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文学》
六月,精彩回顾
01《钥匙》
朱忆湘
评论
原文链接:钥匙
《钥匙》写得好,看得过瘾,构思精妙,现实与灵魂共同演绎。高手!
——禾源
醉汉和灵魂对话,是自己和良心对话。真善美被毁,剩下酒色和不知能不能持久的悔意。语言构思意味都很好。见人物见情节,写法沉稳老练。是一篇成功的小说。
——孔凡勇
社会生活乱象诸多,焦虑的工作,忙碌不堪,当然更有撩人的应酬,即使夫妻之间静心相处的时光也显得珍贵,而夫妻之间相互的坦诚相见可贵。作者以钥匙扣主题,以夜里的对话为线,情节铺张有度,语言紧凑,带有惊悚玄异的设计,为小说增加了故事,可读耐看,是一篇张力十足的好小说。
——风沙鸣
朱老师的小说,语言老道,气氛渲染充分,细腻传神,恰到好处。尤其要赞的是结尾,处理得非常精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合情合理之中。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更好的刻画了人物形象,丰富了故事内容。
——姚阿林
02
《飘雪的日子》崔胜五
评论
原文链接:飘雪的日子
作品不事雕琢,出之天然,不夸饰,纯白描,但具有深刻冲击力。面对被时间检验和沉积下来的承载巨大历史容量的时代记忆、人生记忆、青春记忆,作家主体精神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审视悠远过往足迹,审示乡村中国,审示成长,寻找自己在辽阔时空中的坐标,于无声处展开生命生活思考。事实证明,真实写,写真实,我写,写我,才是具有力量的写作。
——李一鸣
我没经历过知青,听年长的人讲故事。上海知青不懂得煮鸡汤,鸡胗没有剖开,连鸡肉一起炖,最终可想而知。不过,队上的人很照顾那些文弱的知青,干轻松点活,平时也送点蔬果给他们。上海知青返城后,还与下放的房东有联系。知青富裕了,他们带动老区的后生去创业,扶贫困难户,很感人!曾经看过一句,国家走了一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回忆往事,展望未来,真诚流露,毫不掩饰,真情写作,记实性写作,感人肺腑!
——黄良海
进什么山砍什么柴,逢什么时代做什么事。有人回忆甜蜜有人回忆苦难,无论怎样,经历都是一种磨炼意志的体验。崔老师的文章就是来自亲身体会,实事求是地展现了过去的时光,那时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记得当时我们那对知青挺好的,一般不让他们干重体力活,宣传剧目、张贴标语、卖蔬菜、维护扬水站的水泵柴油机等工作都交给他们负责。
——宫钦荣
我也是一名知青,下乡时间4年零8个月。崔胜五老师文中提到的某些情节,我也亲历过。所以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熟悉感。万中国知青下乡,是一代人记忆中永远的痛。虽然经历了苦痛磨难,砺炼了意志灵魂,但磋砣的岁月,却耽搁了整整一代人的大好青春年华。崔老师文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白描式的写作方式再现了一代知青的心理历程和精神风貌。点赞并致敬崔胜五老师!
