配穴及手法同前,针治1次症状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在门诊治疗到11月19日,共针治25次,血肿和症状完全消失,即上班工作。同年12月23日和年7月28日两次随访,完全恢复正常,没有留下后遗症。

二十五、尿闭(外伤性尿潴留)

患者,王某某,男,15岁,学生,因尿不下1天,于年6月4日转诊。因患者8天前和孩子们玩耍时,从1米高处跳下后,行走转身时突然腰痛,近5天来发烧、腰痛、腹胀痛、不能大小便而入院,昨天灌肠后有大量粪便排出,但无排尿而转针灸科。检查:体温38.9℃,脉搏次/分,血压17.3/13.3kPa,急性病容,眼窝凹陷,口腔粘膜干燥,瞳孔等大,鼻煽,颈项强硬,左侧颈后三角处可摸及多个淋巴结节相互粘连,气管正中,胸廓对称,心率快(心音清楚),左侧肺部呼吸音粗糙,右侧可闻及罗音,腹胀、肠鸣音减弱,肝脾未触及,四肢活动好,脊椎无明显畸形,膀胱触叩诊充盈明显。血常规:血红蛋白11.5g,白细胞1l×/L,中性78%,淋巴22%,血沉23mm/h;尿:外观透明,镜检,红细胞0~2,白细胞O~1。舌质紫、苔黄厚,脉象弦滑。西医诊断为急性尿潴留,中医辨证系经络受损,瘀血停留所致。采用活血化瘀、疏导水道之法主治。4日上午11时许(壬寅日、丙午时),先取照海为主,配关元、水道、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针后8分钟即尿,6月5日下午2时(癸卯日、己未时),先取照海为主,配穴及手法同前,加肾俞、关元俞,针治3次大小便即通畅,治疗到6月10日,针达7次时,已两天大小

二十六、面瘫(面神经麻痹)

例1:张某某,男,22岁,工人。因口眼歪斜八天,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5月4日早晨起床时自觉左侧面部发紧,下午发现左眼不能闭合、流泪,嘴角斜向右侧,左侧牙齿不能嚼食物,左侧口腔存留食物,需要用手指掏出,左嘴角闭不严,经常流口水和露出食物。在本单位医务室诊断为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不显,而来我院。检查:左眼上下眼睑不能闭合,露睛lcm。左侧面肌松弛下垂,不能皱眉,左侧抬头纹及鼻唇沟消失,嘴角向右侧歪斜,鼓腮左侧漏气,流口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80次/分。中医辨证系风寒侵袭,经络瘀阻。采用祛风散寒、疏经活络之法治之。取风池、合谷,用烧山火法,使其出汗,不留针;地仓透颊车、四白透睛明、下关、阳白,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每日针1次,针治1次,眼睑能闭合;治疗至5月18日,针达7次时,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则改针地仓透颊车、下关、巨髎、合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治疗至5月24日,针达11次时,症状消失,检查恢复正常而停诊。同年9月1日随访,情况良好。

例2:患者,魏某某,女,36岁。年11月26日初诊。左侧面部麻木,眼睑不能闭合,嘴角下垂2天。患者左侧耳后及腮部已疼痛两天,昨天晚上感觉左侧面部麻木,早晨起床后左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左侧抬头纹消失,嘴角下垂。查见左侧前额纹消失,左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0.5cm,面部松弛,鼻唇沟变浅,嘴角㖞斜,鼓腮漏气,左乳突有压痛,伸舌略向右歪斜。血压:/70mmHg,心率:76次/分。饮食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诊断为面瘫,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治法:祛风散寒,疏通经络。选穴:头四天取健侧,地仓透颊车、迎香、下关、头维、太阳、合谷、风池(双),风池、合谷用温通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0分钟。四天以后,取患侧穴位,颊车透地仓、四白、太阳、攒竹、下关、合谷、人中、承浆、风池(双),风池、合谷用温通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每日一次,每次留针5-10分钟。年12月30日,针刺一个月后,各症状均有好转。左侧前额出现细小皱纹,左眼睑闭合有力,露睛约0.1cm,鼻唇沟变深,嘴角㖞斜明显好转,只有笑时有一点下垂,鼓腮不漏气,乳突无压痛,伸舌居中,面颊部有轻微肿胀,因工作忙而停诊。

