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围观的壹读君
彤子
6月13日,浙江温岭一辆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槽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导致20人遇难,人住院治疗,多处房屋及车辆损毁严重,周边厂房变危房。爆炸槽罐车后方车辆的行车记录仪显示,第一次爆炸后产生大量白烟。但第一次爆炸并没有产生严重伤害。行车记录仪显示,第一次爆炸后,记录仪车主将车停在路边,与爆炸现场保持一定距离,白烟散去后车主还下车方便。此行为很不恰当就在记录仪车主下车方便时,第二次大范围爆炸发生了,大范围地区瞬间火光冲天。虽然爆炸事故已经过去几天,但整个事故疑点重重,为何会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在发生?普通人如何应对液化石油气槽罐车的爆炸事故?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讨论。毕竟,我们在生活中与液化石油气槽罐车“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不少。
液化气槽罐车惹不起的二次爆炸液化石油气属于危险化学品。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金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比喻:此次爆炸产生的威力堪比巡航导弹。这要从液化石油气的特性说起。液化石油气是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状态下的液化石油气会迅速蒸发,并冒出大量白烟。这种白烟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即可引起二次爆炸。另一个行车记录仪拍到的第一次爆炸现场相比第一次的“物理性”爆炸,二次爆炸则是“化学性”爆炸,效果类似云爆弹。
云爆弹是利用燃料制成“空气炸药”,先起爆云爆剂,使云爆剂散开并与空气混合,再用少量炸药引爆空气中的可燃物质。
云爆弹爆炸过程普通炸药的爆炸威力会因地面障碍物减弱,对藏匿于掩体或建筑群内的目标杀伤力极为有限。科学家就是嫌普通炸药杀伤力低,才研制了专门“清理死角”的云爆弹。
此次事故伤害性大就是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发挥了“云爆剂”的作用。
那是什么“起爆”了槽罐车这颗“云爆弹”?
目前,槽罐车泄漏原因尚未查明,但不少专业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事故的发生地点。
容易发生爆炸的路段
此次事故发生在一个°的环形闸道上。弯道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弯道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占比为41.01%。我国关于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统计中,弯道位居榜首。
弯道为什么这么爱出事故,因为弯道爱翻车。
美国公路交通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交通事故中汽车侧翻的危害程度仅次于汽车碰撞事故,位居第二。
侧翻的原因主要有驾驶技术、车辆结构两方面原因。“个子”较高的大客车就容易在弯道处因失去重心而侧翻,“体重”超重的货车可能因“脚重头轻”失去控制,所以大型车辆才需要配更高驾驶技术的驾照。
普通车辆都容易在弯道发生侧翻事故,何况体量庞大的槽罐车。
装满液体的槽罐车比普通大货车更难驾驭,因为液体的惯性比固体大。槽罐车后端罐体比车头重很多,失去重心后技术再好的司机也使不上力,因为方向盘、刹车已经无法控制罐体,只能被带着走。
槽罐车也不只在弯道发生事故
但知乎上有燃气行业的资深从业者
龙川表示“这种罐车的质量是可靠的,就算是翻车,破裂的可能性很小。”他根据爆炸现场图片猜测,可能是泄压阀(或出气、进气口)断裂导致的第一次爆炸。就算罐车的质量可靠,我们普通人仍然需要掌握一个“常识”:远离生活中的大体积、金属质地、圆形车辆。
越“圆”的车越要敬而远之
槽罐车之所以被称为“罐车”,是因为后面拉的圆形“罐子”。长方体比圆柱体体积更大,所以圆形罐状设计一定不是为了装更多东西,而是为了抗压。
生活中很多东西的包装都采用了圆形,比如飞机禁带的各种喷雾。
根据包装的物理状态可把气体产品分为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四类。气体都具有可压缩性。
一定条件下气体还可以变成液体,这个过程叫做液化。有些气体可以直接通过压缩的方式使其液化,有些气体必须在加压的同时降低温度以下才能使其液化,如医院离不开的氧气,吹气球用的氮气等。
液化石油气虽然叫“液化”,提炼过程中却采用了深度冷冻,冷却至-℃以下(所以液化石油气的液体一旦接触到人体,会导致严重冻伤)。液态液化石油气在常温条件下体积膨胀能达到多倍,爆炸速度高达~米/秒。
所以无论是公路上到处跑的液化石油气,还是百姓家中的燃气罐,都是精心设计的抗压容器。
槽罐车质量再过硬,也可能在阀门、入气口、出气口这样的薄弱环节发生泄漏。而越能抗压的容器带来的伤害也越大,比如原子弹、氢弹基本也是这个造型......
爆炸的“外伤”与“内伤”
提起爆炸令人恐惧的往往是血肉模糊的炸碎伤、炸裂伤、烧伤。相比这些肉眼可见的“外伤”,冲击波造成的内伤也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