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运动伤害的预防与救助

运动的基本常识

?运动中的误区一

一般人认为运动时出一身汗就可以减肥,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出汗只可以降低体温,防止身体过热,但其对减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若出汗后,体重有所下降,这是失水过多所致,只要体内水分恢复了,体重依然与之前相同。

?运动中的误区二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激烈的伸展运动能使肌肉柔韧,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错误的,伸展运动如扭腰、弯腰应该慢慢做,以使肌肉放松和顺其自然。而过猛的伸展运动则会使肌肉僵硬。

?运动中的误区三

通常大家认为一旦停止运动,肌肉便会转化为脂肪,这也是错误的。

肌肉和脂肪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停止运动会使肌肉萎缩,还可能使卡路里含量上升,脂肪细胞因而扩大。

?运动中的误区四

运动时,多数人认为以健康饮料代替清水的效果较好,这种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一般在持续进行激烈运动90分钟以上,才需要补充额外的碳水化合物,因为清水经已足够了。

?举重可以使肌肉变粗壮

这种说法对男性而言是对的。因为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较少,就是多做举重,肌肉也不会变得过分粗壮。

?运动中最好的项目——散步

散步有助于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直接影响整个身心健康。

运动伤害的预防

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胆识,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如在体育运动中不注意保护自己,忽视事故预防工作,就容易出现运动伤害,如擦伤、拉伤、扭伤、骨折,脑震荡等,严重的还会造成终身残废或死亡。因此,掌握自己保护及预防伤害,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

(一)运动时要检查

1、衣服上不要有别针、胸针等。

2、头发上不要戴各种发卡。

3、手腕、手指、耳垂、脚腕上不要带各种金属或玻璃的、塑料的装饰品,手表最好也要拿掉。

4、戴眼镜的,如果摘下眼镜可以运动,就不要戴了。如果确实不行,做动作时就要加倍小心。

5、衣服、裤子的口袋里不要装小刀,剪刀等尖锐的物品。硬币也不要带,容易丢失。

6、必须穿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最好不要穿皮鞋和凉鞋。

(二)运动前要做好准备动作

做任何运动前最重要的就是暖身运动,刚开始进入运动应该由缓而快,应注意避免快速振弹的动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暖身及运动,相对也会让身体受到伤害机会也大,其中最常见的扭伤、拉伤及挫伤。扭伤后不要推揉,不常运动的人在运动后,会有腰背痛和运动部位的肌肉酸痛,这是因为乳酸堆积所造成的,通常几天之内就会自动消失。运动中不慎扭伤或拉伤后,第一时间的处理方式很重要,关系着该部位的复原期限的长短。

1、如果扭伤或拉伤,必须立即停止动作,赶紧坐下来休息。

2、先检视受伤的部位,先察看患部有无快速的肿胀,肢体有无变形,若有,则可能发生骨折,因为骨折会合并大量的内出血以及韧带肌腱的移位,最好先固定患部赶紧送医。

3、发生扭伤及拉伤时,让受伤的部位休息,抬高、并尽快利用塑胶袋装冰块或冰水或者以冰毛巾覆盖在受伤的部位,(注意避免冻伤)并使用弹性绷带、毛巾等包起来,给予适当的压迫作用,必须采取间歇性冰敷及压迫、抬高的目的,在使受伤的部位血管收缩、压住破裂的微血管、减少继续出血肿痛、达到止血、消肿及止痛的效果。

4、刚扭伤拉伤的前3天都需采用冰敷,每次10—20分钟,每天多进行几次,让受伤部位的淤血肿胀的程度降到最低,也可减轻疼痛。冰敷的方法是:用冰敷垫或冰毛巾敷在受伤的部位(切勿以冰块直接冰敷,造成冻伤)。

(三)在跑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疼痛,那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出错了!哪里出错了呢?

