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座灯塔,就是记录一段历史;记住一座灯塔,就是记住一群可敬的人。灯塔史连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同时也连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小小的一座灯塔,永远矗立在灯塔人的心里,永远明灭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组织编著的《百年华光》,以十三座灯塔的历史演变为线索,以纪实手法描述发生其中的精彩故事,仿佛历史重现,使我们在百年之后再次与历史隔空对话。于是,蚊尾洲灯塔为何而建,硇洲灯塔因何扬名,冠头岭灯塔如何一波三折,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不仅如此,站在灯塔之上,比灯塔更为高大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灯塔人:倒在灯塔上的陈义,几度遇险的苏贵聪,以塔为家的黄灿明等等,这些平凡朴实的灯塔人,就是架设在迷惘生活中的灯塔,就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指路人。
临高灯塔临高灯塔位于海南临高县临城镇昌拱村的临高角海边,是中国沿海所设最西边的灯塔,国家级保护文物,是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由法国人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年),红白相间横带圆柱形铁制塔身,外存6根斜柱支撑,82级螺旋式楼梯直通塔顶。灯光射程可达9海里,是船舶来往琼州海峡及通往北部湾、东南亚的重要引导标志。
年10月,临高灯塔与上海青浦泖塔、温州江心屿双塔、舟山花鸟山灯塔、大连老铁山灯塔一起,被国际航标协会批准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并列入年出版发行的《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图册》,载入世界著名灯塔之列。
年5月,临高灯塔被国家邮票总局列为《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
这座百年灯塔不仅浓缩了整个中国灯塔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饱受凌辱侵略到自立自强复兴的过程。
历史灯塔文物邮票
临高灯塔
开始,充满苦涩临高灯塔所在的临高角北临北部湾,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是琼州海峡突出中的一岬角,三面环海,有7公里长的海岸线。岬角顶端有米长的天然拦潮礁石堤直伸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说。
海南因其“中国南大门”地理位置,在近代史上一直被侵略者觊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将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年4月1日英法列强在海口正式成立琼州海关,琼海关当时有个俗称叫洋关,从至年日本投降期间,琼海关全面推行洋关制度,惟总税务司之令而行,先后被英、德、挪、美、丹麦、俄、葡萄牙、西班牙籍的西方人和日本人把持,69年长的时间里40任轮番就任的税务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无一中国人。
洋关为帝国主义列强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资源,大开方便之门。琼海关除办理海关各项业务外,还按洋人的指使包揽了另外两项工作。一是港务,管理船舶进出港口,对海口河道和琼州海峡以及沿海进行测绘,建灯塔等设备。第二是邮政,处理海口和琼州的邮政业务。
为了疯狂地瓜分掠夺中国,控制琼州海峡,保证海运通道的畅通,琼海关首先选择海南岛的临高角和秀英港码头为建铁灯塔圈地,临高灯塔的开篇充满苦涩。
位于解放公园内的临高灯塔展馆年5月21日,英国籍人安时任琼海关税务司时,“琼海关”在临高角划地6.8公顷,建造了灯塔及3座办公设施,由英国人一年轮换一次地长期掌管着照看灯塔的事务。与临高角凄美的爱情传说相呼应的是,琼海关分别是在年11月15日和年1月1日在临高角和灯楼角(现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境内)设立临高灯塔和窖尾灯塔。两座灯塔形制相同,守灯人的办公建筑也如出一辙。年,为避免灯塔被日本侵略者利用,当时国民党执政的徐闻县政府拆毁了窖尾灯塔,当年的办公建筑也只剩一段30多米长的断壁残垣。而临高灯塔连同海关建筑一起,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百年沧桑岁月最好的见证。
