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
我的外公,在今年的清明节到来之前,去世了。
在我的记忆中,外公一直是位慈祥的老人。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记不清了,但是表妹萌发乳牙的时候,会经常咬他肥肥的肚子,外公就笑嘻嘻的看着她咬,仿佛被咬的不是自己,仿佛被咬着很享受的样子。
妈妈和姨妈都觉得不可思议,她们说,外公早年是暴脾气,很凶的。
大概,外公曾经是个暴脾气的爸爸;但是,他是一位很慈祥的外公。
我小的时候,每年暑假都被丢到外公家,外公是不做家务的。他早起带我出去散步,走在老和山的山道上,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桂花香,是被露水洗过的特别清爽的味道。时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当真是鸟鸣山更幽。此外就没有别的声音了,外公是不怎么说话的,他不爱说话,只默默的牵着我的手走着。
回家之后他会教我写大字,就是毛笔字。他先写好一张范本,然后握着我的手教我运笔,再让我自己练习。等他的手离开了我的手,笔下的字顿时就不像样了,他耐心的纠正几次,但是没什么效果,于是就放弃了。
下象棋也是一样,外公认真的教过我,后来也教过表妹,甚至教过我的儿子,他的学生里只有我没有学会,但是他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责备的话。
后来我大了,暑期生活变得丰富,也不再视外公家为乐土。有一年回去的时候,看到他在拿着一本书大声的念外语,大吃惊。一问,他说他在学德语。
他颇为谦虚的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医院里工作过,那时候学会了说德语,很多年过去了,快忘记了,现在想捡起来,所以买了教材来自学。
在那之前,他从未说过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在那之后,他会经常讲一讲过去的故事了。
翻来覆去的无非那么几件事,比如怎么从上海跑去浦东参加抗日游击队的故事;怎么在战争中运用医疗技能救助战友,然后成为一名战地医生的故事;时局艰难的时候,在四明山坚持打游击的故事;怎么行军到山东,医院的故事。
很多流血,很多牺牲,很多艰险,很多困厄,在他嘴里说出来,不过是一桩一桩日常经历无足为奇的小事。
有时候,往往是吃着饭的时候,他会感叹现在的享福生活来之不易,然后就唱起《新四军军歌》来。
这支歌,我妈妈也教给了我儿子,她说她是听着这支歌长大的,这也是外公教给她的第一支歌。
很难想象平时几乎不说话的外公教人唱歌的样子,那时他一定是慈父的样子吧。
又过了几年,外公越发年迈,他的脚在战争中被炮弹炸伤,留下残疾,渐渐连楼都下不了了。他听力日衰,跟他说话需要大声喊,而他自己则失去了说话的力气。偶尔回去看他,打过招呼问过好,他让我们自便,自己便去拿一支放大镜看报纸,我们则说话看电视无不可。虽然去的是他家,却仿佛如在自己家般自由,而他则是一个隐居幕后的主人,满屋只有我们的声音,没有他的声音。
他不喜欢受人打扰,更不愿麻烦别人,虽然家里请了保姆,仍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辈如要尽孝心,如帮他拖个椅子拿个东西什么的,他是要发怒的。
他不良于行,自不下楼时起,每餐饭后绕着沙发茶几走三圈作为锻炼。但是渐渐的他连走步都需要辅助装置,于是他看书的时间越发长,而话越发少。
岁月终于让一名老战士成为一名衰朽的老人,他自己也为此十分伤心,常感叹说活久无益,有时候姨妈跟他杠,让他安心享受现在的好日子,他会大声的斥骂:“那些该享福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我活着有什么意思!”
他虽然老弱衰病,但生气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威严,只要他一吼,全家噤若寒蝉。
妈妈曾说,姨妈的脾气像外公,耿直而暴烈,几十年前父女俩非常不对付,一次吵架吵得姨妈离家出走。
但是在她们的小伙伴眼中,外公是这样的形象:
依稀记得在求是小学,因发小顽劣,用洒水壶打中我。顿时感觉头晕,头顶涌血不止。老师同学医院,清创后,一位慈眉善目的医师握住我的手,"孩子,我不建议给你用麻药。你要向解放军学习!”
顿时无助,害怕,恐惧,心悸感消失了。点点头,伤口在他一针一针细心缝合下愈合了。庄院长的形象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也使我萌发从医的信念!
还是用姨妈自己的回忆来结束此文吧,这是在父亲节,对去世的父亲的追念:
我父亲,年重阳出生于江苏镇江,年少时衣食无忧。
就职于上海德医院。同年,中日“淞沪”战役打响,医院救护队,穿行于日军炮火缝隙、救护大街小巷、几大仓库伤员的过程中,激发了他抗日救国的一腔热血。
年7月,在医院同事的引导下,放弃了心爱的工作,投奔上海浦东抗日游击队。从一名战士、军医、医院,经历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经历了用食盐水替代消毒液、背负伤员周旋于敌人搜查、携带着教具(泡在福尔马林里的解剖体)转战南北,参加了大小战役无数。
解放之后他安心服务于自己选择一辈子的职业于终身。他救治伤病无数,得到崇高的评价“好人”。他记性不太好(战马上摔下脑震荡后遗症),可是耄耋之年仍然可以一字不拉的唱出“太行山上”;他对于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总是反反复复愧疚地说是倒下的年轻战士兄弟们造就。
我的父亲,是一位言语不多、真诚淳朴、与人为善的、简单务实的人,他平静的走完了百余年人生路,我思他、想他……
王大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