——刘一平
不管是苦菜还是甜菜。身体合适的就是营养。被迫的岁月,也是不能重来的岁月。也一样值得怀念。
——童中平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永远值得纪录。无论褒或贬,那都是历史的存像。人们怀念的过去或许并非是真的美好,有时只是流恋自己的年轻时代。无论对或错,它都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影响了今天的你我。纪录历史的细节,就是纪录真实的时代,不管是A面还是B面。
——崔波涛
崔老师的《飘雪的日子》,我是早上5点多第一个看的,一口气读完,吸引我的不只是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还有文中下乡的地方:桓台,那里有我的所有童年回忆,以致于凡是和那片土地有关的我都非常亲切。我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那个年代,但我的先生应该是和崔老师同龄的,琐碎的生活中他和我诉说的最多的还是那个年代的哪一个人,哪一件事,甚至带我去看他当年下乡的猪场,尽管现在早已物是人非,满满的都是怀念和温暖。没有白吃的苦,没有白受的累,这些艰苦磨练了知青的肩膀,以致于他们这一代人大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他们的时代中,为自己的青春脚踏实地的努力过,其中有汗水也有泪水,但就这是属于他们的至诚、至真、无怨无悔的青春啊!感谢此文将我带回到当年的《孽债》《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田野
任何时代知识分子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浪花,他们起落之间推动了时代前进。知青下乡政策当时还是今天来看,都有着她的积极意义,在当时一穷二白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一股强劲不可抵挡的风自上而下将广大知青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吹落在祖国大地,让她们在最广的天地里生根、发芽,同时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种子播撒在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农民心里,这就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功力。中国的知青是时代的英雄,是国家的功臣。是推动时代进步民生觉醒的一股合力,是一根撬动历史巨轮加快转动的杠杆,没有他们的蛰伏隐忍与发力,后来的恢复高考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力。他们理应受到后来人的赞扬与敬佩。
——闲忙
看历史事件必须走进历史场景去看。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定论,适合的才是正确的。用一个标准看事情往往偏颇。洪武移民在当初是血泪史。但是对民族和国家是有好处的。群体和个人之间永远存在矛盾。有些时候要牺牲个人成全集体。这是大局。在抗战期间一些学生跑到抗日前线跑到解放区,这也是牺牲个人保护民族的做法。我有个发小,很有绘画天赋,八十年代初,正当他全力投入复习迎接高考的时候,在距离家乡二百里地的异乡有一个建筑活计,一月能挣十几块钱。父母硬逼迫他去外地打工。他有三个弟弟,他是老大。他只能做出牺牲。成人以后,他也唏嘘当年事,但是他不后悔当初,也不怨恨父母。家庭那么困难,我必须作出牺牲。按他当时的绘画水平,考取山东美院不是不可能。所以,我常想知青上山下乡这一事件,看法不同其实是反映人们的三观不同。你是站在团体上思考还是站在个人位置上思考这一事情。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但是,你不能随意割断取舍历史,忘记抱团取暖的年代。在历史的某些时候,它的发展是粗线条的,他对个体的碾压令人痛心,但是在所难免。自由在特殊历史时期,显而易见是个伪命题。不说其他原因,但就特朗普也不会给你。先说这些吧。
——孔凡勇
看过不少“知青文学”,大多是“伤痕文学”,但此文不是,它更像是宣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正能量文章?不能否认,任何文章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生态的影响和制约,歌颂或批判都不能由作者任性而为,除非你不公开发表?怎样评价过去的历史?各人的经历感受不同,说法也不同,如同“瞎子摸象”,摸到的地方不一样,大象也不一样,谁对谁错?也许只有大象的主人最清楚?但又有“指鹿为马”的怪事,大象的主人会不会“指猪为象”?
——大海捞针
03《》
《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刘一平评论
原文链接:生与死距离到底有多远?
死亡,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虽然大家都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是想到未来的几十年后,这个世界就没有了自己,不免恐慌和无助。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只能这样了。不然呢?
——Mary
不惑之后,看生命和死亡感觉是个沉重的话题,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到,一觉后醒来,活着就好!活着就有机会有希望!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
——境
这是一篇令人非常压抑的文章,全篇都在渲染死亡,都在记录死亡,且用了通篇的力量,说实话,我看完后,没有想到自己应该珍惜生命,而是满对死亡的恐惧。作者利用九个章节写了死亡,只在最后一章节,说了让珍惜生命,不惧死亡的话。那么,在死亡的氛围中,我们能否人人不恐惧死亡呢!真是不好说的事。致敬作者!学习交流!
——曹广平
生命脆弱,这个话题很多人避而不谈,因为谈多了反而会徒增悲伤。读了作者的文字,我想:应该思考除了死之外,生的伟大。我现在觉得文章在能带给人共鸣的情况下,应能带给人更多希望。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一己之见!
——小溪
个人理解的文章主题应该生命无常,珍惜身边人,但文中举倒太多,有繁冗之感,如相同或类似事件举一即可,略浓缩或更精彩,后生浅见,不知对否?望老师担待!
——董兵
恕直言,我觉得罗列的事例太多了。
——斗斗
我也认为事例太多。对其中二三个事例剖析深刻,写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目的是突出生的意义!