二十七、面肌痉挛

患者陈某某,女,34岁,老师。因左侧面部及眼睑抽动28天,于年4月28日初诊。缘年患左面神经麻痹,经针灸治愈,20多天前的一个晚上,睡时被风吹了左侧头面部,第二天发现左侧面部牵及左眼睑抽动,有时跳动,以每天早晨10点前后最剧,左嘴角和眼睑麻木,不停抽动,头晕,不能睁眼。检查:左上、下眼睑和嘴角阵发性痉挛,左面部皱纹少,皱眉时明显,左鼻唇沟变浅,色青紫,闭口时口角向右喎斜,承泣至巨髂穴处明显压痛拒按,舌质紫、苔薄白,脉弦滑,82次/分,西医诊断为面肌痉挛;中医辨证系风寒侵及手阳明经筋,经络阻塞所致。采用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法主治。28日上午10时(巳时),取足三里为主,配三阴交、合谷、风池、地仓、颊车用烧山火手法,留针1小时,针后痉挛和头晕减轻,每日按上述方法针治1次,治疗到5月15日,针达14次时,头晕停止,承泣至巨髎穴处之压痛和痉挛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每星期针治1次,治疗到6月2日,共针治17次即愈。10月7日随访,完全恢复正常。

二十八、面痛(三叉神经痛)

例1:患者赵某某,男,25岁。于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于年3月开始牙痛,有时连及右侧鼻翼、面部,能持续20分钟不停。因痛不能饮食和睡眠。在×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不显。现在又出现恶心发热,胸闷气短,心烦口苦,大便干燥。检查所见:苔白根腻,脉弦。中医辨证系肝阳乘胃,风热上扰。采用祛风清热之法主治。庚申日、甲申时取双合谷,配右下关,用凉泻法,留针30分钟,当即痛止。22日壬戌日、戊申时,又针解溪、配下关,一次即愈。

例2:患者,禇某某,男,80岁,离休干部。年8月5日初诊。左侧三叉神经痛十余年,加重7天。患者于十年前即开始出现左侧三叉神经痛,经治疗后好转,后每两年出现一次。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疼痛,呈持续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十分钟,遂来我门诊就诊。既往患有冠心病30年。查见左侧面部疼痛以面颊部、两太阳穴为重,睡眠差,二便可,舌质淡,苔薄黄,脉浮。诊断为中风,肝阳上亢,风热上扰;面三叉神经痛。治法:疏风清热,调和肝肾。选穴:风池、头维、太阳、合谷、颧髎、下关、承浆。凉泻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共治疗三次,症状完全消失,停诊。

二十九、筋伤(腓肠肌痉挛)

患者魏某某,男,55岁,成县农具厂工人,因两小腿肚交替转筋抽痛两天,于年3月6日初诊。缘年下半年右腿及脚心开始疼痛,痛后引起右小腿肚抽痛,腿不能伸直,晚上病情加重,抽痛难忍,不能人睡,经过针灸治疗即愈。今年2月又反复发作,3月4日病情加剧,左右小腿肚交替抽痛一夜无停止,5日又抽痛一昼夜,小腿肚抽痛发硬、起筋疙瘩,不能活动。检查:双下肢腓肠肌紧张发硬,由上向下推时,从承山至跗阳穴处可摸及鼓起的坚硬结节(筋疙瘩),明显压痛,舌苔淡黄根腻,脉沉细而紧。中医辨证系风寒侵及足太阳经筋所致。采用驱风散寒,舒筋活络之法主治。3月6日上午ll时许(壬申日、丙午时),先取京骨为主,配秩边、承山、飞扬、跗阳,用烧山火法,留针30分钟,针后抽痛停止,7日上午6时许(癸酉日、乙卯时),取曲泉为主,配穴手法同前,针治2次后,小腿肚无抽痛,腓肠肌结节和压痛消失,治愈停诊。本年5月15日随访,再未复发。

三十、腰痛

(一)新伤型(腰肌劳损)

鲁某某,女,18岁,大学学生。因腰痛,不能转动3天,年4月23日住院。

患者3年前因下乡割庄稼20余天,劳累过度后,即感腰部肌肉痛,伴有左侧膝关节和伸侧肌肉痛,当气候变化或冬季天冷时疼痛加剧,天热较轻,发病后,曾经×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经中西药物内服、贴膏药和外敷药等长期治疗,疼痛减轻,3天前腰被跌伤,腰痛加剧,不能转动而来住院。检查:腰部左侧有6cm×5cm大小的皮肤表面粗糙肿胀,发红有痂皮,左志室穴处皮下可扪及3cm×12cm大小的质软如棉团的条索状肿物,压痛明显。第十胸椎至第二腰椎外形呈弓背状向左弯,腰向前弯和左右侧弯活动良好,后伸时感疼痛,1~3腰椎棘突有叩击痛,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X线拍片:胸12椎左侧肋骨较右侧明显变短,诸椎体及附件等未见明显异常。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中医辨证系肾气素虚、劳累过度,损伤经筋。采用补肾振阳、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法治之。取肾俞、志室、关元俞,用烧山火法,不留针,起针后取手小节,用平补平泻法,5分钟行针1次,边操作边让患者活动腰部,针后腰痛减轻。隔日针1次,针治3次,腰痛明显减轻,即能活动。加针环跳、阳陵泉,针治九次,腰腿痛消失,腰部肿物渐小,压痛已不明显。则改取肾俞、关元俞、志室,治疗至6月11日,针达20次时,腰痛和肿物完全消失,各种活动自如。停诊观察十天,6月26日治愈出院。同年9月份接患者来信说未复发。