1、肚子疼。主要原因是,在正式运动前,未进行准备活动。心脏惰性大,不能适应运动负荷,引起呼吸肌紊乱“岔气”;或是饭后、饮水后,使肠系膜受到过分牵拉。预防:减速,调节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同时用手按压,可减轻疼痛。

2、肌肉酸痛。刚开始跑步的人,通常都会感到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酸痛僵硬,只要在洗完澡之后,涂擦缓解药膏按摩,就可以很快地恢复,渐渐习惯跑步之后,肌肉的疼痛也自然会不再出现。训练过度也会引起肌肉疼痛,这时应该要缩短跑步的距离,或考虑先暂停这项运动。小腿肌肉酸痛,属于运动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肌肉收缩产生能量的同时,肌肉内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糖原分解放能。若强度过大,血液循环跟不上,氧气供应不足,乳酸堆积,将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处理:热水烫脚、按摩、洗腿。

3、膝关节痛。膝盖过度承受压力会疼痛,严重时会肿大、积存水分。若在充分休息之后疼痛仍不见好转,则要尽快就医诊治。

4、肌肉痉挛。俗称腿抽筋,它是一种强直性肌肉收缩不能缓解放松的现象。冬季多发。天冷,未进行准备活动,或小腿肌肉受到冷的刺激,均会引起肌肉酸痛。处理:保暖、牵引、按摩。

5、胸痛。运动中呼吸不均,没有用鼻呼吸,冷气吸入肺,肺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长时间挺胸跑,胸部持续紧张均会引起胸痛。预防:运动过程中用鼻呼吸,做好保暖工作。

6、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一种坚韧及低延展性的纤维组织,它起到了维持足弓的正常弯度的作用,足底筋膜炎患者通常在早上起床或久坐后起来步行时疼痛最为剧烈,行走一段时间后会减轻。因此很多人不注意,继续跑步导致恶化。造成此病的原因主要是扁平足。处理:减少跑走的时间。冰敷,避免足趾上翘动作。预防:做伸展运动,进行肌力练习。

冬季摔伤的急救措施

?冬季摔伤的预防

在冬天,由于天气寒冷,关节会变得较僵硬,行动也远不如夏秋季节灵活方便,很容易发生摔伤、拉伤、扭伤的现象,尤其是遇到下雪或雪后,这种现象更严重。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主题。冬季受伤主要的部位是腕关节、髋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的拉伤、骨折,严重者还包括腰椎、脊椎受到意外压迫造成的骨折。冬季气温较低,人的反应能力有所下降,外出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适度,对一些过于危险的活动要尽量少做。

?冬季摔伤的救助

如果不幸受到伤害,这时应该保持镇定,不要过于惊慌。首先要判断伤情,是开放型伤口还是非开放型的,关节功能是否受到影响,是否有皮下瘀血,局部是否出现肢体畸形,关节活动是否受到影响等。

?开放型伤口救助

如果受伤严重,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果是开放型伤口,不管伤口大小,医院进行治疗,并注射破伤风的抗毒素。在医务人员到来前,要及时止血,有条件的,可以用消毒后的纱布包扎。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用干净的布对伤口进行包扎,医院进行治疗。对于此类受伤现象,最好在6-8小时内处理缝合伤口。若摔伤的时候有异物刺入体内,切记不要自行拔除,要保持异物与身体相对固定,送医院进行处理。

?非开放型伤的救助

如果没有出现开放型伤口,也不要自行或让非医务人员揉、捏、掰、拉,应该等医院后让医务人员进行处理。如果受伤现场没有其他人,一定要呼叫急救人员前来救治,不要自己坚持,否则很可能出现继发伤。有时自己感到受伤很轻,医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有些伤自己的感觉并不是十分准确,正确方法是即使感到伤不重,医院进行检查。如果受伤初期出现肿胀,可以用冰块或冷水进行冷敷,只有到恢复期以后,方可热敷。这里还有注意,所有的意外受伤,都不要自行在伤处涂抹有色的消毒剂,如碘酒等,否则会影响医生判断伤情。

