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凤英在驻伊某单位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活动中
对党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一个十五岁成为儿童团长的红孩子,一个服从组织调动,仅用八天就从山西原单位动身来新疆的支边干部,一个在新疆默默献出了二十六年光阴的老革命,不为名,不争利,用其既有豪迈战斗、又有起伏曲折的经历,向读者宣示着为信仰奋斗一生的典范。这种信仰支撑下的无私奉献,实在是当下应大力彰显的。编者:孙守为
母亲崔风英那难以忘怀的故事
我的母亲崔风英,年出生于山西省沁县南里村。由于家里穷,母亲从小就和一群穷孩子上山砍柴、挖野菜,风里来雨里去,山上沟里到处跑,练出了坚毅直爽的性格。沁县属于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母亲接受党的教育较早,从一个穷孩子成为女儿童团长,年参加革命,年支边来伊犁。
母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那个年代,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工作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甘于奉献,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母亲的一生做妇女工作多(在几个县妇联工作21年);下乡工作多;做群众工作多;临时受命工作多。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工作,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母亲平凡的人生历程,留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本文主要根据母亲回忆录节选)
母亲崔风英摄于年
山西篇
女儿童团长
年秋,山西抗日决死队受党派遣开赴晋东南,以沁县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随后八路军总部、晋冀豫省委、太岳特委、《新华日报》(华北版)、牺盟会、上党中心区等抗日党政军机关相继驻扎沁县。南里村来了决死队宣传抗日救国,成立了抗日村公所、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还成立了女校,母亲和郭光华担任女儿童团长。
一天区公所派母亲和郭光华代表儿童团与各村代表去沁县城,参加庆祝第二次国共合作大会。会议刚要开始警报响了,日本鬼子飞机来轰炸,会还没开人都跑了。
由于缺老师男女校合并,这时来了几个老师。一个是陈克昌,一个是李二文。他们对穷孩子很好,上课外讲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引导大家提高抗日救国思想觉悟。许多十四五岁的男同学都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战场。儿童团在老师带领训练下做了许多工作,站岗放哨、查汉奸、送情报等。儿童团还检粮食,上山采中草药支援前线,每个人下了任务,晒干收集后,送后山军库房,完成了任务,南里村儿童团受到区上表扬。
年两个老师和抗日村长为了培养几个儿童团干部,介绍母亲、郭光华、梁水仙到太岳军区随营学校学习。三人背上行李出发,但在中途碰上了日本鬼子,绕路耽误了时间,学校已经转移。她们找寻无果又返回了村,早日投入革命队伍的机遇失去了。
县城传来一个个情报,鬼子可能有大的行动,两位老师告别同学们走了,第二天传来消息,两位老师转移到附近一个小山村,由于特务告密,被日本鬼子包围惨遭杀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地下党员,儿童团员们都非常悲痛,恨透了日本鬼子。
三位儿童团时期战友,年10月25相聚于长治市,左郭光华,长治市,与母亲年分别;中母亲崔风英,特克斯县;右梁水仙,郑州市,与母亲年分别。
前一照片的背面,母亲记录了三位儿童团时期战友的姓名、相聚的时间、地点、分别时间、工作地点。
深夜突围
年母亲调到了太岳军区毛织厂(被服厂)。工厂在沁县西南部一个小山村井德峪,是工人们自己挖的窑洞,织布机等简陋设备都是工人们自己做的,任务是利用山区羊毛纺毛线、做毛布、毛衣、毛毯,供应前线八路军。到了冬天有一天夜晚正在睡梦中,突然传来悄悄集合的命令。原来日本鬼子占领了周围山头,包围了工厂,深夜很冷鬼子点火取暖,被巡夜的厂长发现。厂长、指导员命令不许发出任何响声,顺山沟突围,如果冲散了到南山集合。工厂50多人一个跟着一个在夜幕掩护下往出突围,三个女工走在队伍中间,很快日本鬼子发现了动静,子弹乱飞,大部分同志冲出去了,后面掩护的同志倒在血泊中。第三天接到上级通知,转移到太岳山北部腹地沁源县的大山里。大家向牺牲的同志告别,分组出发了。
战友学友合影,母亲站立者右一摄于年
财经干校学习