(二)陈旧型(腰肌劳损)

李某某,男,32岁,工人。因腰痛反复发作11年,年10月29日住院。

患者年7月下地干活扭伤腰部,当时腰腿痛不能活动,经过治疗两三个月,才逐渐恢复。但经常一干重活就腰痛。昨天下地采桑叶时,坐在地下休息后,站起来突然感觉腰部剧痛,不能走,当时被二人扶回单位,经医务室注射止痛药,服中西药效果不显,而来住院。检查:体温36℃,舌苔白腻,脉沉迟,60次/分,血压14.7/9.33kPa,精神不振,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腰部活动受限,志室穴处可扪及质地稍硬的似核桃大小的结节状肿物,压痛明显,以左侧为剧。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中医辨证系肾气素虚、劳累过度、感受寒湿、损伤经筋。采用补肾培元、散寒利湿,消坚散结、疏筋止痛之法治之。取志室、关元俞、阿是穴(结节状肿物的边缘进针至肿物中间),用烧山火法,留针10分钟,每日针1次,针治1次,腰痛减轻,针治3次,腰能活动,肿物渐小,治疗到11月8日,腰痛消失,活动自如,腰部肿物变软、渐小、治愈出院。年6月20日随访未复发。

(三)腰痛(腰椎骨质增生)

患者,刘某某,男,66岁,退休。年5月26日初诊。腰痛一周余,伴右腿疼。患者于十余年前曾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伴右腿痛。查见:强迫体位,腰3、4棘突处压痛明显,腰肌两侧不对称,右侧突起高出,不能俯卧,双下肢弯曲受限,可伸直,皮肤感觉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既往有糖尿病史20年。诊断为:腰痛,经筋受损,瘀血停留;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治法:活血化瘀,舒筋利节。中医辨证:经筋受损,瘀血停留。治法:活血化瘀,舒筋利节。

取穴及刺法: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用烧山火法;不留针;气海、血海、阳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两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每日针2次。选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秩边(右)、环跳(右)。温通针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按摩手法复位。经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行走如常,腰痛减轻,偶有痛感,经针刺、按摩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十一、创伤性肿痛(软组织损伤)

例1:冯某某,男,50岁,农民。因右腿摔伤不能动l天,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3月12日在房上干活,不慎从房上跌下来,右膝盖至脚脖子处摔伤,肿胀疼痛不能活动。检查:右膝关节下方有一处6cm×lOcm,内踝上方有一处3cm×8cm两处青紫、肿胀压痛,以足三里穴处青紫、肿胀压痛最剧,舌苔薄白,脉弦紧。西医诊断为软组织挫伤;中医辨证系跌伤筋肉、瘀血停留。采用舒筋活血、消肿止痛之法治之。针左手小节、双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右侧点刺出血,左侧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3~5分钟行针1次,同时边行针、边让患者活动右腿,针后疼痛减轻,即能站立,第二日又针1次,肿痛渐消,即能走路。同年3月26日随访,已参加了劳动。