肌肉拉伤后的自救方法

肌肉拉伤主要是在运动中用力过度或用力不协调,使基本一部分肌肉受力过大引起的。如果肌肉拉伤,伤员在用力后肌肉立即会出现疼痛、僵硬,按压受伤的肌肉,疼痛会更强烈严重的肌肉拉伤可使肌肉完全断裂。肌肉拉伤,若受伤部位疼痛、肿胀较为明显,应该及时就医。如果不太严重,可以进行自救。肌肉拉伤时,首先应立即让受伤的肌肉休息,以免进一步损伤,加重肿胀。之后就近找一些冰块放在塑料袋里,做成冰袋,放在受伤部位,注意不要冻伤,可以直接用冰块对受伤部位皮肤摩擦。如果没有冰块,可以用冷水进行冷敷,用湿冷毛巾缚在伤处,每两分钟换1次即可,也可以用冷水直接喷淋、浸泡。冰敷和冷敷的主要是使受伤部位尽快止血,从而制止进一步肿胀和瘀血。在处理时,还可以对拉伤的肌肉局部进行加压包扎,包扎主要是为了抑制肿胀进一步加重,同时给这个部位的肌肉以支撑的外力。包扎不要过紧,以局部有压迫感、包扎以下部位没有发皮绳、发凉、发麻为宜。一般在肌肉拉伤初期,也就是24小时内宜进行热敷,也不要对局部进行按压、揉捏,以免加重出血、肿胀。对不太严重的肌肉拉伤经过以上处理,病情会趋于稳定,24小时后可以结合热敷、理疗以及口服一些跌打伤药等,病情会逐渐好转。

骑车时抽筋的急救措施

?抽筋的原因及预防

1、热身不够

抽筋的首要原因就是热身不够。当身体的体温和外界的温度相差7度以上,而且突然接触时,就会发生抽筋。可以通过热身进行预防。

2、缺钠

缺钠性抽筋主要发生在洗桑拿的时候。因这时大量的流汗,就会导致对水的需求过多,容易造成体内钾钠不平衡,进而引起抽筋。这也是因为人体的生化作用,钾的作用是使肌肉收缩,而钠是放松。如果缺钠的平衡,肌肉只有收缩。

3、代谢不良

如果代谢不良,就会造成肌肉里水分太多,引起抽筋。

4、乙酰胆碱

当肌肉已经无法承担受力时,就会释放乙酰胆碱,这种物质可使人动不了。这时可以通过休息及再以相反的方向轻轻拉开,然后用手向四侧按摩处理。如有可能再热敷,将乙酰胆碱推开稀释,使肌肉不打结。

5、挫伤

当肌肉等软体组织受挫伤时,也会引起抽筋。

?骑车抽筋的特殊原因

齿轮比是造成抽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青少年的齿轮比,比成年人轻,就是为了保护未成年的发育。因此,试踏轻一点的齿轮比,勤练回转数,就可以减少伤害。特别在爬陡坡或颠簸的地段,选用轻一级的齿轮比,优势更大。乘车姿势不当也可以引起抽筋。坐垫太低、太前或太后,会形成膝盖或肌肉负担过重。曾经有因膝盖内的十字韧带的断裂的病例。乘车姿势,要用三点调整法来更正。

?骑车时抽筋的处理方法

小腿抽筋时,轻轻拉直脚板处理方法大腿前面抽筋时,轻轻用手腕放在膝盖后方,将腿往后弯曲,使大腿前面抽筋拉直。最简单就是蹲下。大腿后面抽筋时,轻轻将腿拉直手臂抽筋时,轻轻拉直腹部抽筋时,轻轻把腹部垫高拉直腹肌

?抽筋的预防

为了预防抽筋,运动前要保证做热身操及运动后要做动后操,同时还要加强拉筋的动作。运动过程中,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补充一些钠(盐分)以及电解质,使体内钾钠平衡。也可以饮用一些运动饮料如宝矿力等,其在补充钠及电解质之外,又可以让胃肠迅速吸收水分,以减轻胃肠的重量负担。经常抽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身体素质及运动量不够,因此,平时应该适当进行渐进的运动。若骑车当中发生抽筋时,在进行紧急处理之后,回家后至少要有数日的热敷及按摩,将乙酰胆碱推开稀释之,否则还会再次引发抽筋。

?避免体育课衣着的伤害

体育课的活动性较强,且多属于全身运动,同时还会不可避免地碰触一些体育器件,如单双杠、跳箱、铅球等,因此,在上体育课时衣服上不要别胸针、校徽、证章等易刮物品。也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要求上衣、裤子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避免因不小心跌倒,造成伤害。衣服要宽松合体,最好不穿钮扣多、拉锁多或者有金属饰物的服装。有条件的应该穿着运动服。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不要穿塑料底的鞋或皮鞋,以运动鞋为佳。对患有近视眼的同学,若不戴眼镜可以上体育课,就尽量不要戴眼镜。要是必须戴眼镜,做动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做垫上运动时,必须摘下眼镜,以防因眼镜不小心碎裂,伤害到眼睛。