——黄良海
这个话题,如此运笔,可谓蹊径独辟。生死无常,顺其自然;淡然相对,理得心安。
——赵云平
生与死距离,到底有多远?读完本文,心情未免有些沉重。面对生死,人人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弯。有生就有死,怎样能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了!既然生死来去不由己,何不坦然自若度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活的开心,活的快乐,活的幸福,活的有意义,就足够了!作者一平女士是位医生,比我们更多的见惯了生死,对生死也有着更多的感悟和感慨。本文写的清婉秀丽,富有哲理,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佳文点赞!让我们坦然面对生死,尽力燃烧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雪花飘飘
04《天鹅的羽毛》
刘贤纲
评论
原文链接:天鹅的羽毛
《天鹅的羽毛》以轻松明亮的笔触揭示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写得很好。
——斗斗
刘老师所写《天鹅的羽毛》,文字优美,结构紧凑,读着愉快,寓意深刻,欣赏好文!学习了。
——崔胜五
感性的文字,入心的故事,简洁的表达,深刻的道理,是寓言故事本该有的样子,作者做到了。至于”柏拉图式的爱情”,癞ha蟆绝没有这样的高尚与道德,而“洞穴之喻”本就说法众多,读者不理会也能看的明白。总之,兼具趣味与哲理的《天鹅的羽毛》,是好文字。
——许凤霞
文章写得轻松自然,寓意明了。
——禾源
癞蛤馍想吃天鹅肉。想到了成功了。没有什么不可能!无他,只有骗。要是手段再高明一点就好了。
——孔凡勇
其实这个寓言是影射柏拉图“精神恋爱”和“洞穴理论”的,得懂点哲学的才能看明白。
——刘贤纲
今天《天鹅的羽毛》这则寓言,语言有跳跃性,而且又把捏的准,读着就有趣味。好语言就是好文章,好文章必须用好的语言来表达。寓言讲的是文章的简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作者做到了。
——杨留坤
读到文章的90%处,始终会认为出现青蛙变王子、然后和小天鹅永结好合的故事,直到末尾才明白一切臆想都成空,小天鹅命丧癞蛤蟆洞注定是场悲剧。以物类人,现实中家有好女的家庭何尝不如此,一些登徒子垂涎美色、死缠烂打,美女经不住诱huo一结婚,噩梦就开始了。此文足以为天下有女儿者戒!
——安颖光
05
拾得“细碎”便得“滋味”
向开红
评论
原文链接:拾得“细碎”,便得“滋味”
热爱生活的人,自然眼中有美,向老师从细碎的食物中,体现出生活的滋味,折射出哲学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等自然显现出来,细读美文,方知道行合一存在于生活。
——辛相杰
散文太散了,便少了滋味,少了韵味!总感觉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有点不搭腔。说不出的一种感觉。待大家共同探讨!
——曹广平
文章从这味那味中入手,试图从细碎的寻味中寻找“小确幸”,写得很细致。稍有遗憾,未能将这味与那味巧妙联系起来。
——莫沽
《拾得细碎,便得滋味》,单从题目就抓人眼球,好文章从题目开始。文中叙述和感悟,都是些细小生活镜头,但心境不同,体味不同,值得欣赏。
——孙建文
题目不用双引号更好,用了引号后,内涵小了,浅了,也直白而俗了
——唐戈
06《生命三章》
董桂珍
评论
原文链接:生命三章
生命三章,这是上帝干的活,都给你捕捉到了哈!
——卞毓方
世间万物皆有灵,动物也好,植物也罢,在董老师的笔下,灵气彰显。生命诚可贵,亲情永相传,第一章更是道出了对亲人永久的思念,还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对伟大祖国沧桑巨变的感慨!
——笑对人生
生命三章写得好,干净利落,不矫情,不煽情,唯有冷静的叙述与沉静的思考!
——黄良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谓万物有灵,总与作者心境相关。文中菊花、葡萄、泥鳅正是我们司空见惯之物,而作者体察其细微,才有个体独到的感悟,使生命这样的大主题,得以形象和具体。
——舒中
生命力,是这个世界的奇迹,是这个世界的原动力。好文章,好作者,好心情!
——孔凡勇
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刻,也从文中读到了董老师的善良、悲悯,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岁月静好
07
《鼠疫》读后感
张瑞雪李骞瑞高子涵
评论
原文链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三篇《鼠疫》读后感真好!看着他们个个稚嫩的脸庞,却有着成人的辩证思维和顺畅的语言功夫。更可贵的是,他们从作品中,能抽象出批判的糟粕和正能量的本质。为孩子们点赞,为辛勤指导的任课老师点赞,为孩子们提供渤海文学大舞台的编辑老师点赞!
