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舞台演了无数小人物的郭冬临,
从小就知道小人物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年出生的郭冬临,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
父亲郭昌仪是山东快书演员,母亲崔金霞是琴书演员。
只不过刚刚懂事的时候,他就和父母过上了四海为家的日子。
那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郭冬临的大伯解放前去了台湾。
所以当运动来临的时候,郭冬临的父母连工作都没有了。
彼时,他的父亲原本有机会进中央广播说唱团。
不过后来连工资都没了,母亲的工资同样也被停发。
郭冬临是家里的三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大人突然没了工作,一家五口的生计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于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父亲就只能去找临时工干。
一个说了半辈子书的艺人,只能到一家食品厂,给人家拉货。
每天送货的板车拉完,父亲的身体都好像散了架。
但再苦再累,作为大人还得强撑着。
否则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连口吃得都没有。
但就是这样苦熬苦受,孩子每天还是吃不饱。
碗里的稀粥能当镜子。
就这一天也只有两顿饭。
孩子们每天都饿到没力气哭。
有一天父亲回来,三个孩子发现,他带来了一些白砂糖。
孩子们很开心,那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了,父亲说,明天再给你们拿。
但是第二天的时候,父亲却没有按时下班,天黑了也没回来。
母亲就拉着郭冬临去找。
在厂子外面的时候,正好看见父亲在低声下气地给人说好话。
原来那糖是父亲从厂子里拿的。
父亲向对方哀求,家里有三个孩子要活命,给一个机会吧。
糖的钱,从工资里扣。
最终,郭冬临的父亲还是被从厂里开除了。
没办法,想要活命,就得继续找活干。
后来,他的父亲又找到了一份送货的差事。
郭冬临也经常跟着父亲出去,帮忙给父亲看车。
有一天一直干到下午,父子俩还没吃饭。
郭冬临闻到了路旁饭馆的香味。
父亲就从车上拿出一张冷饼,他让儿子看着车,自己想去饭馆里讨一碗热汤来。
很快,父亲恹恹地出来了,原来是饭馆不给。
看看5岁的儿子,父亲对他说,要不你去,你是孩子,应该好说话。
于是,郭冬临就走进了饭馆。
里面有不少人在吃饭,他左看右看,来到了一个餐桌前。
那是一个妇女,他上前小声央求,给一碗汤喝吧。
只不过,那个人给了郭冬临一个白眼。
没办法,他只好站在门口等。
父亲此时也过来了。
看来只能等着哪个人吃完,有剩汤的话再泡饼了。
等到吃饭的人出去,父子俩踅摸了半天,发现一个碗里还剩点汤底。
父亲正要把饼泡到碗里时,却有个妇女过来,往碗里吐了口水。
父亲的泪水不自觉地往下流。
父亲什么都没说,而是把饼泡进碗里继续吃。
这件事给郭冬临造成的心理阴影。
后来,父亲在一次干活中摔断了腿。
于是,郭冬临只能跟着母亲到各地去说书卖艺。
风餐露宿的生活,让郭冬临从小尝遍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他跟母亲扒过拉煤的火车。
他也在台上帮母亲唱过快书。
有时候累到唱不动,又会被母亲打。
这样的生活,从他懂事起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随着父母的工作得以重新恢复,他也才能走进学校和课堂。
中学的时候,郭冬临便坚定了表演的信心。
所以高中毕业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毕业之后,他又报考了北京人艺。
正是在这段时间,郭冬临开始考虑表演形式的转换。
如今,大众对郭冬临的主要印象,就是小品演员。
而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也确实是春晚的小品。
那是年,27岁的郭冬临第一次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他第一次在春晚舞台表演的小品为《市场速写》。
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多年以后,郭冬临也是记忆犹新。
由于是首次上春晚,一切都是那么的生疏。
尤其对于台词,感觉每一句都那么的拗口。
但即便如此,在事前排练的时候,他也不敢问,不敢有其他的建议。
剧作家写的是什么台词,他自己就怎么去演。
所以,第一次给郭冬临自己的感觉,完全是程式化的演出。
没有自己的鲜明风格。
他说,自己很多年后再去看第一次在台上的表演,无论是语言还是表情,感觉自己在颤抖。
哪怕晚说台词0.1秒,可能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不过,谁都是从第一次走过来的。
随着表演的增多,尤其是和剧作家的关系渐渐熟悉之后,双方之间的配合也就越来越默契。
那种熟悉的感觉,就仿佛感觉到自己在往外长羽毛,浑身上下就要丰满起来了。
有了第一次上春晚的经验,年再上的时候,郭冬临就显得得心应手多了。
那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是他和李文启、买红妹一起出演的。
剧本是剧作家王承友写的。
事实上在定稿之前,类似的雏形就在王承友的脑海里萦绕了四年。
四年之前,他就写了类似的一个本子,
大意就是要表达生活中,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小人物。
当时的名字叫《一技之长》。
后来要准备把这个剧本搬到春晚的舞台上时,才改为《有事您说话》。
在王承友看来,除了要打磨剧本之外,还得给郭冬临定位。
而大都市小人物这个标签,就是从这个小品开始的。
10天时间,王承友先后改了四稿。
经过和大家的磨合、商量和修改,最终将剧本敲定了下来。
剧本得到了春晚导演的认可,而且排演也很成功。
然而就在一切顺利推进的时候,郭冬临却跟导演出了车祸。
他头部受了伤,被医院诊断为脑震荡。
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如果不进行排演,那么今年这次机会就错过了。
最终,郭冬临顺利登上了当年的春晚舞台。
并让人牢牢记住了一个爱吹牛的郭子。
王承友说,原本认为这个本子还有小品,应该能获奖,不过最终却没有。
虽然没有获奖,却在观众中收获了一致的好评。
就在那年春晚结束后的低年初一,郭冬临出门办事。
他在路口上了一辆出租车。
司机看了他一眼就问:“昨天晚上你是不是上春节联欢晚会了?”
郭冬临点头说是。
司机接着说:“挺好,你演的特别像我。”
等到了地方,车费15块钱。
他刚掏出钱,司机就阻拦:“干什么?下车下车下车。”
“怎么了?不要钱?”郭冬临问道。
“我喜欢你,不要钱。”
“不行,这钱必须得给你。”郭冬临说着将钱扔进了车里。
司机开车走了,郭冬临还多给了五块。
他扔的是二十块,司机没找他零钱。
不过事后郭冬临觉得,就是多给五百他也高兴。
因为那种被观众认可后的快乐,是根本无法形容的。
从此,郭冬临在春晚的舞台上仿佛找到了窍门——出演小人物。
因为小人物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小人物是真实的。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将对待生活的态度搬到舞台上。
就能收获大众的认可和共鸣。
除此之外,他还渐渐感知到,老百姓其实是最幽默的。
很多好笑的事情,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而不必去刻意创作。
年,郭冬临第一次和蔡明、郭达合作,出演小品《过年》。
小品中,饰演夫妻的郭冬临和蔡明来了个“对火”。
饰演老人的郭达以为对火是要抽烟,实际上是人两口子对亲嘴的昵称。
而这个情节,据说就是蔡明家保姆身上的真事。
凭借这个小品,郭冬临获奖。
而此时的郭冬临,身上已经渐渐褪去了过去的冲动和愿望。
他不会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