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感动了中国,年残奥会开幕式的《星星,你好》感动了世界!这两个舞蹈节目之所以带给我们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舞蹈本身的华美,更在于参加舞蹈表演的全部都是聋哑演员。
据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刘艳介绍,《千手观音》一共有21位演员,12个女演员9位男演员,其中18位都是因为药物致聋。在这18位聋哑演员中,绝大部分又都是在两岁前后,因为发烧时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耳聋。她自己是一岁半致聋的,是庆大霉素导致耳神经失聪。
《千手观音》中那个漂亮的领舞姑娘邰丽华,也就是因为两岁时用药不当,导致双耳失聪!
《星星,你好》名演员大部分也是用药不当致聋!
更让人震惊的是另一个残酷事实,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的比例。也就是说,个聋哑儿童中,我国就有至个是抗生素致聋的,而发达国家还不到9人,相差悬殊。
我国每年20万人因用药错误而死亡
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2倍
在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的辽宁省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大讲堂活动中,医院的药学部杨淑桂教授透露,“我国每年有万人因错误用药而损害健康,其中20万人因为用药错误而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2倍。”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据显示,14岁以下儿童占10.6%,越是年幼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有70%的家长想起来才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家里的药品,11%的家长选择把药品放在随意可取的地方。有些家长甚至把成人药给小孩用或者擅加剂量。31%的家长曾把成人药品调整剂量给孩子吃。“女性的不良反应高于男性,儿童和老人的不良反应高于成年人。”
警惕这些用药误区
感冒药、退烧药、止痛药别同吃,否则会伤肝,严重时可能造成急性肝损伤,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服药时间、方法不对会伤身。“睡前服”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一天三次”是指每隔8小时服用一次;空腹一般指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
儿童补钙不慎会伤脑,0到6个月的婴儿每日钙摄入量需~毫克。
女性调经慎用药,对于女性来说,长时间用药物来改变月经来潮时间,会导致月经紊乱。
有些药,吃了千万别开车。服用药物前应先阅读说明书上的禁忌和不良反应。
服药用水量不能乱来。一般的片剂药物,通常用~毫升水送服即可,但是服用抗通风药、排尿结石的药后,都要大量饮水,每日必须饮水0毫升以上。而服用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的药后,则需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否则影响药效。
创可贴别乱用,小心感染。出血较多的伤口,小而深的伤口,动物咬伤、蛰伤造成的伤口,各种疖肿,其他污染较重的伤口,已发生感染的伤口,较重或者创面较宽的皮肤擦、烧伤和烫伤的创面,都不宜用创可贴。
九种最常见的用药错误
1.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有的医生字迹潦草,如果你拿着这样的处方去买药,药师很可能“判断错误”。这是因为,很多药名确实太相似了。“药店往往按药名排序摆放药品,这也给拿错药埋下隐患。”美国加州药学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内格雷特提醒,患者买药时一定要核对一下该药是否治自己的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错误用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治疗抑郁症的帕罗西汀与抗血栓药氯吡格雷、抗癌药紫杉醇,在英文发音上非常相似。“药品的中文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亚同提醒,比如优降宁是降压药,而优降糖是降血糖药,消炎痛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痛,而消心痛则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视:药品包装相似。医院药师冀连梅提醒,儿童常用药艾畅和美林的新包装看上去像“孪生兄弟”,但二者药效不同,前者主要治感冒鼻塞、流涕、咳嗽,而后者是退烧药。
对策:首先,当你拿到一张新处方时,最好与医生核对药名、用量、用法等内容。其次,实际用药时,还要仔细核对药名。就拿艾畅和美林来说,如果宝宝半夜发烧需要用药,弄错了很可能耽误病情。
2.几种药一起吃
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相遇时可能“放大”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也可能产生新的有害于健康的物质。美国Epocrates网临床信息中心主任安妮·迈尼盖蒂博士介绍,“升高血压和眩晕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副作用。”如果一种药物会让你头晕,那同服两种药物的结果很可能是晕倒,其后果往往是骨折或脑震荡。
“还有一种药物须特别注意,就是抗凝药华法林。”内格雷特博士介绍,该药被称为“药物相互作用之王”。它的有效剂量范围比较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也容易受到其他心脏病药物的影响。
