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一场突如其来地疫情,使发热这个常见的症状不再普通,疫情严重期间人人闻之色变。一旦出现发热症状,都会让人担心是否和感染新冠病毒有关,以致心生恐慌。发热虽是新冠肺炎的早期表现症状,但也是大部分炎症性疾病的表现,发热其实不必如此紧张,可根据各自具体的情况来处理。
一.认识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也略有差异,且常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可稍升高。
人类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由下丘脑来确定一个人的体温应该是多少,长期检测结果显示人类的核心体温在静息状态下维持在36.7-37.3℃。腋测法,正常值范围为36-37℃。口测法,正常值范围为36.3-37.2℃。
1.发热的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2.常见发热原因
(1)感染因素: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因素:
1)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4)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5)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称为吸收热。
6)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病待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7)皮肤病变: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8)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内。②感染治愈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治愈。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3.发热的意义
发热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只是一个症状。体温升高是机体针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发热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体温不是针对疾病的治疗,疾病痊愈体温自然恢复正常。在很多情况下“退烧药”仅仅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疾病。发热是人体发生疾病的信号。积极的寻找原因是治疗的前提,感染性疾病需要找到病原和病灶,肿瘤性疾病需要对病变定性、定位。单纯的退热不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
二.如何应对发热
1.新冠肺炎相关相关发热
如果有到过疫区或和可疑病毒携带者接触过,或者有比较明显的医院就诊。
※诊断新冠肺炎主要依据:
1)流行病学史(有无到过疫区或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接触)
2)临床症状(发热、呼吸道症状)
3)血液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
4)确诊通过呼吸道或血液标本检测病毒核酸或病毒基因测序进行。
2.普通发热
如无疫区及可疑病毒携带人员接触史,初始轻度发热无明显其它不适症状者,并医院,可居家自我休养,视病情恢复医院。发烧时体温有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一般只需要用一次药。如果最高体温并没有超过38.5℃,不推荐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温措施有两大类: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物理降温:减少所穿衣物;温水擦拭: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水温32-34℃为宜,每次擦拭10分钟以上,重点擦拭有大血管的经过地方如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等。温水浴:水温应比发热者体温低3-4℃,每次5-10分钟,有助于降低体温。
(2)药物降温: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中药复方。当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药物治疗,同时少量多次适当多饮水,监测体温变化。对严重持续高热可以采用退热药物交替使用的方法。一般退热药物药效可持续几个小时,如病因不除,药效过后会再次发热,体温超38.5℃可以再次服用退热药,但间隔时间要在4小时以上。不足4小时应采用积极物理降温方法退热。
依据中医辨证,发热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型:发热恶寒、发热恶风、发热恶热、往来寒热、长期低热。可分别予辛温解表、调和营卫、通腑泻热、和解退热、甘温除热中药复方治疗,临床也可获满意疗效。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小承气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等。中药复方需在中医医师指导下选择使用。
发热后除采取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外。还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多饮水;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医院诊治。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