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为什么会发热?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儿童发热常见原因多数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发热;
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发热。
2.体温几度才算发热?
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上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3.孩子发热了怎么办?
发热本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单纯发热会加重病情。直接降温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孩子的舒适度。
(1)保持房间的温度适当,可以穿少量衣服;
(2)鼓励患儿多进食液体(水、稀释的果汁);
(3)避免进食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因为发热使胃部活动下降,食物消化缓慢;
(4)如果房间闷热,用风扇促使空气流动;
(5)发热时患儿不必一定卧床休息,可以适当活动;
(6)如果发热是高度传染性疾病的症状(如水痘),注意做好隔离工作。
4.什么时候该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怎么做?
通常情况下,不推荐使用外用降温法对婴儿和儿童进行退热。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海绵擦拭联合退烧药与单独使用退烧药相比,海绵擦拭的附加退热效果是短暂的,与此同时还会增加患儿的不适感。
哪些患儿可考虑使用?(1)不明原因性的体温升高;
(2)发热同时伴有热射病(即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常见原因如包裹过度、血容量不足或药物使用如阿托品);
(3)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可能存在异常的体温调节以及对退热药反应差。
需要物理降温时如何进行?
(1)建议使用温水(一般在30℃左右)擦拭,擦拭的效果好于浸泡;冷水的效果虽然降温效果更好,但患儿的不舒服感也会更强烈。
擦拭的部位:双侧颈部、双侧腋下、双侧腹股沟区、双侧腘窝(俗语:腿弯)
(2)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拭。高热时行酒精擦拭,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大量的酒精,儿童因为肝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代谢能力差,易导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3)冰毯可用于危重患儿或有温度控制问题的住院儿童(例如急性头部损伤儿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外用降温法可以作为急需快速降温患儿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必须在使用退热药30min后。原因在于30min能够使得机体下丘脑在药物作用下,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设定体温调节点,从而避免异常调定点导致的机体持续产热但体温不下降的「退热无效」现象。
5.什么时候使用退烧药?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发布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提到: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推荐口服退烧药。
6.38.5℃以上才可用退烧药吗?
指南中指出: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退烧药。
可见,孩子发烧用不用退烧药,除了看体温还要看精神状态,体温38.5℃不是一条绝对的界线。
看到这里,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会感到云里雾里了呢?因此,儿童发热应及时就诊,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
7.哪医院?
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热时间为3~5天。儿童急性发热绝大多数病因是良性的病毒感染,就算不治也会自愈,因此,家长不要过于担心。
但下述情况要及时就医:
(1)3月龄以下的婴儿,肛温达到38℃或以上。或满月前的新生儿,肛温低于36.1℃。
(2)3~6月龄的婴儿,肛温38.9℃或以上。
(3)6~24月龄,体温超过38.9℃并持续24小时以上。
(4)2岁或以上,持续发热3天以上。
(5)精神状态很差或易激惹,反复呕吐,严重头痛或腹痛,或有其他令你担心的症状。
(6)如果发热前曾经被单独留在汽车里,要立即就医。
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可以在家观察或用退热药治疗。
8.使用退烧药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知道了使用退烧药的目的,作为家长的你也许不会太焦虑了。
使用退烧药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感觉舒服些,并非一有发热就要用退烧药,而是当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或感觉不舒服时才用。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玩,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用退热药。
如果对孩子的精神状态没把握的话,可以在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就使用退热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绝大多数急性发热不用吃药也会好,但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时也不要让他/她硬扛,吃退热药可以让孩子感觉舒服些。
9.睡着了体温38.5以上要不要叫醒给药?
明白了用退烧药的目的就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比退烧药更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果孩子睡得踏实不建议叫醒孩子服药;如果孩子翻来覆去睡得不踏实,可以监测一下体温的走势,如果有继续升高的趋势你又没有把握的话就按上述提到的再给药。
10.发烧可以吃阿司匹林、布洛芬吗?
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安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布洛芬(美林、托恩),选择一种服用就可以。
提醒:阿司匹林不适合孩子口服。儿童禁用尼美舒利。
11.泰诺林和美林口服剂量怎么算?
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的规格:15毫升:1.5克
对于12岁以下儿童口服时用滴管量取即可。
用量用法参照下表:
美林(布洛芬混悬剂)的规格是:15毫升:0.6克
需要时可每6~8小时口服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可超过4次,5~10mg/kg/次。
或参照年龄、体重剂量表,用滴管量取。
提醒:混悬剂使用前请摇匀,使用后请清洗滴管。
12.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有区别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但两药各有特点: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作用强,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可作为退热药的首选,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服用。但大剂量使用,可以损害肝脏,甚至造成肝坏死、肝衰竭。
布洛芬: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较持久;抗炎作用较弱,对胃肠刺激性为同类药物中最小,偶可致无菌性脑炎。
提醒:
(1)2月龄~6月龄内的婴儿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2)6月龄~3岁的婴儿,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
(4)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13.退热栓与口服怎么选?
退热栓和口服药区别在于剂型不同,只要在最大安全剂量范围内使用,都是安全的。
对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可以考虑用栓(塞)剂。
备注:栓剂的吸收不经过肝脏,直接从肠道黏膜吸收入血,不刺激胃肠道,比口服给药起效快,但栓剂吸收率比口服用药低。所以,用栓剂的时候,剂量就要相应大一点。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