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忠庆唐宜平少尉最后的志愿军老兵

第期

迟忠庆,男,大牟家镇大迟家村人,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工师。高密市红高粱文学社会员。年至今供职于高密市公路局,爱好文学,偶有散文、歌赋等小文散见于各级各类媒体刊物约20余万字。

作者照片

唐宜平老人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的东李戈庄村,现在生活尚能自理,头脑也还清楚。

唐宜平的儿子唐绍友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今年59岁。一年前,将自己创建经营了多年的木板厂交给了儿子打理,夫妇二人在双羊镇的大路边上开了家小超市。没有了为生计打拼的紧迫感,超市的生意也不很忙碌,除了接送孙女上学之外,有了更多的时间陪着父母聊聊天。唐绍友是五兄妹中的老大,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自己要做出样子,为弟弟妹妹当好榜样。

过去,唐绍友只知道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与一个叫刘森英的老战友常相往来,刘是李戈庄村东五里路远的李家营村人。从挂在墙上的一堆老照片看,他们的军装都是有军衔的军官服。父亲平时言语不多,日常又有头痛、腰痛、胃痛的老毛病,对父亲的过去,老人家不做声,做儿子的也不多问。直到现在不为生计发愁了,父子二人也都有了闲暇,话题自然也就涉及到父亲的过去。唐绍友才弄明白父亲是在朝鲜中负过伤的,还立过三等功,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随部队转为装甲兵;在父亲的兵役证上,在“军官类别”栏内填写着“指挥”两个字,并有坦克、装甲车三级驾驶证和二级机电操作证书,年8月回乡前,在徐州装甲兵训练基地学习了2年政治、3年军事,先后担任过学员、教员,并且于年被授予少尉军衔,至年8月带病回乡时每月有78元的工资。

年轻时的唐宜平

年1月,18岁的唐宜平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高密来到东北的本溪。在本溪先接受了两天的政治学习,主要内容是弄明白当兵为谁打仗,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然后又经过简单的武器操作训练,一共不到十天的时间,部队就开拔到中朝边界的安东,在鸭绿江大桥中方一侧隐蔽待命。为了保密和躲避美国飞机的轰炸,于夜间急行军通过了鸭绿江大桥,然后越过朝鲜首都,来到平壤以南后,才被编入到位于前线部队的26军78师的团3营8连当战士。到朝鲜后经历了朝鲜战争的第四次战役的后半段和第五次战役的全过程,参加大小战斗十余次,并在西方山战斗和高地争夺战中各负伤一次。

部队于晚上秘密过江入朝,急行军40里后,于天亮前到山上的树林里隐蔽,看到的大地一片狼籍:山上的石头被炮弹炸得像面一样松软,平地上不见了房屋村庄,也分不清哪是沟,哪是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弥漫着硝烟掺和着泥土的呛人气味。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部队都是晚上行动。可能是为了照顾新兵第一次急行军,第一天晚上只走了40里,第二天晚上就加到了80里,然后每天晚上都以至里的速度移动。疲劳、寒冷、饥饿让很多人在走路的时候就打起了盹,一有停止前进的口令,就会有人就地躺倒就睡。最要命的是遇到障碍或特殊情况时,稍有停顿就有可能跟不上前面的队伍,后续的部队就要跑步跟进,有时整晚上都在跑步。

到达前线后,唐宜平所在的三营就上了西方山战役的前线,进入了上面用木头盖着的战壕。至于在战壕里待了多长时间,他记不得了,只记得进去前战士们都剃了光头,走出战壕时头发长了有10公分长!在入朝作战前,部队只发了一单一棉两双鞋,朝鲜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晚上双脚冻得像猫咬的一样疼!身上的棉衣,由于在战壕里不停地运动,出来时棉衣上80%的布外表都磨净了,只剩下里面用线订的破烂的棉絮。要命的是,由于敌人的封锁和飞机炮弹的狂轰滥炸,部队的给养供应困难,只能在晚上送到前线一些冷窝窝头,作为第二天的口粮,由于没有菜和水,只能啃一口干窝窝头,抓一把雪填进嘴里。由于天气寒冷,窝窝头冻得像石头,吃饭就像是在受罪一样,牙床经常出血,肠胃经常痉孪疼痛。为了能让窝窝头吃进嘴里,都是先把窝窝头放在腋下捂一阵,等窝窝头软和点能啃动了再吃。从战场下来后,有热饭吃了,却把肠子给饿细了。为了不至于让战士撑出病来,开始几天都是只吃稀饭,并且限量供应,逐渐适应后才放开了大家的饭量。

