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电影给学生观看。电影作为一种载体,通过温暖的故事,引人的画面,有时更能引起学生心底的共鸣和思考,从而无形中达到教育的作用。
今天就推荐几部适合儿童观看的心理电影,在文末附有本文推荐的电影资源。(排名不分先后)
01叫我第一名这部电影改编自BradCohen的真实故事,描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小男孩,如何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氏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Brad面对自己的疾病的态度。在求职时,从最开始的对抗——“我一定要打败它”,到中间的决口不提,假装没有这件事情,到最后的接纳——知道妥瑞氏症已经是自己的一部分,坦然面对。他的接纳的态度,也最终影响了面试官们对待他的态度。
除了Brad自己本身的乐观和执着,影片也从多个角度描述了他的成长历程。母亲从始至终坚强的依靠和陪伴,在目标受挫时能够调整自己的方法,他的弟弟和朋友的陪伴等,都是他实现梦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适合主题:坚持、梦想、亲情、接纳自我
02地球上的星星影片主人公伊夏,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他的头脑充满了奇思妙想,他喜欢画画,喜欢用笔记录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伊夏却有着阅读和识字的障碍。在课堂上,他的回答常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次次考试都不及格。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再也忍受不了了,家长也忍受不了了。于是将他送到遥远的一所寄宿学校去。
他人的不理解,陌生的环境,都让他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好在,他遇到了尼克老师。尼克老师接纳他的不同,也想办法让其他同学接纳他的不同。除了想办法辅助伊夏在读写方面的困难,还发掘了伊夏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最后,伊夏找回了自信,也改善了与家人的关系。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儿童电影,不如说更适合给老师和家长进行观看。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成绩差、不听话、调皮而对他们进行责骂,却很少去探究在他们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这地球上闪亮的一颗星。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多多反省自己的行为。
适合主题:学校教育、师生关系
03天堂回信“爷爷要记住,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
九十年代初的北京城,在《天堂回信》这部电影里,折射出这么几个关键词:风筝、三轮车、邮局的信、小孩儿手里玩的风车、故宫、爷爷、天堂。
男孩子晨晨的父母都在国外工作,他自小与爷爷一起生活,祖孙俩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因为爷爷,晨晨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得到了弥补,因为晨晨,爷爷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时光。爷爷心脏不好,晨晨便时常提醒他:“爷爷要记住,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
爷爷干了一辈子邮政工作,某天,爷爷要送完职业生涯里的最后一封信,却不料这封信真正的主人已经去世,为了让已故去的收信人能收到这封信,祖孙俩将信件系在了风筝上放飞天空,爷爷告诉晨晨:他在天堂会收到这封信的。
影片的最后,爷爷在平静中安然离世。晨晨大概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他只记得爷爷说过:”所有人都会生老病死,人死后会去天堂,如果你想爷爷了,就给爷爷写一封信,有风筝寄给爷爷,爷爷会第一时间收到。”
带着生日卡的风筝再一次放飞在了空中,晨晨大喊:“爷爷,我把生日卡给您送到天堂去,等您收到以后,一定给我回信,我等着您。”
饰演片中的爷爷的李丁老师本人于年7月29日去世,他通过这部电影让不少孩子第一次明白死亡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都有一位这样和蔼可亲、视我们如珍宝的爷爷。可又有多少人在爷爷离开时,都没能有机会说上一句话。中国人一向视“死”字为忌讳,影片能让孩子们明白,死并不可怕,因为爱仍永留心中。
适合主题:死亡教育、亲情
04奇迹男孩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电影《奇迹男孩》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征服厄运、拥抱幸福的奇迹,奇迹的主人公,是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奥吉。因为天生畸形,在奥吉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连助产医生都不敢把他抱给刚分娩的母亲看。
还好,奥吉有爱他如生命的父母,有心甘情愿让出本应属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