例2:田某某,男,52岁,成县地质队干部。因两下肢不能活动14天,年1月19日初诊。

患者今年1月6日坐吉普车去天水,途中与大卡车相碰,患者坐在车前的座位上。右侧紧靠车上的一个备用轮胎,碰车时后面的人将患者碰下车座,由于车座变形离位,患者被挤在车座与轮胎之间。患者当时感觉两腿象粘在一起似的,患者就用双手按住两腿向外猛搬,想将两腿分开,移动一下,好站起来,但没能移动,也没站起。直到有人将患者拖下车,扶患者站立,仍不能迈步,只觉得臀部和两腿剧烈疼痛而送天水×医院。经过拍片和各种检查,未发现骨折,但两下肢仍不能活动,翻身需2~3人帮助才能慢慢翻过,稍微快一点精神就紧张、抽筋、疼痛难忍。有时咳嗽也会引起抽筋,抽筋时疼痛难忍,因此,不敢活动。经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来我院。检查:痛苦病容,面色晦暗、无光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象弦紧,大腿前面有两处瘀血斑,屈伸膝关节时可引起剧痛,腰部两侧关元俞穴处、胯部两侧肌腱、大腿前面和外侧肌肉青紫肿胀、僵硬压痛。西医诊断为软组织损伤,中医辨证系外伤经筋、瘀血停留。采用活血化瘀、舒筋利节之法治之。取关元俞、环跳、秩边、阴包、曲泉、阳陵泉,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针1次,针后疼痛抽筋减轻,即能下地走几步。治疗到1月24日,针达5次时,腰腿痛明显好转,自己能走路,肌肉青紫、肿胀、僵硬,压痛明显好转。治疗到2月2日,针达12次时,症状完全消失,走路和检查恢复正常而停诊。同年5月4日随访情况良好。

三十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例l:徐某某,男,50岁,农民。因右胳膊疼痛2个月,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在地里干活时,天气太冷,用镐翻土用力过猛,突然右臂疼痛,逐渐加剧,活动困难,夜里疼痛更剧,不能入睡,压着右臂睡觉,经常痛醒,不能提腰带,否则就引起剧痛,而来我院诊治。检查:右臂上举能摸及右耳,肩肱连动,外展不能平肩,内收能摸及胸部,后伸摸脊仅能摸及髂骨,不能叉腰,肩关节周围有压痛,以右肩髃、臂臑穴处压痛最明显。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辨证系风寒侵袭、经络瘀阻、损伤经筋、瘀血停留。采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舒筋利节之法治之。取肩髃、臂臑、肩髎、曲池,用烧山火法,起针后用同样手法针右条口透承山,留针20分钟,在留针期间边操作边让患者活动患臂。每日针治1次,并嘱患者每日活动患臂。针治2次,右胳膊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扩大。治疗至5月20日,针达lO次时,疼痛基本消失,患者能下地干活。检查:右臂上举能摸及左耳,外展能平肩,内收能摸及左肩,后伸摸脊能摸及第二腰椎,治疗至6月5日,针达20次时,胳膊痛完全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后伸摸脊能摸及第9胸椎棘突。治愈停诊。同年10月29日随访,情况良好。

例2:李某某,女,55岁,成县西街23号,农民。因左肩臂痛1个月,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晒被子向上甩时引起左肩臂痛,以后逐渐加剧,经按摩无效。近来左肩臂痛,不能上举,不能向后背手,不能穿、脱衣服,不能梳头,昼轻夜重,不能压着左臂睡觉,否则即痛醒,有时手麻,而来我院诊治。检查:肩肱连动,左臂上举仅能摸及左耳垂,外展左右,内收能摸及前胸,后伸摸脊仅能摸及臀部,不能叉腰,肩髃、肩髎、臂臑穴处有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系经筋受损、瘀血停留;采用活血化瘀、舒筋利节之法治之。取左肩髃、肩髎、臂臑、天宗穴埋线,5月25日针左巨骨、曲池,用烧山火法,留针10分钟,起针后用同样手法针左条口透承山,留针20分钟,在留针期间边操作边嘱患者活动患臂。埋线和针刺各1次后,肩臂痛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嘱患者每日活动锻炼患臂。治疗至6月27日埋线5次,针治5次后,肩臂痛基本消失,患者能梳头、做饭和洗衣服。检查:左臂上举能摸及右耳,外展能平肩,内收能摸及右肩,后伸摸脊能摸及第十二胸椎棘突。治疗至7月20日埋线8次,针治8次后,肩臂痛完全消失,活动恢复正常而停诊。同年12月10日随访复查未复发。后伸摸脊能摸及第八胸椎棘突。

例3:患者,李某某,女,64岁,退休职工。年6月6日初诊。

右肩部疼痛1月余,加重1周。患者一月前受凉后,出现右肩部及上肢疼痛。平素怕凉,恶风,汗多,疲乏,一周前又因劳累而加重。自己在家里拔罐治疗未见好转。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血压:/80mmHg。查见右肩关节活动受限,上举只能平肩,外展约30度,不能叉腰。肩部肌肉僵硬,肩髃处有压痛,天宗穴处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在肩峰出拔罐后的小水疱如黄豆大3粒。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诊断为痹症,风寒湿痹;肩关节周围炎。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选穴:天宗、肩髃、臂臑、肩髃、风池、肩贞、秉风。天宗、肩髃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遍整个肩关节,即出针。其余穴位用热补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十五次后,症状消失,停诊。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想持证上岗就点这里

医学类职业资格证书

全国通用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白癜风专科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zz/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