体育课时的注意事项

体育课是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的重要课程,其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因此,需要注意的事项也较多。为了避免从单杠上摔下来身体受伤,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械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若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或后脑,危害较大。

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增大摩擦度,使双手握杠时不打滑。

跳远时,要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还可以按跳远的要求提高自己跳远的成绩。

如果是短跑等项目要按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以免人多拥挤、相撞,造成不良的后果。

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的冲力较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在进行投掷训练时,如投铁饼、铅球、手榴弹、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进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装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有生命危险。

参加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学会保护自己,且不要在争抢中蛮干而伤及他人。

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越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械旁站立保护才可以进行。

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保证

为了避免体育课中受到伤害,在体育锻炼前,任课老师和班级干部要先检查一下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性,若存在隐患要马上消除。

同时还要注意对运动场和器械的卫生安全监督,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对一些不合格的器械应该禁止使用,场地上不能有钉子、木块、砖石等杂物。

每学期学生都应该做一次体格检查。任课老师和卫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分组锻炼。

要想提高运动的效果,保证安全,运动量最好由小到大,运动项目要经常变换,以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锻炼。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各部位和心肺等器官逐步适应运动状态,避免运动损伤。

体育锻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运动规则。

运动时做到:严格纪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不戴帽子、手套、围巾、不穿大衣和裙子,衣服口袋不装有尖角或硬的器物。不穿皮鞋、塑料底鞋,不嬉笑打闹,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项目。

课前曾患重感冒等症者不要参加运动。这样是为了使身体各部分逐渐恢复到相对平静状态。因为紧张训练使植物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如果突然停止运动,会引起不良反应。

像长跑到达终点后,要是不继续做慢跑整理运动,而骤然停下来,下肢的静脉血就不能及时回到心脏,可引起脑部缺血,进而发生重力性休克,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的现象。

在进行大量的运动后,学生们经常会感到疲劳和饥渴,这主要是因为身体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和水分导致的。这时应该休息和补充少量的水分。

为了避免受到过多的伤害,平时学生们在做体育锻炼的时候不宜选择在饭后马上进行。因为运动时大量血液在肌肉中循环,胃肠的血液就会减少,从而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能会引起胃肠病。通常在饭后1小时再运动为宜。

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同时还要注意场地是否有冰雪覆不着边际而过滑等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培养自己的细心,是减少伤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运动时腹痛的救助方法

在医学上有一种叫做“运动中腹痛”的病,也就是在跑步、快走,骑自行车等运动时,会出现肚子疼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救助。

病因:该病主要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运动不规律或强度不适合,引起内脏器官不能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所引起的。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当人体由安静状态进入剧烈运动时,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配合就可能发生紊乱引起的。

不良运动习惯也会引发该病,这主要是因过饱、饥饿或饭后1小时内运动,引起胃痉挛,而牵扯神经,产生上腹疼痛。

救助:如果患有这种病,首先要放慢运动速度,调整呼吸节奏,之后再用手按压痛处,轻揉腹部,可以起到轻疼痛的作用。如果有心悸、冷汗、昏迷、脉细速等体征,应该立即平卧,并喝一些糖水,可以起到很好的救助作用。若腹痛顽固,剧烈难忍,应及时停止运动,到医院检查。

登山伤害的救助

?登山伤害种类

①高山反应:在高度m以上地区的低气压,能引起人体一系列变化,,如高山反应可使副鼻窦炎和膈疝病人出现症状;甲亢病人到高山后往往会加重病情,因为紫外线可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溃疡病人症状会加剧;晚期高血压,心功能代偿不全的心脏病人,也不适合登山。此外,体内有潜伏的感染(如牙周炎、慢性阑尾炎等),登上高山时也有可能突然发病。登山时爬得快的人比爬得慢的人容易患病。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受海拔影响更大。

②行走损伤:如扭伤、跌伤等,在登山比较常见,但损伤程度不一。扭伤,一般以踝关节扭伤最易发生,多发生于足底踏空或足着落点的土块或石块突然松动时。跌伤,较易发生于下山时的陡坡或身体重心不稳时,且易发生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有时可发生污染较重的伤口,甚至造成骨折等。