年沁县调母亲等五人到阳城太岳行署财经干校学习。五人到县上领了七天米票,背着背包踏着溶雪和泥泞,一路上翻山越岭步行里到了学校。阳城地处太岳山南部腹地,是区委、行署、军队、学校驻地。开学典礼上多名学员整齐的座在操场上,领导讲话:“……形势逼人,一年的学习任务要半年完成。蒋家王朝快要灭亡了,要培养一批经济管理人员,你们任务是学习财经管理。……”学员们边参加军事训练边学习,上课没有教室桌凳,在草场上座在自己的鞋上,拿块硬板放腿上当桌子。学习主要是帐簿、总帐、分帐、算盘等。由于基础差,学习困难,就勤学苦练多问。经过半年紧张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思想文化有了很大提高。
太岳行署财经干校(部分学员)毕业留念,母亲(二排中)年
太岳行署财经干校毕业留念,母亲(前排右三)年
单人匹马上吕梁
年秋,临纷地委调在安泽县二区工作的母亲,到吕梁山改造落后地区。母亲骑上照顾妇女干部的大红马,渡过了正是洪水期波浪翻滚的纷河,穿过一片平原,到了下午接近吕梁山,骑马上山。越往上走山越高、路越窄、沟越深,突然马肚带松了母亲摔了下去,马鞍行李砸在母亲身上,幸好一个小土堆挡住,才没有滚到深沟。母亲昏了过去,马站着没有跑,后来听说是退役军马。天快黑来了几个吕梁山干部把母亲扶起来,幸好没有摔断骨头。当时在山上找了间房住下来,第二天把母亲送到了浦县县委。在县委住了三天,主持召开了妇女代表大会就下乡了,任务是改造落后地区建立村政权。母亲和几名工作队员跑了十几个村了解情况。这里是吕梁山南部,自然条件很差,抗战时期阎锡山十几万部队败退到这里,在农村建立了一整套组织,这里国民党员多(有的是开大会集体加入),各种会道门多,文盲多,没有共产党员,没有党组织,同抗日老区相比这里显得封建落后。通过走访摸底,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培养积极分子,培养村干部。经过半年艰苦工作,建立了村政权,地委调母亲到赵城县妇联会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前排左一)与战友同事合影留念
大炼钢铁副总指挥
年下半年全民大炼钢铁,运城(安邑)和安泽县合作,上万人在安泽县山上炼钢铁。五月初刚生过孩子的母亲,把孩子全托乡下奶妈家也上了山。因山上有许多妇女,需要一名女领导,时任运城县妇联会主任的母亲被任命为钢铁指挥部副总指挥。分为挖煤、挖矿石、炼钢铁队。母亲和一名副县长及一名中学校长负责挖煤队,签字盖章用党籍保证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分配来挖煤的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组织了几支突击队。挖新窑来不及,找了几个封了口的旧煤窑,挖开口年轻人就往里冲,刚进去几个人就倒下了,赶快往外救人,还好没出人命。后请来了挖煤老师傅,经过通风、打顶柱防塌方,终于挖出了煤。结果挖的煤太碎,炼钢铁要用大块煤,大家想办法用钢纤、铁棒、十字镐、分段挖槽,按层次用钢纤往起撬,大块煤出来了满足了炼钢铁需要,到了年12月底大炼钢铁结束。母亲度过了半年煤窑生活,在思想和体力上都经历了一次考验。
年12月27日安邑(运城)、安泽县钢铁指部领导人员临别留念
母亲二排左三
支边篇
支边去新疆
年春母亲正在乡下工作,县委通知速回有急事。领导谈话说,国家从内地调一批(从山西、陕西、河南调名)公安干部支援新疆,家属随同调动,运城共调五人。父亲是解放后运城县首任公安局长,所以安排父母亲共同支边去新疆。这时母亲上有70多岁老母,下有三个孩子分别在两个专区的亲戚和奶妈家,去告别都来不及。作为共产党员要时刻服从党的安排,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第一天领导谈话、交工作;第二天准备带的东西,给沁县老家发电报和亲人告别,母亲把老母和两个儿子都托付给了姐姐(直到年母亲才把三个孩子接到新疆);第三天来回70里去运城乡下奶妈家看望两岁的孩子;第四天告别同事朋友,到临汾地委报到;第五天地委欢送,办理一切组织关系;第六天到太原省委报到;第七天省委欢送;第八天告别山西,奔赴祖国的边疆—新疆。
年4月21日母亲(前排右三)支边到新疆与运城同事好友临别留念
档案馆副馆长
年父母亲来新疆后调原绥定县,母亲到年新设立的县委档案馆任副馆长(馆长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负责档案馆日常事务,同时也是第一个专职档案人员。年霍城县档案局在搞历史沿革领导目录时,把母亲作为原绥定县档案馆首任领导。
档案工作对于母亲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要从头学起。通过向有经验人员请教,母亲熟悉了档案业务和规章制度,日常工作接受、登记、整理、统计有关部门和单位移教的档案材料,负责档案的借阅、保管、登记编目等工作。绥定县档案馆文书档案归档年件,年件,年件。在原有档案规章制度基础上,年制定了《绥定县档案馆工作细则》、《绥定县档案馆档案保管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负责编撰霍城县商业局“组织史”资料时,原绥定县档案资料收集整理较齐全详实,提供了便利条件。历史资料充分表明了母亲那一代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年霍城县档案局展板,历届领导,母亲(左一)