对策:每次买药时,最好保留药品说明书或请药师帮你打印一份常见副作用的说明。如果同一时期使用的几种药物有相似的副作用,最好不要同时服药。另外,如果出现类似的副作用,及时请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3.弄错剂量
药品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它们往往还用缩写或符号标注。对不熟悉医学常识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挑战。看错一个小数点,比如把1.0毫克看成10毫克,就会导致十倍剂量的严重错误。使用胰岛素等注射用药时尤其要弄清楚标准计量单位。
对策:仔细看看你的处方,如果不明白计量单位的意义,请咨询药师后进行标注说明,以便强化记忆。
4.服药期间喝酒
不喜欢酒精的药物不在少数。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蒋宇利介绍,服安眠药时饮酒可能使人昏迷不醒;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酒精不仅会增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还可能出现严重的肝肾损害;酒精可能增强降压药的作用,导致低血压;糖尿病人用药期间空腹饮酒,容易引发低血糖。
对策:除非医生明确告诉你,服某种药物期间不用忌酒,否则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即便是吃感冒药,由于可能含有解热镇痛药,酒精也可能增加它们对肝脏的伤害。
5.重复吃同一类药
拥有同一种通用名的药品,由不同药厂生产时,又会有一个独特的“商品名”。很多时候,人们熟知其商品名,却忽视了通用名,从而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例如,人们都知道‘速尿’这种利尿药,而对其通用名‘呋塞米’却知之甚少。”内科医生布鲁斯·曼补充道。
对策:如果医生选的药品有商品名,最好请他在处方上标明。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留意一下,其实,很多药物还有别名。拿退烧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通用名)来说,“扑热息痛”、“退热净”也是指它,其商品名还有“必理通”、“泰诺林”等。
6.吃药时还吃保健品
不用看医生就能买到非处方药,保健品在超市和商场里就能购买,这让人们觉得它们“很安全”。但要注意,如果你正在服用处方药,必须小心谨慎。例如,次水杨酸铋片能迅速缓解上腹饱胀、烧心、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它可能与某些抗凝药、降糖药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美国有一种用圣约翰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不少人用它缓解轻度抑郁症。事实上,它会影响其他抗抑郁药,有时还会干扰华法林以及某些心脏病用药,如地高辛的作用。
对策:没错,当医生开处方时,你一定要把最近一两周吃过或正在服用的非处方药以及保健品告诉他,以避免这类风险。
7.服药不忌口
食物也会影响药物作用。例如,柚子富含维生素C和钾,不过在服药期间,最好不要吃它。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临床药理学办公室代理主任黄秀美介绍,在人体的小肠内有一种酶,它能催化多种药物代谢,而柚子里的某些成分会干扰这种酶的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服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时,饮用大量柚子汁会促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肝脏损伤和骨骼肌溶解的风险。而在服用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时吃柚子或喝柚子汁,可能抑制药物吸收,使其部分“失效”。由于喝柚子汁3—4小时内都可能干扰药物吸收,因此服上述两类药物期间,最好不要喝柚子汁或吃柚子。另外要注意,吃止痛药期间不宜大量喝咖啡,服铁剂时要少吃油、不宜喝豆浆等。
对策:处方上的药物对食物有没有挑剔?这也得问清医生。
8.肝肾不好,没减药量
肝肾功能受损时,机体清除药物代谢产物的能力就会减弱。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对肝肾的损伤就不小。因此,这类患者用药通常要适度减量或者采用对肝肾影响较小的剂型,如栓剂、皮肤贴剂等。
对策:如果药品说明书强调该药可能伤肝肾,一定要向医生咨询服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为了安全起见,医生开的药如果可能损害肝肾功能,或者患者本身患有肝肾疾病,最好先检测肝肾功能再决定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9.忽视药物的年龄限制
岁月不饶人,老人在用药上可不能勉强。痴呆、头晕、跌倒、血压升高等,都是老人用药后常见的副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比尔斯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已经制订标准筛选出“65岁以上老人使用不再安全”的药物列表,被誉为“比尔斯列表”。给老年人用药时,一定要参考一下。
对策:只要开处方时,看一看“比尔斯列表”便一目了然。然而可悲的是,最新调查发现,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16%仍在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尔斯列表”上的药物。
综合新华网、生命时报、西安晚报、辽沈晚报、半岛都市报报道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盛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