唐宜平进入战壕后与一名安徽籍战士担任机枪副射手,主射手是贵州的。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交流,讨论的都是打仗的事,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唐宜平一动脑子就头痛,说起他们的事迹时似乎都历历在目,却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三个人守着一挺机枪,24小时盯着前面的阵地,轮班把手放在扳机上,随时准备消灭敌人。他们的机枪阵地是把战壕挖出一块凸出,在上面用圆木排成十字支撑起来的一个地堡,勉强能容纳三个人,两个人射击时,另一个人在战壕里负责弹药装填供应。

唐宜平近照

西方山战斗是第四次战役的组成部分。第四次战役是我军坚守防御作战,并根据战役发展进行反击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打法,共歼敌7.8万余人,为发起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次战役中的反击主要是小部队的夜间突击战、埋伏战,有时是一个排、一个班或半个班的人趁夜暗摸到敌人阵地,实施阵前突袭,有效杀伤敌人;有时是一个连或排晚上摸到敌人进攻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在敌人进攻时给予突然打击。

由于这里是机枪阵地,火力密集,给敌人以极大地杀伤,因而也招致了敌人更加猛烈的炮火。“一天,地堡被炮弹炸塌了,我也被炸晕了。等战友们把我从炸塌的圆木和土堆里扒出来时,身上却没有伤,苏醒过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先找到机枪,对准敌人猛烈开火!”但是,也就是因为这次事故,唐宜平的头部和腰部被地堡的圆木砸伤:“当时也是打红了眼,并没有感觉到哪里十分地不得劲,并且当时部队提倡轻伤不下火线,心里想的是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再说。”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造成了永久的伤害:由于脑震荡经常头痛,一用脑子越发痛得厉害,腰痛病时常发作,“越上年纪就越不中用”。

年秋天,唐宜平所在的团参加了平康战役。在高地争夺战中,唐宜平又一次负伤,这次负伤是因为在对敌进攻时,一发炮弹在前方炸响,一块炮弹皮子打穿了右腿的裤子,把小腿撕开了一条口子。“这也是轻伤!”唐宜平一边挽起裤腿让我们看他的伤疤,一边轻描淡写地说。“战斗英雄邱少云就是在这次战斗设伏时,被敌人的燃烧弹烧死的,与英雄相比,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碍不着事!当时一个连队配一个卫生员,我负伤时卫生员正好离我不远,给我包扎后,我就立即又冲了上去!”

谈到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老乡,唐宜平老人眼里含着泪花说,那时我们一起去当兵的双羊老乡是有二十几个人,但由于此前互不认识,到本溪时只在一起进行了不到10天的政治学习和武器基本操作训练,接着就上了朝鲜战场,在进入朝鲜后都是昼伏夜出,晚上急行军,困得不行,走路都能睡得着;白天要抓紧时间休息,并且为了保密不能高声说话,与一起去的老乡之间根本就没有多少交流,加上到了前线就分开各自上了战场,谁谁叫什么名字,分到了哪个部队到了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哪里像你们现在的战友,有手机,交通又方便,战友们能时常见面相聚,真让人眼馋!”