毛厂工作往事
年母亲调原绥定县皮毛加工厂任人事股长,毛厂是几百人的大厂,担负着向原苏联出口皮毛、马尾、肠衣、衬布等产品的任务。那时开展整顿工人阶级队伍运动,要精简下放一批工人到农村。上级指示,招工没经过审查、成分搞不清的,工作表现不好的下放农村安家落户。毛厂党总支决定人事股负责此项工作,人事股只有母亲和于建勋二人,时间紧任务重。经过查档案并到各车间了解情况,与厂领导交换意见,提出下放名单;又通过做思想工作,争取本人意见,需要解决的困难,联系接受公社大队等程序,厂党总支讨论通过,下放了40人到各公社大队。四清运动开始,毛厂四清办公室仍由人事股负责。那时经过学习开会动员,揭发检举了一些人的经济、历史和其它问题。通过内查外调,有些问题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查清楚,都上报厂党总支处理决定。查清楚的公开处理决定,没有查清楚的先造册挂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工厂分成两派,下放工人回厂闹革命,四不清人员也参加闹革命,查抄了人事股。下放人员档案和四不清人员名单等档案,成了母亲的罪证。母亲被夺了人事权,下放车间劳动,并和“黑五类”一起被批斗并遭到殴打,于建勋也被戴高帽游街。年毛厂来了军宣队,母亲才获得解放。
原绥定县毛厂基建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织布车间,土木结构建筑,长度十三间房。目前还保存有六十年代建成的车间三栋,七十年代建成的车间三栋,年企业改制全部作价出售给个人
工宣队长
年底霍城县县革委会从毛厂派三人组成工宣队,进入县红卫中学,母亲任工宣队长,领导学校的斗、批、改。年3月学校复课,工宣队和学校领导密切合作,白天到各班听课,晚上带领教职工搞斗、批、改,主要是学习提高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学工、学农。那时忆苦思甜是一门必修课,母亲到课堂给学生讲自己,从一个穷孩子在党的教育下参加革命的亲生经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校教师住房困难,决定自力更生解决,学工、学农从实际出发,组织师生修房子建设校园。母亲和校长黄立东,教务主任吴跃成带头干,带领师生们打土块,到河坝检石头,挖地基、搬土块、和泥垒墙,克服了种种困难,一栋房子建好了,质量很好,老师们住上了用自己汗水修的房。当时搞战备分配给红卫中学挖地道任务特别重,工宣队与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全校师生动员大会,指派陆云章、张存柱两名老师具体负责,经过师生们半年艰苦努力,完成了挖地道任务。那时的学生劳动占用时间太多,真是耽误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母亲在学校干了两年时间,体会到了老师的辛劳,和许多知识分子老师成了朋友,八十年代母亲来霍城时还去原红卫中学家属院看望住在哪里的老师,看望老校长黄立东,年3月母亲去世后,黄立东从在特克斯工作的儿子哪里听说后,还委托儿子送了花圈。
原红卫中学校园内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树及树上挂的敲钟还保存着,是历史的见证,土木结构的建筑已全部拆除,盖起了新教学楼
五七战士
年10月母亲调伊犁州五七干校。干校是当时对干部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学员是州党委、政府和公检法干部,到了学校就是五七战士,没有解放出来的领导还不是五七战士。父亲在州公安局工作,母亲是随同调动。干校位于喀什河畔,是自力更生,根据每一个人特长分别种地、养猪、种菜、看果园、炊事员等,有的在子弟学校当老师。父亲是子弟学校校长,母亲在机关党支部搞组织工作,还和一名叫李友的同志在五七门市部售货,保障五七战士各种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供应。干校和战争年代一样不分职务高低,都兢兢业业工作。经过两年的学习,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年秋父、母亲一起分配特克斯县重新工作。
下乡学大寨
年母亲参加特克斯县学习参观团到大寨、林县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下乡到城关公社,任工作队副队长。这一下就是好几年,主要是贯彻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特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根据当地条件从实际出发,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产量。白天要参加劳动,各大队、生产队检查工作,晚上要开各种会议。开始几年特别忙,根本没有时间做家务,父亲也很忙,当时三个上高中的弟弟、两个上小学(其中一个是亲戚的孩子)的,自己做饭、洗衣服、干家务,锻炼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有一年,大年三十母亲回来的晚,孩子们正在包饺子,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过了个年。
