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课堂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

白癜风能康复吗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他两次进藏,历时十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他一生清贫节俭,却抚育3名藏族孤儿,把工资用来给群众买药、买鞋;他热爱中国西南那片热土和那里的人们,把生命和所拥有的一切都留在了那里……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

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疾驰的汽车一路西行,这时他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应该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奔赴到自然条件更恶劣的阿里,挑起地委书记的重担。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平均海拔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一直以来,阿里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也较其他地区贫困,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听从党的召唤,他欣然前往西藏。

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转业到地方工作。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他并非不知道远赴西藏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进藏后,区党委见孔繁森年轻体壮,决定从日喀则改派他到海拔多米的岗巴县,他痛快答应:“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正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医院抢救,还一直守护在身边。

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含泪为他送行在西藏工作这3年,孔繁森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和这里的藏族人民。他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迫切愿望,回到山东后,他曾说:“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娘,咱是党的人。”

放下牵挂,他再次进藏。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小需要专门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孔繁森带着妻儿来到北京,他对妻子王庆芝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就像到北京一样,你和孩子们别牵挂。”王庆芝深知他的心思,坚定地说:“你就放心去吧。”临行前,年迈的母亲不舍地问:“不去不行吗?”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他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年,孔繁森赴西藏工作时,家属都在农村,三个孩子中最大的只有8岁,最小的只有两岁。无情未必真豪杰,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为之拼搏”。

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几乎所有公办学校,即使脑震荡入院,仍骑自行车奔赴学校处理工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他的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藏时间,去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回去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孔繁森听了这话,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然而,到了阿里40多封请求调离的报告正在等着孔繁森,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难眠的夜里,他对地委秘书说:“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口,发展是硬道理,只要用这个硬道理来凝聚人心,一定能把阿里各项事业搞上去。”

而后,由孔繁森带队的基层调查研究开始了。到阿里赴任前,孔繁森已将阿里地区的自然概况和历年来经济统计数字都记录下来,这次他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地跑,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个乡,孔繁森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阿里地广人稀,面积30.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只有6万多。有时开车在空旷的荒野上,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一顶帐篷。饿了,他们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艰苦,但孔繁森却风趣地说:“高原上的水绝对没有污染,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矿泉水,等开发出来得用美元来买呢!”他的乐观情绪常常感染着周围的同志。

高原生活,有时一场感冒,也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一到阿里就感冒的孔繁森,一边输液,一边工作,一个多月就瘦了14公斤,过度劳累使他直肠纤维瘤复发,鲜血浸透内裤,可他一直瞒着别人,等大家都入睡后,他才悄悄洗干净。

透过阿里贫困落后的现状,他看到了当地蕴藏的巨大优势——丰富的畜产品、矿产品资源。随着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必将增长,这对资源丰富的阿里来说,是极好的发展契机。

病中他嘱托:“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然而,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在年初席卷了阿里高原,孔繁森号召着:“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革吉县和改则县大片大片的牧草被冰雪覆盖,成群成群的牲畜因冻饿而死,许多群众陷入缺衣少粮的困境,孔繁森目睹了暴风雪给牧民造成的严重危害,他的心在颤抖!他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风雪中,他高声地鼓励大家:“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阿里的最高牧业点,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海拔米,大雪最深处没到膝盖,全乡8人被冻伤,牲畜大部分死亡。孔繁森心情沉重,他坚定地说:“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先保人,再保畜,一定要把群众的情绪稳住,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雪花在寒风中狂舞,一会儿工夫,人都变成了雪人。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接过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孔繁森顶风冒雪,走村串户为农牧民看病治病。一次,有位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

长时间的高反和超负荷工作,本就带病的他,身体更加虚弱。一天深夜,孔繁森头疼剧烈,心跳加快,胸闷气短,他预感到死神正在逼近,想起家乡的老母亲和妻儿,流着泪,孔繁森强撑着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代:“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对孔繁森来说生与死早已置之度外。