③生物伤害:常见毒蜂螫伤、毒蛇咬伤等。毒蜂包括蜜蜂、黄蜂、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种。在美国被蜂螫死的人数远远要超过被毒蛇咬死的人数。此外,登山者尚可被毒蝎、山蚂蝗咬伤等。

④赏物致伤:常有游人不慎被猴等赏物袭击致伤。

⑤缆车伤害:缆车是为满足人们不用流汗即可上山顶游览而设的,但有时却成了坏事。

?防范措施

首先对登山前身体状况一定要掌握,考虑是否能承受高山气候,登山的耐受力。身体有不适或感觉疲劳时千万不要勉强登山。选择可靠的同伴,结伴而行,以便相互提携,有所照应。年老体弱者、妇女及少年,更应有身强力壮者作伴。

其次,要合理携带行装用具,用腰包携物最省力,用具除各种必需品外,最好带上拐杖、绳子和手电筒,登山宜穿鞋底摩擦力大、软底、软帮、有系带的鞋,脚尖和脚后跟的强度要适中,不能穿塑料底鞋登山,妇女登山千万不能穿高跟鞋。小腿最好打上松紧合适的绑带或用宽布带在小腿上缠上几圈,用别针固定住,如在热带或亚热带登山时,应着高筒袜子,扎紧裤脚,以免被山蚂蝗咬伤。登山时衣服可少穿点,如停步歇脚,特别是汗流浃背时,要披上暖和的衣服,防止受凉感冒。

再次,登山时应备些清茶水,适当加些盐,以便出汗较多时饮用,还要备些巧克力、饼干,在登顶休息时食用,以快速补充能量。掌握登山技术要领,登山不宜赶进度,更不宜互相比赛,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边前进边观景时,一定要注意站稳后才欣赏,以免只顾观景而忘了危险,造成跌倒或摔崖。登山时见到蜂巢,不要乱捅,如不慎触动有蜂巢的树枝灌木,引起蜂群骚动,千万不要拔腿狂奔,应就地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可用身携带的草帽遮颜面和头颈,耐心静侯20分钟左右,等蜂群活动恢复正常后,才慢慢退却。天黑以前,一定要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以免夜间露宿,造成诸多不便。

天气变化时千万不要冒失走险路,以免因路滑、视线不清而失足滑倒造成损伤。雷雨时,不宜攀登高峰,不宜手扶铁索、手持铁器,不要在树下避雨,以防雷击。

楼梯或高处跌落的预防与救护

现在,家里多数都是一个孩子,而且较淘气,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少年儿童,都很喜欢在楼梯或高处玩耍。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中,楼房也起来越多,因此,经常有学生从楼梯、阳台或其他高处的地方跌落。

?事故原因

这种现象的发生多是因为孩子的莽撞粗心、环境问题和楼梯本身的安全系数不高造成的。孩子上下楼梯喜欢蹦蹦跳跳,一步并作两步走,特别是上下课时还经常抢着上下楼,这样就极易造成伤害。再者就是因为孩子们穿的鞋太滑,摩擦力较小。还有一些孩子经常到树上掏鸟蛋、捉知了,到建筑工地捉迷藏,加重了该事故的发生。

从环境方面看,一些楼道堆放着许多杂物,或是扔有果皮、菜叶或小石子,容易使上下楼梯的人绊倒或滑倒,特别在晚上天黑无灯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这些受伤的事情。从楼梯本身看,台阶的高度、深度甚至梯级都会影响人们上下楼梯的安全。许多孩子常常的下楼时忘记还有最后一级台阶,一脚踩空而跌伤。

另外,楼梯不装电灯也是引发该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救助方法

如果有人从高处跌落,首先应观察伤员神志清醒与否,仔细查明跌落的原因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如果头部先撞向地面或其他硬物、神志不清、连续呕吐或是身体抽筋,就应怀疑脑部受到损伤或震荡。这时需要迅速呼叫救护车,或是让伤者躺在木板上,在颈部或背部垫上毛巾或软垫,头部偏侧,医院抢救。如果腰部或背部先着地,可能会造成脊椎骨折,要用医院救治。通常从楼梯或高处跌落后,有时没有明显的外伤或其他症状的出现,为了预防,医院做一下全面检查。