——崔胜五
读了这三篇文章,感觉一片清新,后生可畏,学生哥有思想,不入俗套,每句语从心流出,且有创意,合境合文,要向新一代学习。
——禾源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加缪的伟大作品《鼠疫》,三个年轻读者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读和体验。张瑞雪同学看到了苦难时刻英雄之为责任——“有多少英雄从苦难中挺身而出啊!塔鲁只是一位普通青年,当他在大街上踢着死去的老鼠喃喃自语时,谁会想到这正是后来救援队的发起者与牺牲者呢?”苦难时刻,你可以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更多的人会选择成为塔鲁式的英雄,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李骞瑞同学读出了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生存,还是毁灭?对里厄医生而言,这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作为一位专业医生,他第一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了鼠疫的毁灭性,也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为了生存而抗争——“如果没有鼠疫,他是一名救死扶伤的普通医生,但在鼠疫来临之际,他化身为市民的希望,只有他,以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拯救众人。”他成了奥兰城最大的英雄,就像钟南山院士在新冠疫情时期成了武汉最大的英雄一样。高子涵同学体验到加缪本人深刻的历史情怀与人道主义,一种于绝望中抗争的西西弗斯式精神。“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多大程度上需要负担责任,还是只要追求自己的幸福?”《鼠疫》告诉我们:哪怕是失败,也要奋起抗争。新冠疫情时期,三位高中同学选择读《鼠疫》,值得肯定、鼓励;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读得如此走心,并在这里不吝分享他们的心得,可喜、可贺!读书须趁早,读伟大的、一流的书更需趁早。祝三位同学鹏程万里。
——刘贤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学生从不用角度去剖析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物,而初心又不谋而合,这是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影响着他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进步,也在发展。但愿你们不忘那份初心,找到茫茫人海中自己的那个坐标点,去绽放自己的青春!
——笑对人生
08《关于当下散文创作的现状与困惑》
王聚敏付春生
评论原文链接:关于当下散文创作的现状与困惑
有人问我对昨天三篇关于散文论述的看法,刚才倒回去,看了一下。我以前说过,王聚敏先生是成熟的专家,说的是内行话,凡事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散文自然有规矩。铁凝是小说家又兼主席,讲话、发文章都太容易,她怎么写怎么说都行,你只要读懂她的意思"创新"。还有一篇讲概念太多,狭义的散文好说,广义的散文包括诗词以外的众多文体,甭管什么感觉什么流派,"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吾人老矣!看文,只看人。他是什么高度,什么血性,一目了然。技巧丶语言之类,皆可学,唯天生的素质难以急切改变一一但也不妨通过文字去修炼,文能通神。
为了热闹,多扔一根柴禾而已。又,春节以来,写了十位日籍诺奖得主,其中,学霸型的只有一位,差生、问题生,乃至学渣,却有四五位,余皆不上不下之辈。究其发现发明,十之八九均出于偶然,"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偶然一一好文章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卞毓方
多少年来,只要从报刊上见到有关散文的评论、理论文章我就读,我注意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包括一些著名评论家,好像并没读过多少散文作品,不了解散文的现状,甚至可以说他们并不真正懂散文,却在那里“高屋建瓴”地大谈特谈散文创作,对散文作家指手画脚。读这种文章每每感到很悲哀,它欺蒙、误导了多少人!而聚敏先生有40年编辑散文的经历,他又是个优秀的散文作家,有丰富深刻的创作体会,特别是他善于思考,潜心研究散文创作的规律,所以他对散文的认识切合实际,他谈散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语中的,他为大家开出的药方是对症下药的。我一直认为聚敏先生是国内最优秀的散文理论家之一。
——李登建
读完此文,感触深,受益多。王聚敏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大家、一位资深主编,结合自己创作、观察和生活体悟,对当下散文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写作者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诸如散文的新意,切入点,语言运用,向谁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散神聚,历史散文写作等等,让人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为写作者日后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像形散神聚,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我至今依然同意这样的观点。还有散文创新突破问题,王聚敏老师说:突然是很难的,能写出点新意就不错了。我深以为是。看到有人对写父母的爱多有不屑,认为是老生常谈。我则以为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永远是我们写作的题中之义,永不过时,只是要尽力写出一点新意罢了。我间隔二十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