在赴藏前,他就请人写过“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西藏后,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

阿里振兴蓝图徐徐展开,幸好,这一夜孔繁森终于挺过来了。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他们终于战胜了阿里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经历雪灾和连续几年的旱灾、风灾,孔繁森深深感到,光靠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的威胁,必须尽快建立起抗灾防灾基地。

这一年7月,孔繁森赴京参加西藏工作会议。他顶着似火的烈日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去汇报灾情,谈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的特殊意义,人们无不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也破例为阿里解决了一大笔救灾款和项目资金,会议确定了总投资23.8亿元的62个援藏项目!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果自己做不好工作怎能对得起党,对得起藏族群众?

返回阿里后,他提出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新的行动姿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阿里工作新局面。在孔繁森带领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7%。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发电量千瓦的朗久地热电厂重新发电,高原的夜晚不再漆黑;年产值可达上亿元的山羊绒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硼矿脱水厂、水泥厂相继在空旷的荒原上拔地而起;普兰、什布奇口岸的开通阿里高原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三个藏族孤儿,毫升鲜血,敬老院的棉鞋。

孔繁森生活极其节俭,经常就是白饭榨菜、甚至开水泡馒头,他穿的许多内衣打着补丁,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但对他人、对藏族同胞慷慨大方,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时间,他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工资大部分用在藏族同胞身上。为此,他对家人十分内疚,但为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只好委屈自己的家人。孔繁森是清贫的,同时也是富有的,他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心灵,最丰富的情感,最高尚的精神境界,他曾多次对人这样讲:“每当看到藏族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藏族的孩子,就仿佛见到自己的儿女。”

在医院血库有一张献血证明,上面写着:兹有孔繁森同志于年曾先后三次来我库自愿献血毫升,医院规定付给献血营养费元整。在这张献血证明的背后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地震,在地震废墟上,三个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哭喊着扑到孔繁森怀里,孔繁森抚慰着三个孩子:“党,就是你们的亲人,一定会让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要送你们上学。”救灾后,他把这三个孤儿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一个人在外,工作繁忙,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有多难,可想而知。年春的一天,孔繁森悄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看他两鬓斑白,劝他不要献血,孔繁森连忙恳求道:“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就这样,殷红的鲜血从孔繁森的体内缓缓流进针管……

在拉萨的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孤寡老人和孩子们的心田。在拉萨桑达乡敬老院里老人琼宗至今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的一双棉鞋,那年隆冬,孔繁森看她鞋子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心疼地把她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第二天,孔繁森又托人给老人送去了一双新棉鞋。

不久,他又给敬老院送去了半导体收音机,接过孔繁森自己掏钱买的收音机,老人们的眼睛湿润了,老人旺姆激动地对孔繁森说:“还是新社会好哇!要是在解放前像您这样的崩布拉(当官的)连见都见不到呀!”

阿朗乡敬老院的藏族老阿爸他的脚因烫伤溃烂发炎了,孔繁森为他擦洗涂药,临走时,他又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块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口中不住地念叨:“活菩萨,活菩萨!”

没人能说得清像这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洒满草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崇高和伟大!孔繁森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始终践行着自己最爱的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成千上万的人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

然而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年11月29日,孔繁森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人们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雪山含悲,江河呜咽。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得像洁白的雪山,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孔繁森。

“波拉,波拉(爷爷)!您不能走,我们舍不得您哪!”孔繁森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您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嚎啕大哭,悲痛欲绝,一位藏族老人匍匐在孔繁森的灵前大声哭喊:“您对阿里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阿里一名画家虔诚地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悼念现场上,一幅幅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答好疫情防控答卷,四航六在行动!

公司各单位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周年党建实践活动(六)

跨越时空!原来我真的从小可爱到大

编辑丨郑淑琴

责任编辑丨综合管理部

联系丨k

cccc4.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ty/1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