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后若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在求救

对于现在大部分的父母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动怒。特别是孩子出生之后,爸爸妈妈倾注更多的心血,希望他们能够光宗耀祖,给父母脸上添光。孩子展现出来较为频繁的状态,甚至常常出错,父母必然而然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或许年轻父母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太愿意使用老一辈所说的棍棒教育,认为对孩子的伤害比较明显,但是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生气愤怒之时,情绪不能控制,这样的方式也极其普遍。只是大家在打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呢?

案例:

12岁孩子被打,医生说这话,值得警惕

君君家的孩子今年12岁了,迎来了让很多父母都头疼的青春期,君君也是异常的担忧。只是自家孩子之前一直表现出来乖巧懂事的状态,所以她也没有思虑过重。直到有一次回家之后发现孩子还没有回来,打电话问老师也没有留堂,这才让她感到十分的紧张。

后来想到孩子这几天比较喜欢玩游戏,就突然感觉孩子是在网吧。没曾想,找了好几个网吧之后,竟然真的发现自家孩子坐在角落里面快乐的玩耍。说时迟那时快,没有任何的迟疑,君君立马把自家孩子带回家,一进门就让他跪在那儿。

过了一会儿问孩子“知道错了没?”孩子什么话都没说。

确实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硬气,她也能够理解,但是孩子真的是油盐不进,让她越来越郁闷。过了一会儿看到旁边的鸡毛掸子,就狠狠地往身上抽。殊不知,孩子受到这样的疼痛也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是持续的沉默。

孩子沉默——父母打骂——孩子再沉默——父母再打骂,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后来直到孩子晕倒,她才明白自己所作所为到底有多么的可怕。医院检查,医生的一句话,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孩子再打下去,估计都要脑震荡了,你得注意一下,有些时候孩子的反应就是让你别打了,怎么不明白呢?”确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没有思考过自家孩子所表现出来状态的反应。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表示:当孩子展现出来这种较为沉默的状态,其实算得上是一种求救信号。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必然而然不会去求父母,与其过分地训斥打骂还不如给孩子讲道理。

长时间的暴力方式教育孩子,会给孩子产生这些影响,父母不可忽视

暴力方式确实是让孩子闭嘴或者承认错误最为简单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让他们承受痛苦。孩子在被打之时,他们也会产生这些问题。

1、内心较为软弱

任何阶段的孩子,他们其实对于父母是较为畏惧的。因为爸爸妈妈养育了他们,内心既有感恩之心又具有父母对于孩子本身就存在的一种危险性。一旦爸爸妈妈动手,这种严肃感就会更加明显。长时间处于这种较为冷漠的状态,孩子自然而然会比较软弱。他们或许之后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变得异常的软弱,成为软柿子,常常被欺负。

2、行为较为极端

当爸爸妈妈都已经展现出来暴力的状态,孩子在长时间接触之时,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加之小孩子比较冲动,遇到自己内心不满事情之时,一旦选择这样暴力方式就会致使问题比较明显。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孩子还会因为内心较为暴躁,而选择伤害自己。

3、对爸爸妈妈失望

父母是孩子这个世界上最为亲近的存在,很多父母会倾注心血照顾孩子,可是有些时候就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导致孩子对父母有误会。在一个家庭之中,亲子之间的关系经营极其困难,或许几十年的相处就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崩塌。我们和孩子相处绝对不是和他们反目成仇,所以要注意暴力沟通方式之下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作为父母,应该如何避免暴躁方式教育孩子呢?

1、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父母总是嘴上说着对孩子好,但是行动上却伤害到孩子的健康。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是父母本身不懂得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些时候孩子有自己的选择,爸爸妈妈如果能理解就能避免亲子矛盾出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适当地理解孩子,想想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常常通过训斥的方式让他们难堪。

2、给自己冷静思考的时间

三岁一代沟,这是我们都明白的道理。亲子之间的相处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爸爸妈妈情绪一不受控制,很有可能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所以我们也要明白给自己冷静思考时间的重要性,一旦和孩子吵架尽量远离争执场所,冷静10分钟。

3、避免过度管教

那些秉持无条件养育原则的父母,他们在和孩子相处之时出现矛盾的可能性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过多参与孩子的生活。我们和孩子相处也一定要明白,过度管教会让孩子异常烦躁,并且和父母对着干。如果可以的话,和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选择。

孩子慢慢长大之后,我们认识到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征,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听从于父母的命令,所以尽量和孩子友好的相处才是父母需要做的。对孩子训斥并没有任何的作用,只会让亲子关系、亲子矛盾更明显。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qwnzd/12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