“我只知道与我一起的,是我们同村的张志贤,他与我分在同一个连,他是三排,我是二排。可是他就是在西方山战斗中光荣了,是被炮弹炸死的,连肠子都炸出来了。他被炸死以后,我怎么也要过去看看,算是向他道别!那个惨烈的场面我永远也忘不了!”“还有一个是双羊街上的于连秀,他是我们大家都回家了以后才联系起来的,在朝鲜时根本就没有联系。不是不想联系,是没空联系,也没有时间联系,没有办法联系!”

唐宜平老人与李家营村的刘森英最要好。但是,在去朝鲜前和回国以后好几年内他们都素不相识,也没有往来。他们之间的相识是因为在徐州装甲兵训练基地当了教员以后,有了五六十元的工资,每到发工资的日子,就跑到邮局去给家里汇款。有一次,邮局的服务员看到唐宜平老人汇款单地址上填写着山东高密,就顺口说了句“山东高密?刚刚出去的那个也是山东高密的!”这才让他们之间建立了联系,并且因为共同的在异国他乡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建立起了终生的友谊!“可惜老刘不在了,走了!现在我认识的与我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就剩下我一个了!”唐宜平老人在叙述中虽然语言平静,眼里却含着泪花,对生死与共的战友怀着无限的眷恋之情。

年唐宜平(前排左一)在徐州坦克学校与同事合影

年唐宜平(后排左一)带病回乡前与战友们合影留念

唐宜平年轻时上过两年半的私塾,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在朝鲜期间,为了战场需要,临时组织这些文化战士实施战场培训,每天早上学习一阵诸如“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志愿军优待俘虏!”等英语、朝鲜语的喊话,唐宜平也因此而受到部队首长的器重。回国后,被选送到徐州第二战车训练基地学习了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在北京丰台的坦克一师担任坦克手,然后被调到分在锦州的40军坦克自行火炮团;年初,以学员(发干部工资)身份被送去兖州学习了两年文化后,又到徐州第四坦克学校学习了三年军事,毕业后被留在学校担任教员。

受到部队首长和学校领导的器重,连续五年的文化、政治、军事培养,让唐宜平十分感激,决心不辜负党和军队对自己的培养,好好干好工作!但可能是由于经常加班学习、备课,经常用脑,也或许是因为当时生活困难的原因,唐宜平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但经常头痛腰痛胃痛,而且经常出现身体痉孪、出汗虚脱现象,以至于不能工作。他自责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又不能在学校让部队养着,提出了回乡要求。为此,学校党委批准了他的回乡申请,并专门在他的军人证上写明了病因病情,介绍回到了地方。唐宜平回乡后到县武装部报了到,然后就在村里安心养病,待病情稍有好转,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安心务农,对自己在朝鲜战场负伤和自己的军官身份很少向人炫耀,也从未到有关部门要求过什么待遇,人民公社时期参加生产队劳动与社员一样挣工分,大包干以后与村民一样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只是因为他为人实诚,受村民拥戴,长期担任村里的会计。

大儿子唐绍友因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受惠于国家政策,在补齐了除当兵之外的工龄保险后,满55岁时以特繁工种和参战人员身份退休,加上元参战补助,目前有每月元左右的退休金。相对于老人每月1元的抚恤金,心里为老爷子叫屈。曾鼓动老人向上反映反映,是否能按干部身份调整一下待遇?!

但唐宜平老人似乎很看得开,并没有感到委屈和不平:相比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并且衣食无忧,就不要给政府添麻烦了!

唐宜平老人珍藏的部分证件

唐宜平兵役证内页

年换发的带病回乡证书

唐宜平的功劳证

行文至此,让人不免心里有点酸楚。

老红军、老八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前辈们,有多少人牺牲在战场上?即使有幸活了下来,又有多少人不是从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又有几人不是满身伤病?他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些为革命成功、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们,他们晚年的时光所剩不多!我们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无求就睁只眼闭只眼?在他们剩下的不多的晚年时光里,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声明:以上文字经作者授权发布,版权所有。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我们,注明出处。作者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其它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赵雪梅

责任编辑:张洪友

投稿邮箱:hglwxs

.







































白癜风怎么看好
中科被评为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jc/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