建造临高灯塔时,海关在塔四周立有四块界碑作为界限,古界碑长64厘米,宽24厘米,厚18厘米。碑上字迹清晰可辨,以楷书字体书写着“琼海关”。年11月10日,临高县政府将临高灯塔“琼海关”古界碑移交给海口海关,四块界碑之中一块送至秦皇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博物馆”展览;一块现立在海口海关新办公大楼前;一块被埋在临高角观海亭地基下没有进行发掘;还有一块不知去向。古界碑和临高灯塔一样,折射出当年处于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南海上经贸发展的屈辱史,见证了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近代史。同时,也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掠夺我国资源的见证。
临高灯塔简介
过往,饱经沧桑自年建成以来,临高灯塔见证了几度人间沉浮,有时,它是似有若无的历史背景,任凭世事纷纭,闲看花开花落;有时,它是身不由己的侵略工具,眼看国家受辱,自身尊严飘零;有时,它又成为一方水土命运转折点的关键促成者,于无声中完成伟大的使命。
年,民国政府成立,按照国际法惯例,新政府仍然要履行满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年签订的《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琼海关的税务司一直由列强委派。临高灯塔的守塔人也一直由外国人担任。
由于临高角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大陆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似乎是远离尘世的桃花源,自有一番幽静淡然。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年2月,为将海南岛建成南进所需航空作战和封锁作战基地,掠夺丰富的铁矿等矿产资源,日本军队于攻占海南岛,并在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窃据琼海关税务司一职,直至日本投降。
临高灯塔见证了它的灯光照耀下那一段惨痛的岁月。日本控制海南后,在文化上推行同化政策,中小学砍掉历史课,把日语设为主科,由日本教师上课,音乐课也以日本歌曲为主;在经济上执行统制政策,日本垄断了海南的对外贸易、交通、工业、商业。特别是日军封锁海面,海南对外贸易进入历史上最衰微的时期。民族尊严在侵略者的践踏下丝毫难存,临高灯塔此时也无奈沦为日军侵华的工具。
仿佛是为了一雪前耻,年4月16日,临高灯塔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也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点。
年秋,国民党军一部先后从大陆退踞海南岛,在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的时刻,海南岛仍然命运飘零,前途未卜。但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海南的解放势在必行。
历史仿佛在这个节点上必然性地选择了临高角,也选择了临高灯塔。
年4月16日19时30分,解放军渡海战役的号角响起,由第40军和第43军组成的西、东两路军,分别由第40军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和第43军副军长龙书金率领,在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等协助下,乘只木帆船和少数机帆船,分别从雷州半岛南端之东场港、灯楼角和港头港、三塘港等港湾,同时起渡。17日凌晨,渡海大军抵达,临高角枪声炮声响成一片,鲜血将灯塔发出的光芒都染成了红色。解放军在灯塔的指引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了海峡封锁,越战壕,破铁网,炸碉堡,夺险隘,成功地摧毁了薛岳精心构造的海陆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战斗中,四十军多人英勇牺牲,四十军一一九师副师长黄长轩以身殉职,长眠于临高这片热土。
激战过后,灯塔如旧,但海南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世界。
时任琼崖纵队第五总队8团5营9连连部文书的陈治钧在登陆战后被派去接管临高角灯塔,负责海上的导航和台风预警工作。六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那场战役,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激烈的战况就是灯塔:“灯塔很坚固,当时国民党怎么打也没有打破。我就是用它和对面徐闻灯楼角的灯塔对照指引解放军回家。”
临高灯塔,也终于结束了外邦控制、身不由己的多舛命运,在成功助力解放海南之后,它的历史掀开了全新的篇章。
如今,春暖花开新中国成立初期,临高灯塔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管理,年4月,划归交通部管理。年,灯塔引进PRB-46mkl型进口灯器,并在年4月安装美国泰蓝SeaBeacon2(mark-11)型雷达应答器,极大地提高了临高灯塔的助航功能。
年5月
