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说中记载,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是吊睛白额虎,这只老虎的体型庞大,所以在《水浒传》中武松能打死这样的老虎,才被世人称为“打虎英雄”。
《水浒传》中对武松打虎用的是“三拳两脚”的写法,讲的是猛虎扑来,武松躲开,连续两脚体重猛虎躯体侧面,虎再扑,武松后退,虎恰好扑在武松面前,武松即将虎头按下,用拳猛打,直打得老虎口鼻七窍出血,结束了它的性命。
从书中的写法来看,吊睛白额虎的死因主要是被武松重击打头部而死的,但我们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这样的击打造成老虎死亡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因此,武松徒手杀死老虎就存在了疑点。
什么是吊睛白额虎?
根据老虎分布的地域分析,吊睛白额虎应该是华北虎,这是介于华南虎和东北话之间的一个亚种,其身体特征更多接近华南虎。其实华北虎和华南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体型更大些。
而吊睛白额虎是古人用来比喻猛虎的形象,“白额”正是华南虎的特征之一,这也是他区别于东北虎的地方。这种形象是基于对当时华北地区虎的观察,从侧面证明了华北虎和华南虎更为接近。
这种虎曾经多生活在华北平原到秦岭地区,历史上称它们为“草彪”,后来随着华北平原的开拓而遭到灭绝。
虎头的坚固和减震程度分析
从上面看到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华北虎和东北虎、华南虎是亲缘关系,这是一种大中型的猛兽。这样体型的猛虎,其头部的坚固程度就是连冲锋枪的自动也不能轻易的击穿,而虎头的结构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减震效果,不然它们就无法减少突袭那些大型的动物产生的撞击。
所以,武松按住虎头,击打虎头致死,这是不可能的,“铜头铁尾麻皮腰”说的就是这几个部位是老虎最坚硬的地方。
为什么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说法?
古人对老虎的害怕程度可以说是“谈虎色变”,但到了清朝晚期时,科技的进步导致捕猎的工具也一直在升级,老虎反而逐渐进入了百姓的观赏范围。而民间有人养虎后,自然的就对历史上武松能够三拳两脚打死老虎产生了怀疑。
古代信息流通比较狭隘,对于评书上的故事因为没有亲眼见过,再加上文虎普及度不够,很多人对书上说了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就好比从来没见过、听过熊猫的人,四川朋友说他们天天牵着熊猫上学,也会有人相信。可是自打民间的老虎多了后,听众们就不买账了。
于是,为了不让自己丢饭碗,评书的人就会对武松的三拳两脚进行加工处理。在扬州的评话“武十回”中,他们讲三拳改成第一拳是组合拳,第二拳和第三拳是重拳。在“武松演义”中则描述了老虎是恰好扑倒了一个泥潭,爪子陷入泥中无法动弹,武松才能抓住老虎的顶花皮,骑在虎背上,在痛打了不下三百拳后,老虎才毙命。
总而言之,不论是小说还是评书等等都在夸大武松的威武,而在世人了解到猛虎的厉害后,评书又立刻做出了改编,把三拳两脚改成了几百拳,而这样的更改也正是证明了小说的“心虚”。他们的心虚就是让世人明白,普通人是无法徒手打死猛虎的。
吊睛白额虎又不是小花猫,它与生俱来的身体特征就注定了不会被人用拳头打的脑震荡,也不会因为痛打几百下导致颅骨骨折。所以武松打死猛虎纯粹是谣言,人家施耐庵是看到屠户宰狗而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