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乘机手续注意事项

办理乘机手续:

1.首先注意:

座以下飞机开始办理乘机手续的时间不迟于起飞前60分钟、座以上飞机不迟于90分钟。为保证航班正点起飞,机场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提前30分钟停止办理乘机手续的规定

2.购票:

  中国旅客购票,须出示本人《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并填写《旅客定座单》;

  外国旅客、华侨、港、澳、台胞购票,须出示有效护照、回乡证、台胞证、居留证、旅行证或公共安全专家机关出具的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并填写《旅客定座单》。

3.登机

  应在起飞时间前一个半小时到达机场,凭机票办理登记手续。机场在起飞前30分钟停办乘机手续。若误机客票作废。

  您到达机场后,应先在行李检查处将您需托运的行李通过检查并贴上封条(家电、产品资料等不得按行李托运),然后在办理登机手续处凭机票交付托运行李,领取登机牌及交运行李凭证。

  办完手续后,您便可通过安全检查,进候机厅休息,等候登机。

4.退票:

  您若因故需退票,在飞机起飞前24小时办理,得交付您持机票票款10%的退票费,起飞前24小时之内至起飞前2小时之前办理,则要交付票款的20%的退票费;若在起飞前2小时以内则收取票款50%的退票费。飞机起飞,客票作废,不得退票。

  飞行途中安全要求:

1.根据美国飞行安全专家整理出来的10大飞行安全守则,乘客们在安排飞行班机时,第一点要注意的就是选择直飞班机.统计数据指出,大部分空难都发生在起飞、下降、爬升或在跑道上滑行的时候,减少转机也就能避免碰到飞行意外。

2.在选择飞机机型方面,应该选择至少30个座位以上的飞机。专家指出,飞机机体越大,受到国际安全检测标准也越多、越严,而在发生空难意外时,大型飞机上乘客的生存机率也相对较小飞机来得高。

3.熟记起飞前的安全指示。飞行安全专家表示,各种不同机型的逃生门位置都有出入,乘客上了飞机之后,应该花几分钟仔细听清楚空服人员介绍的安全指示,如果碰到紧急情况,才不会手足无措。

4.近来越来越多乘客为了节省等领行李的时间,喜欢把大件行李随身带上飞机,这却是不符合飞行安全的行为。飞行安全专家说,如果飞机遭遇乱流或在紧急事故发生时,座位上方的置物柜通常承受不住过重物件,许多乘客都是被掉落下来的行李砸伤头部甚至死亡。

5.随时系紧安全带。在飞机翻覆或遭遇乱流时,系紧安全带能提供乘客更多一层的保护,不致于在机舱内四处碰撞。

6.意外发生时,一定要听从空服人员的指示,毕竟空服员在飞机上的首要任务,便是为了维护安全。

7.不要携带危险物品上飞机,飞行安全专家说,乘客只要动动大脑,就知道像汽油罐这些东西,都不应该带上飞机。

8.咖啡、热茶这些高温的饮料,都应该让受过专业训练的空服员为乘客服务,乘客自己拿这些高温液体的话,经常会发生烫伤意外。

9.不要在飞机上喝太多的酒,由于机舱内的舱压与平地不同,过多酒精将使得乘客在紧急时刻应变能力减缓,丧失逃生的宝贵机会。

  最后一点则是随时保持警觉,飞行安全专家指出,意外发生时机上乘客应该保持冷静,在空服人员的指示下尽快离开。

  降落后安全要求:

  降落后如果是到境外还要经过严格的安检、审查。

  迫降安全须知:

  乘客登机后,应该数一数自己的座位与出口之间隔着几排。这样,如果飞机失事,机舱内烟雾弥漫,也可以摸着椅背找到出口。

1、阅读前排椅背上的安全须知。就算已经倒背如流,多看一遍也没坏处。

2、飞机紧急迫降时,不要靠在位置上,应双手交叉防在前排座位上,头部则放在手上,在飞机着陆前,一直保持这个姿势。

3、飞机停下后,尽快地走向安全出口,因为大火和有毒气体可能很快充满整个机舱。

4、尽快离开出事地点,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乘客的健康不利。

  飞机旅行防病须知

  (1)防晕机。晕机呕吐是平衡器官紊乱,身体适应较差的缘故,一般只要保持镇静,排除杂念,服些防晕车船药就会平安无事。如果知道自己可能会晕机,最好在登机前15分钟服药。

  (2)防旧病突发:飞机起飞、降落、上升、下降、转弯、颠簸等飞行姿态的变化,以及飞机在穿越云层时光线明暗的快速变化,会刺激一些疾病发作。由血栓或出血引起的脑病患者,绝对不要乘飞机;重度脑震荡病人应有专科医生随行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轻度脑震汤病人应随身带些止痛药;患有血管硬化症的老年人在登机前可服少量镇静剂,感冒流涕和鼻塞不通的病人最好不乘坐飞机,因为咽鼓管阻塞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3)防航空性中耳炎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张嘴和吞咽。张着嘴或一个劲地吞口水,当然也能起预防作用,但毕竟欠雅观。所以航班上一般都忘不了给每位旅客送一小包包装精美的糖果,这道理就在其中。嚼几粒糖果,或嚼几块口香糖使咽鼓管常开。嚼吃是预防航空性中耳炎的最有效办法,也是最令人轻松愉快的措施。若感觉症状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用力呼气,让气流冲开咽鼓管进入中耳空气腔而消除耳闷、耳重、耳痛等症状。

衢州众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yy/1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