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蒙医药天成一体千年一脉

引子:

是谁创造了医药文明?

又是谁让她伴随着人类历史延续光芒?

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厚重,享有“孝庄故里”之美誉;这里不仅是古代马背民族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疆场,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蒙医药文化发祥地,这方沃土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孕育了占布拉·道尔吉、那木吉拉等一批国宝级蒙医药大师。这里就是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蒙医药宛若盛开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朵奇葩,经风雨而不衰,历千年而愈盛,追逐华夏文明的脚步,传承着耀眼的辉煌。

《千年蒙医药》

天成一体千年一脉

蒙医药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东方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现代蒙医药学。

蒙医药学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从“三根”理论出发,又分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赤素、希拉乌素、粘虫”六种基础病症。

清代人修注的《元朝秘史》有这样的记载:一次在作战中,成吉思汗颈部受伤失血,在危急关头,他的部下半夜不顾性命冲破敌人包围,去寻找酸马奶,这说明在一千年前的蒙古部落,对失血过多的人用酸马奶来抢救,已成为熟练经验。

而今,酸马奶疗法已成为蒙古民族标志性的饮食疗法。现代科学实验分析,饮用酸马奶以后,可使血压的收缩压下降24%、舒张压下降29%。

蒙医药学的很多内容都能在古代医药学典籍中寻找到线索。中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提到北方多发寒症,宜用炙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载有用蒙古马奶酒热制的治疗寒病的复方“匈奴露宿丸”。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部落,蒙医药学获得大发展。元太医忽思慧于年用汉字撰写了《饮膳正要》一书,这是蒙医药学的第一部典籍,也是中国营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记录了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李时珍将其中部分内容收入他的《本草纲目》。

明代以后的几个世纪,《疾病类型详解经全》、《识药晶鉴》、《药物识别》、《四部甘露》、《本草图鉴》等蒙医药典籍相继问世,历代医家各自从基础理论、分析诊断、组方用药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和开创,为蒙医药学的发展迎来鼎盛时期,也为通辽市蒙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妙手济世传承发展

这是传统蒙古医生行医使用的褡裢,多种药材磨成粉末,分装成小袋,驮在马背上,每天在草原上驰骋奔走,为牧民看病。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行医也处处呈现出游牧民族“马背生活”的特征。今天的蒙医已从马背和毡房走进了门诊室,而传统蒙古疗法依然在他们手上施展着神奇魔力。

内医院斯钦图大夫掌握着一门叫做“震脑术”的蒙医绝技。蒙古人善于骑马射箭,脑震荡的患病率较高,古代蒙医摸索出一种奇特的疗法,对脑部施以相应的敲击震动,“以震治震”,治疗脑震荡。

蒙医传统疗术中心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照日格图大夫正在用拔罐放血疗法对一位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而他手上的银针,与中医针灸所用的针具,并不相同。

在传统蒙医疗法中,不得不提的要数久负盛名、闻名于海内外的蒙医整骨术。

蒙医整骨术以其“不手术治粉碎性骨折”和“手到病除”的优势深受骨伤患者的认可。手法复位、辅以蒙药及白酒按摩的综合疗法,具有易操作、疗程短、愈合快的优点。

来自锡林郭勒盟的保力达由于车祸造成股骨干骨折,如果西医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一年内将进行两次手术,通过蒙医整骨50天的治疗,如今已经痊愈。

包金山是蒙医整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也是蒙医整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履行着家族第四代传人的职责,世代延续的整骨医术传到他手中,已有两百年历史。他创立了以“三诊、六则、九结合”为精髓的蒙医整骨学,同时打破门规,培养教授出余名蒙医整骨技术人才,遍布国内外。

蒙医药学教育,在古代主要由祖孙、父子相传,或者拜师学习的方式继承。清代以后,一些较大的寺庙开始设立名为“曼巴札仓”的蒙医学堂,进行系统的蒙医教育。而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蒙医学院。

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内蒙古医学院,在全国医药院校中第一个设立了蒙医专业。年在通辽市成立了全世界唯一的蒙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0年成立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余名、硕士研究生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留学生余名,已培养出蒙医药高级专门人才00余名。年,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的“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通过。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蒙医药学博士点。

绿色科学世界蒙医

在现代化研究的背景下,传统蒙医药学中的六基症理论、脏腑理论、七素学说、寒热理论以及三体素学说等,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形成了肾系疾病、妇科病、心血管病、肝胆病以及防治风湿等一系列疾病的治疗方法。千年蒙医药,凝结了历代医家智慧和良方妙剂,在延续数千年保护和挽救草原民族的生命健康之后,又在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蒙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显示出神奇的疗效,例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利用现代方法研制的“格根其尔”、“保利尔”、“冠心舒通胶囊”“露宿丸”“清浊化脂胶囊”“柔肝丸”等数十种新药,在治疗高血脂症、偏瘫、心血管疾病、肝硬化、顽固性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已居国内领先水平,疗效令人叹服!

蒙医药崇尚天然,药材多生长于大漠荒原。

距离通辽市区公里的大山深处,这片绿色是全国最大的蒙药种植基地,占地00亩。科研人员针对各种药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绿色培育,用科学手段跟踪植物的生长环节,在源头上保证蒙药“贵在天然”。

科尔沁草原是蒙医药文明的发祥地,处在科尔沁腹地的通辽,拥有万蒙古族人口,占内蒙古自治区的1/3、全国的1/4,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蒙医药资源优势的通辽,处处打着蒙医药事业发展的烙印: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蒙药材种植基地、国内最早成立的蒙药厂、全国最大的蒙药贴生产基地都在这里。全国50%以上的蒙药成药产自通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进行监管,保证走出通辽的每一批蒙药安全有效。

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在“两会”政府报告中,对蒙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启动蒙中医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蒙医药标准化建设。

为做好蒙医药这张名片,通辽市确立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实现蒙医药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实施打造“名企、名药、名院、名医”的“四名”工程,成立了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内蒙古蒙药工程研究院,力争到年建设成为全国蒙医药发展核心区,到年,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蒙医药中心、并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蒙医药核心区。

千年蒙医药,福泽惠久远。站在这片土地,回望蒙医药数千年沧桑,我们与创造了历史的先辈进行着跨越古今的对话,这份你我共有的民族智慧遗产,又将在“一带一路”上开启新的征程,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备注:长按







































白癜风治法
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jc/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