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护考复习倒计时16天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脊髓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4腰椎下缘,4岁时达第1腰椎上缘。所以新生儿腰椎穿刺时,应以第4~5椎体间隙进针为宜。

、脑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主征”)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

、颅内压增高早期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二慢一高”),称为Cushing反应。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患侧瞳孔最初有短暂的缩小,以后逐渐散大,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是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内移位,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瞳孔改变(瞳孔可忽大忽小)和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颅内压增高明显时,腰椎穿刺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颅内压增高病人床头抬高15°~30°的斜坡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应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

、降颅压最常用20%甘露醇ml,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改善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脑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

、脑室外引流应妥善固定将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在床头,使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引流量每日不超过ml为宜,避免颅内压骤降造成的危害;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用盐水冲洗,引流时间一般为1~2周,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时间过长易导致感染。

、冬眠低温疗法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1~34℃较为理想,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若脉搏超过次/分,收缩压低于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冬眠低温疗法时间一般为3~5日,停止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头皮裂伤现场急救可加压包扎止血,在伤后24小时内清创缝合;帽状腱膜下血肿触诊有波动感,血肿较大时可在无菌操作下,行血肿穿刺抽出积血,再加压包扎。头皮撕脱伤是最严重的头皮损伤,完全撕脱的头皮不作任何处理,用无菌敷料包裹,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内随医院。

、脑震荡病人在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可出现逆行性健忘。脑震荡无需特殊治疗,应卧床休息1~2周。

、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症状,伤后立即出现昏迷,昏迷时间超过30分钟,治疗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当病情恶化出现脑疝征象时,需手术开颅做脑减压术或局部病灶清除术。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硬脑膜外血肿常因颞侧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引起,典型的意识障碍是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伴发的往往为小脑幕切迹疝。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自脑实质血管破裂所致,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

、CT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部位、范围和程度。MRI能显示轻度脑挫裂伤病灶。

、脑损伤病人最重要的护理问题是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有关。

、意识障碍的程度目前通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分别对病人的睁眼、言语、运动三方面的反应进行评分,再累计得分,用量化方法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最高为15分,总分低于8分表示昏迷状态,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观察脑损伤病人生命体征时为了避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是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所致;伤后瞳孔正常,以后一侧瞳孔先缩小继之进行性散大,并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的眼征;如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变化不定,对光反射消失,伴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分离、同向凝视),常是脑干损伤的表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脑强直,多为临终前的表现。

、小脑幕上开颅手术后,取健侧或仰卧位,避免切口受压;小脑幕下开颅手术后,应取侧卧或侧俯卧位。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也多为动脉硬化,其中脑栓塞常为颅外其他部位病变所引起。

、脑出血多在白天发病,以内囊出血最常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颅内压增高),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同时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胃应激性溃疡)。内囊出血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称为“三偏症”),脑桥出血表现为交叉瘫,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一般无肢体瘫痪。

、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一般无意识障碍,进展缓慢,常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由于血压过低、血流减慢,血黏度增加等因素促使血栓形成而发病。

、脑出血在CT图像上呈高密度影,脑缺血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需做脑血管造影。

、肌力的分级评估: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为0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为Ⅰ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为Ⅱ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能抬离床面)为Ⅲ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为Ⅳ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为Ⅴ级。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血压为主要措施,同时应用止血药;因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以抗凝治疗为主,同时应用血管扩张剂、血液扩充剂以改善微循环;脑血栓发病6小时内可做溶栓治疗。

、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病人,病人侧卧位,头部稍抬高,防止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4周,限制探视,一切护理操作均应轻柔,并头置冰袋,可防止继续脑出血。脑血栓病人采取平卧位,以便使较多血液供给脑部,头部禁止使用冰袋及冷敷,以免脑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病情稳定后,特别是脑血栓病人的瘫痪肢体在发病1周后就应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长期服用微量阿司匹林(75~mg),饭后服用,防止血栓形成。

、三叉神经痛疼痛大多为单侧,患者常描述成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在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稍加触动即可诱发,故称“扳机点”。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卡马西平是三叉神经痛首选药。指导病人服用卡马西平期间不要独自外出,不能开车或高处作业。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脑神经,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无力,从双下肢开始,急性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帕金森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的慢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