年母亲(二排左二)随特克斯县代表团赴大寨、林县等地参观学习留念照片左边部分已看不清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一次我从霍城县到特克斯县看望父母,看到家里有一张母亲和四个戴红花的哈萨克族姑娘的合影照片。我问起这张照片的来历,时任特克斯县公安局长的父亲说:年夏,二公社几个小姑娘在放牧,一个骑马的人过来问路,听口音、看穿的衣服不是本地人,没有马鞍,引起了姑娘们的怀疑。她们机智的指了一条错路,随后姑娘们分头跟踪,骑马回村报告。民兵和公安人员很快抓住了可疑人,经公安局审讯,原来是六十年代初逃苏人员经原苏联间谍机构培训后,派回国内从事间谍活动的。他从昭苏县入境,偷了一匹马骑到特克斯,引起了几个小姑娘的怀疑而落网,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群众。特克斯县召开隆重的反特英雄表彰大会后,在县妇联工作的母亲和四个反特女英雄合影留念。后来母亲下乡多次看望这几个小姑娘,关心她们的成长。
年夏特克斯县召开隆重反特英雄表彰大会后,主持妇联工作的母亲和四个女英雄合影留念
一次下乡遭遇
在特克斯县妇联工作的母亲,那时工作重点就是下乡,了解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情况,带领农牧区广大妇女在劳动生产中发挥半边天作用,完成县委布置的中心工作。那时下乡没有专车,没有班车,近处步行、骑自行车,远处搭便车,有马车、拖拉机等。有一次母亲下乡工作结束,返回时搭了一辆卡车。车上人很多都站着,路况很差,坑坑洼洼的,车上的人摇来晃去的,有的路段尘土很厚,车一过溅起几米高的土浪,车上的人浑身落满了尘土。车过一个大坑时,车上一个大油桶跳了起来,碰到了母亲的头部,母亲顿时昏了过去,车上的人站不稳又压在了母亲身上。经过住院治疗,母亲落下了脑震荡后遗症,恢复了好长时间。后来母亲给我们讲起她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是其中的一次。
在特克斯县妇联工作的母亲下乡工作期间和女青年在田间地头
离休篇
年,60岁的母亲离休。可她离岗而不休,积极参加特克斯县老干局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打门球、打太极剑、合唱队、组织学习活动等。平时在家里看看电视新闻、老年报、画报、写回忆录、跟孩子们到伊犁的风景区看看,享受生活的乐趣。母亲晚年体弱多病,眼花了,背驼了,但靠着坚强的意志,每天坚持做摔手操,头、眼部穴位按摩,用手拍打前胸后背、胳膊腿部。母亲的太极剑打的不错,有一次母亲来霍城,早晨出去打剑,当时的霍城体委曹主任还向母亲学习打剑。通过不间断锻炼身体,母亲精神面貌很不错。母亲身体力行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坚毅执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快乐幸福。
退休后母亲参加驻伊某单位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活动
年9月24日母亲在伊犁日报发表回忆文章“那年冬天雪好大”,讲述了年冬,母亲所在的太岳军区毛织厂,被日本鬼子包围、突围、转移的一段艰难岁月。后来成为母亲回忆录中的一段。
母亲用一年时间于年完成了5万字的自传《回忆人生》,直白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前言:我的革命人生历程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并作为个人财富留给后辈
年州长柯赛江看望搬迁伊宁市居住的母亲
年3月20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母亲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
邱跃强:男,汉族,年3月出生。年5月下乡霍城县伊车嘎善公社三大队一队再教育;年8月伊车嘎善公社供销社参加工作,先后任职县食品公司、糖业烟酒公司、县商业局机关;年9月至年8月在塔城地委党校上中专,学习政工专业;年8月调霍城县人事局;年9月至年8月在北京经济学院新疆函授部上大专,学习劳动人事管理专业;年调人事劳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3月退休。
主编:王洪涛
本期编辑:孙守为
刊头题字:郭钧涛
本期照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邱跃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