临高灯塔被国际航标协会列入“世界一百座文物灯塔之一”。同年10月,临高灯塔与上海青浦泖塔、温州江心屿双塔、舟山花乌山灯塔、大连老铁山灯塔一起,被国际航标协会批准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并列入年出版发行的《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图册》,载入世界著名灯塔之列。
年5月
临高灯塔被国家邮票总局列为《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
年
临高灯塔安装航标遥测遥控系统。
年11月
为恢复灯塔的历史原貌,海口航标处对灯塔进行了修复,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将灯塔恢复到初建时候的原貌,并将原安装在秀英灯塔的毫米牛眼透视镜旋转灯器移植到临高灯塔。
年3月
临高灯塔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5月
海南省首个灯塔展馆在临高角临高灯塔现址建成。展出内容包括海南沿海航标分布图、海南25座灯塔的功能与分布、临高灯塔的历史渊源、临高灯塔的历史日志以及历来使用过的灯器、灯座、灯壳等实物。
牛眼透镜
灯器
此时,距离临高灯塔建成已经整整过去了一百二十年。
而关于岁月对于灯塔的意义,再没有比王光民体会更深刻的人了。
年,27岁的王光民经过重重审核,到当时属于部队管辖的临高灯塔当了灯守员。年轻的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一生从此与灯塔紧密相连。
灯塔入口
灯塔下的生活无疑是寂寞的,在那个年代,守塔也并不是个轻松的工作。当时灯塔的光源已经从煤油灯改为乙炔气灯,在狭窄并且螺旋上升的灯塔里将一罐几十斤重的气搬到塔顶无疑是个重活,更何况当时没水没电,王光民还需要从家里一桶桶挑来的淡水再搬上塔顶擦洗灯塔,22米高的灯塔、81级螺旋楼梯、条栏杆和拉条,每天擦洗一遍一天之内要提着水沿着塔内的楼梯上上下下数十回。
这是看守临高灯塔特有的工作内容。与其他灯塔的砖石结构不同,临高灯塔塔身为铸铁圆筒体结构,由于临海而建,海边的风和空气都带着很重的盐分,很容易腐蚀塔身和支撑铁架。每天用淡水擦拭灯塔内外,才能减轻海风对灯塔的腐蚀。一两天不擦洗,附着在塔身的盐雾会发出一种苦涩的气味,并出现爆漆现象。年,在灯塔内部维护时,王光民从4米高的架子上摔下来,造成了严重脑震荡。
但身体痊愈后,王光民还是回到了灯塔,直到年退休,42年中,他每日重复着开灯、关灯、维护和保养、记录日志的程序,也重复着升旗降旗的仪式,更数不清亲手将这座百年灯塔擦拭了多少遍。
他守护的临高灯塔,发光率和维护率年年均达%,保养灯塔塔身光泽闪亮,崭新如初。自年以来连续10次被海口航标处评为先进灯塔,王光民则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于年获中国海员工会颁发的金锚奖。
将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付与这座灯塔,忍受孤独和寂寞的漫漫长夜,只有窗外塔顶的灯光陪伴,王光民却从未后悔过。这一点在他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继续守护灯塔的时候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年,王光民的儿子王健从武警部队退役,年进入文昌抱虎指向标站工作,年调到洋浦航标站工作。年王光民即将退休时,对儿子王健说:“我守了42年灯塔,灯塔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干不动了,要退休了,你来接我的班吧,我们一家人要世世代代守好这座古灯塔。”王健耳濡目染父亲对灯塔的感情,听了父亲一席话,他非常感动,当即一口答应。年12月王健父亲退休后,王健就成了临高灯塔的看守人。
十几年过去了,王健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到灯塔脚将灯塔的灯器电源开关关掉。8点,他提着一大桶清水,进入灯塔,一步步攀登螺旋向上的82级台阶来到塔顶,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仍然重复着父亲一辈子做的工作内容:开灯关灯、升旗降旗、保养维护、记录日志。在身处繁华中的现代人看来,这工作无疑是简单而枯燥的。王健说,父亲几十年的坚持与对灯塔的热爱潜移默化的给了他力量,去克服孤独的感觉,去重复枯燥的内容,去坚守岗位,去履行职责。
“要是灯塔不按时发光,耽误了轮船和军舰的安全航行,祖国的声誉和利益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王光民一辈子的坚持在儿子王健的心中种下了纯真信念的种子。
每一种伟大,都由平凡而生;每一种平凡淬炼成伟大,都离不开坚持;每一种坚持,都源于信念。
退休的王光民并没有离开过灯塔,他仍然居住在塔下的房子里,每天早上、晚上与儿子一起,重复着几十年来每天进行的工作。他时常在塔顶眺望这个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塔脚下一侧是年建塔时法国人修筑的守塔人办公室,一侧是灯塔展馆;旁边是纪念解放海南登陆战的临高解放公园;而向远处望,一边千米海滩白沙如面,海水澄澈,椰林洒绿,一边波涛滚滚,白絮阵阵,气势磅礴。曾经惨淡凄凉的光景,如今平静而美好。
属于临高灯塔的未来,春暖花开。
解放公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