、抗胆碱药如盐酸苯海索(安坦)适用于震颤突出且年龄较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替代药物如左旋多巴(多巴胺的前体)对肌肉强直及运动迟缓疗效较好,而对肌肉震颤疗效较差。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可减少左旋多巴用量。

、运动能避免帕金森病患者肌肉萎缩及保持关节活动度,运动技巧能改善行走能力及减轻颤抖。注意保持身体和各关节的活动强度与最大活动范围,做到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协助病人反复练习起坐动作;指导病人思想要尽量放松,尽量跨大步,向前走时脚尽量抬高,双臂尽量摆动,眼睛注视前方不要注视地面等。

、帕金森病患者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优质蛋白饮食为主,并及时补充水分,蛋白不宜盲目给予过多,以免降低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疗效。为不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嘱病人不应同时服维生素B6。

、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由脑内器质性病变和代谢疾病所致。

、癫痫的临床表现极多,部分性发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发作起始症状和脑电图特点均提示异常放电源于一侧脑部。单纯部分性发作一般不超过1分钟,无意识障碍;复杂部分性发作主要特征是意识障碍,常出现精神症状及自动症。全面性发作特征是发作时伴有意识障碍或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癫痫发作时脑电图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头颅X线平片、脑血管造影、头颅CT及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癫痫的病因,但不能作为癫痫的诊断依据。

、一般类型的癫痫首选卡马西平,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强直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长期用药者在完全控制发作后应再持续服药3~5年,最好单一药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先给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

、癫痫发作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用牙垫或厚纱布垫在上下磨牙间,以防咬伤舌头及颊部,但不可强行硬塞;抽搐发作时,切不可用力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肌肉撕裂及关节脱位;发作后病人可有短期的意识模糊,禁用口表测量体温。

、多数抗癫痫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宜分次餐后口服。服药期间定期抽血做血象和生化检查,必要时做血药浓度的测定,以防药物毒副作用。抗癫痫药物会导致胎儿畸形,剂量越大,其危险性越高。

、禁止癫痫患者从事带有危险的活动,如攀高、游泳、驾驶、带电作业等,以免发作时对生命有危险。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新生儿及出生小于2个月的患儿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脑脊液检查为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脓性脑膜炎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症状,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瘀斑为典型体征,硬脑膜下积液为常见并发症。

、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病毒性脑膜炎多因肠道病毒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脑脊液检查一般糖和氯化物均正常。

、及早对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肢体肌肉进行按摩及做伸缩运动,鼓励并协助患儿进行肢体主动功能锻炼。

、小儿惊厥发生率是成人的10~15倍,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其中高热惊厥最常见。故小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时,应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防止出现过高体温。

、小儿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不要搬运,立即松解患儿衣服领口,让患儿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术后突然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可能是发生了(枕骨大孔疝)

2、脑出血患者一侧瞳孔散大、不等圆,提示患者病情为(脑疝形成)

3、脑外伤患者输入20%甘露醇的目的是(降低颅内压)

4、给脑挫裂伤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脑水肿)

5、ml甘露醇快速滴入,滴完的时间是(30分钟内)

6、头皮血肿患者,在抽吸出积血后应给予(加压包扎)

7、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典型的意识障碍形式是(昏迷,随后清醒,再次昏迷)

8、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患者于户外运动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并有口角歪斜,最可能是并发了(脑栓塞)

9、高血压病人突然跌倒在地,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最可能发生了(脑出血)

10、脑栓塞和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应该卧床休息,不可自行起床活动)

11、社区护士对急性脑梗死致左侧肢偏瘫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目前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是(患肢康复锻炼)

12、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对患儿生命威胁最大的症状是(呼吸肌麻痹)

13、帕金森病特征性症状是(静止性震颤)

14、帕金森病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护士要求其关节活动要达到最大范围,其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

15、癫痫发作期最能够帮助诊断的检查是(脑电图)

16、癫痫发作时控制惊厥首选的药物是(地西泮静注)

17、癫痫发作时首要的急救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18、癫痫患者出院陈述中提示对疾病认知不足的是(“我要孩子适当锻炼,多跑步、游泳。”)

19、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进行抗菌治疗首选的抗生素是(青霉素)

2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典型的皮肤黏膜体征是(於点、瘀斑)

21、为明确小儿惊厥患者抽搐原因,在收集患儿健康史时应重点询问(既往发作史)

赞赏

长按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qwnzd/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