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的第九大行动,充分体现政府对职业健康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年我国就业人口7.76亿人,占总人口的55.8%,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二分之一。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对维护全体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常见职业病噪音聋
一、概述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障碍。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与其接触噪声的时间、强度特别是噪声作业工龄有极大的关系。由于生产性机械产生的噪声均为连续稳态强,因而对听力的损伤是一种慢性渐进式的。一般在一到两年的接噪时间内不会有耳聋的情况。(我国《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规定是三年)职业性噪声聋症状轻的,脱离工作环境再加对症治疗是可以康复的。噪声作业工龄较长听力损伤严重的治愈比较困难,极个别病例可以留下终生残疾。当分贝以上的强噪音所造成的急性听力损伤,叫作爆震性耳聋。在短时间内便可造成听力损伤或严重损伤是比之职业性噪声聋不同的特点。病人在临床上可有鼓膜穿孔、内耳出血、耳痛、耳鸣、眩晕、耳聋等、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生产性噪声主要分为机械性、空气动力性、电磁性等。暴震性噪声主要是指生产设备爆炸、开山炸石、火炮发射及燃放响声超过dB的烟花爆竹等突发性噪声。
噪声聋(noisedeafness)长期接触生产机械发出的噪声,引起渐进性听力损失不能恢复的一种职业性耳科疾病,故又称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是噪声对人体听觉器官长期慢性影响的结果,表现为感音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变。
临床表现工人长期接触强噪声,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短时间内听力不能恢复,如果在该环境下再继续下去,就会加速耳蜗由功能性改变发展到器质性病变,表现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长期在高分贝噪声污染严重的生产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如果离开噪声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更多的小时才能恢复听力,这就是听觉疲劳。
如果听觉疲劳的劳动者再继续接触噪声,内耳感觉器官便会产生退行性病变,出现再难恢复的听觉疲乏。这就是劳动者在从事生产活动时,长期接触高分贝噪声污染而引发的职业病噪声聋。如果非常严重时,噪声聋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劳动者的听力完全消失,终成残疾。
二、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一般在爆震伤后即可出现听力下降,有的在短时间内听力完全丧失。随后逐渐恢复。但严重的爆震伤可一次致永久性聋。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依损伤的部位不同而异,中耳损伤常为传导性聋,内耳及听神经损伤多为感音神经性聋,两者兼有者引起混合性聋。严重的爆震伤可致永久性聋。巨大声响能引起功能性聋。即突然发生的强噪声并非作为物理因素造成内耳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而是作为心理因素引起听中枢功能抑制,导致耳聋。或是爆震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同时存在。两耳多呈重度聋,听力检查,主观和客观听力检查不相符合。
2、耳鸣:爆震后耳鸣可即刻出现,多呈高调,持续时间较长。
3、耳痛:见于鼓膜穿孔、鼓室粘膜撕裂等。中耳受损伤的情况下,一般数日内可消失。
4、头痛:见于强烈的爆震后,重者可伴有脑震荡,头疼、头晕。
5、眩晕:多为旋转性眩晕,表现为恶心、呕吐及平衡功能失调等症状。
6、其他:爆震除引起听器的损伤外,还可引起全身性损伤,如在爆炸和火器发射时,可伴有肺损伤,如肺泡破裂、肺出血、肺水肿等。也可引起胃肠出血、穿孔,肝脾血肿、破裂,膀胱破裂,心肌挫伤,眼挫伤以及脑震荡。剧烈的爆炸伤可同时引起颅脑外伤,并出现休克、昏迷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三、防护
由于耳蜗损伤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关键还在于预防。
个人防护对于从事爆震职业者,应加强预防知识的宣教,以便发生急性事故时不至慌乱;平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缺乏防护材料而预知即将遇到爆震时最简单的防护方法是用棉花球塞于耳道内;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两小手指分别塞入两侧外耳道口内,急时卧倒,背向爆炸源,采用张口呼吸可减轻受伤的程度。耳塞隔声效果一般可达20~35dB。耳罩隔声效果高于耳塞,可达30~45dB,但使用不便。棉球塞耳可隔声10~15dB。
健康监护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均应进行就业体检,在职业档案内建有听力记录,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再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处理,如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症治疗或调离噪声作业环境等。
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在噪声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必须一进厂就有个人的听力防护,包括配戴防声耳塞、耳罩或防声帽等。
感谢大家的支持,阅读并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期待更多的人了解医学科普知识,做践行健康中国行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