雨雪天气骑自行车的安全

在雨雪天气里骑自行车,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因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雨天骑车,最好要穿雨衣、雨披,不要一手持伞,一手扶把骑行。

如果骑车途中遇雨,不要为了免遭雨淋而埋头猛骑,要多加注意。

通常在雨雪天气中,道路泥泞湿滑,骑车时要精力集中,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骑行的速度要比正常天气时慢些才好。

特别是在雪天骑车,自行车轮胎不要充气太足,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摩擦,不易滑倒。而且应与前面的车辆、行人保持较大的距离。

雪天骑车,要选择没有冰冻、雪层线的平坦路面,不要猛捏车闸,不急拐弯,拐弯的角度也应尽量大些。

滑冰时要注意的事项

1、要选择安全的场地,在自然结冰的湖泊、江河、水塘滑冰,应选择冰冻结实,没有冰窟窿和裂纹、裂缝的冰面,要尽量在距离岸边较近的地方。初冬和初春时节,冰面尚未冻实或已经开始融化,千万不要去滑冰,以免冰面断裂而发生事故。

2、初学滑冰者,不可性急莽撞,学习应循序渐进,特别要注意保持身体重心平衡,避免向后摔倒而摔坏腰椎和后脑。在滑冰的人多时,要注意力集中,避免相撞。

3、结冰的季节,天气十分寒冷,滑冰时要戴好帽子、手套,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和身体暴露的部位发生冻伤。

4、滑冰的时间不可过长,在寒冷的环境里活动,身体的热量损失较大。在休息时,应穿好防寒外衣,同时解开冰鞋鞋带,活动脚部,使血液流通,这样能够防止生冻疮。

?掉进冰窟窿里的自救方法

冬天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就是滑冰,滑冰时或在冰面上行走,万一冰面破裂,就有可能掉进冰窟中。这时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要大声呼救,争取他人相救。同时应该尽量用脚踩水,使身体不浮,保持头部露出水面。不要因为过度紧张乱扑乱打,这样不仅挽救不了自己,还会使冰面破裂加大。最重要的是要镇静观察,寻找冰面较厚裂纹小的地点脱险。身体应尽量靠近冰面边缘,双手伏在冰面上,双足打水,使身体上浮,全身呈伏卧姿势。且双臂要向前伸张,增加全身接触冰面的面积,一点一点爬行,使身体逐渐远离冰窟。待离开冰窟口后,千万不要立即站立,要卧在冰面上,用滚动式爬行的方式到岸边再上岸,以防冰面再次破裂。年龄较小的同学发现有人遇险,不要贸然去救,应高声呼喊成年人相助。

救人要讲究方法,要有勇有谋,在紧急的情况下,应该将木棍、绳索等伸给落水者,自己趴在冰面上进行营救。要防止营救他人时冰面破裂致使自己落水。

滑雪时的安全救助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度-37度,若体温降到35度以下,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身体功能损害。尤其是长时间暴露在外面的耳朵、鼻子、脸颊、双手或者雪靴进雪后的双脚极可能发生冻伤。

?症状

如果发生冻伤,皮肤通常会表现苍白,脉博变缓慢,有时候不规则,同时还会产生视觉障碍,看不清楚或者重影。有嗜睡或者短暂的无意识都是体温过低的表现。

有时皮肤会感觉麻木而且没有痛感。一般指尖、脚趾尖、耳廓、鼻尖、脸颊和下巴这些血管末梢的血液循环最不好,最容易被冻伤。如果感觉局部皮下肿胀,按下去感觉有硬块,泛白之后还发紫,则是深度冻伤。

?救助措施

在滑雪过程中,如果有伤员受伤,应该对体温过低的伤员立即转移位置,同时更换被打湿的衣物,用保暖,补充热的甜饮料。这时最不应该强行鼓励伤者做动作,或者用揉搓的办法升高体温,也不能通过喝酒缓解寒冷感。有些伤者较为严重,表现无意识,这时医院抢救。滑雪时如果发生冻伤,要立即离开低温场地,更换打湿了的衣物鞋袜,也可以用40度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用羽绒、太空棉衣物保暖。切忌用搓揉的方法促进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在浸泡受伤部位时,浸泡的水温不能过高,尤其注意不能马上烤火。

文字来源|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熊嘉俊

编辑|陈倩怡

推荐阅读

????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zz/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