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掌上梅州
年第四届梅州市“自强不息好少年”“孝老敬亲好媳妇”名单出炉啦~今年9月-12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育局、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展了第四届梅州市“自强不息好少年”和“孝老敬亲好媳妇”评选活动。通过群众自荐、社会推荐和组织推荐等方式,深入挖掘了一批好少年、好媳妇典型。经评审组综合评审
入户调查走访
公示等程序
最终决定授予郭智锐等20人
为第四届梅州市“自强不息好少年”,
授予邹静珊等20人
为第四届梅州市“孝老敬亲好媳妇”
一起来了解下他们背后的感人故事吧↓↓
孝老敬亲好媳妇01
梅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邹静珊
年,25岁的邹静珊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每天除了上班,还要买菜、做饭、洗衣、照顾小孩……忙里忙外,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地井井有条。从没和老人红过脸,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平静、和谐的日子一晃就是18年。
年5月,和自己生活了19年的婆婆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瘫痪,为了照顾婆婆,邹静珊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都要亲手为婆婆做松软可口丰盛的饭菜。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生活更加不能自理,每天要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六年,邹静珊为婆婆洗澡、梳头、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珊妹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婆婆,邹静珊很少回娘家,去一趟也是来去匆匆,每次看着年迈80岁的老母亲的表情,邹静珊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自始至终都倾注着一个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年4月,86岁高龄的婆婆带着满足、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婆婆的离世给90多岁生活同样不能自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带来沉重的打击和孤独,为了照顾公公,邹静珊一面忍着婆婆离世的悲伤一面给公公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他年轻时工作的事情逗他开心,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公公喜欢吃鱼,邹静珊就买些新鲜的鱼把鱼刺挑干净弄给他吃,假日遇到天气晴朗时就推着公公到公园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如今公公对邹静珊也有依赖,只要看到其下班回来就高兴,见不到就会板着脸孔、一声不吭,撒小孩子脾气,正因为如此,邹静珊也放弃了近十年的寒暑假外出旅游的机会。现在,看着身体仍然十分硬朗、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根本不象90多岁的老人的公公时,邹静珊认为自己的付出也是值得。就连邹静珊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见到都说“他有福气,有个这样的好媳妇”。
02
梅县区梅西镇白面村韦金凤
韦金凤,广西壮族人,年嫁到梅西镇白面村,其夫曾剑辉,年9月车祸致瘫痪,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同甘共苦,对婆婆敬如母,对弟弟、弟媳亲如兄妹,是“孝老敬亲好媳妇”典范。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金凤的婆婆总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年,25岁的壮族姑娘韦金凤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10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年10月,和她生活了2年的婆婆突患重病卧床,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从圩镇上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她毎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一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金凤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一整年没有回娘家,她怕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给婆婆讲—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婆婆,一天三顿,一年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在韦金凤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慢慢的康复至生活自理,且能帮忙干家务。
然而,天有不风云,年9月,丈夫曾剑辉在做小工回来的路上遇车祸,此时看着柔弱的韦金凤肩挑了整个家的重担,医院医治,同时还照顾好婆婆,照料好年幼的儿女。在医治一年多后花费40多万后,丈夫依旧是高位瘫痪,只能每日卧床。韦金凤对这个家不离不弃,为了照顾好婆婆,照顾好丈夫,她选择到家附件的圩镇打零工。每天早起,准备好家人一天的饭菜,送两个年幼的儿女上学后立刻到小店打工。因为担心婆婆年老照顾丈夫太辛苦,她连中午休息一个钟的时间都回家给丈夫喂饭,帮婆婆干点家务。晚上,下班回家后,她忙里忙外,但对儿女的教育也丝毫不松懈。再忙都要抽空检查孩子的作业,辅导孩子的功课,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
身教胜于言教,以前娘家父亲和弟媳关系处的很紧张,媳妇说公公太倔强,公公说媳妇不孝顺,她劝了父亲,劝弟媳,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弟媳来梅州探亲和姐姐住了半个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亲闺女一样侍奉婆婆,弟媳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说:“都说姐姐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真的服了”回家后她主动和老人冰释前嫌,脏活重活抢着干,老人见人就讲媳妇孝顺了,弟媳也说老人变的通情大理了。如今,娘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03
梅县区水车镇淮洞村刘焕泉
今年56岁的刘焕泉,是梅县区水车镇淮洞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提起她七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精心照顾婆婆的感人事迹,十里八乡知晓的乡亲无不交口称赞。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的说:“这是我做儿媳应该做的”。
婆婆卜清云50多岁时就失去了丈夫,好不容易拉扯大、培养八个儿女成家立业,过上好光景,享受天伦之乐。年偏偏不幸的灾难又落在了81岁婆婆的身上。婆婆卜清云因脑出血导致半身瘫痪,语言无法表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刘焕泉的丈夫是家里排行老大,她是大儿媳,所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
医院做完手术回来后,不仅行动不能自理,也丧失了语言能力,而且还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尿湿弄脏了衣裤、床褥,由于神志不清,还会把脏东西到处乱抓乱抹。看到这种情景,她却没有嫌弃、没有怨言,每次都耐心地帮婆婆清洗干净,换衣裤、被褥,精心照顾。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偏偏不这样想,依旧天天为婆婆喂饭、端屎端尿、擦洗身体、翻身、按摩,悉心照料着。
由于她的丈夫年时患了一场病,做过手术,不能干重活,所以农活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身上,为了照顾好家里家外,她每天早上天蒙蒙就起来,先做好早餐,帮婆婆洗脸擦身子,喂婆婆吃早餐,再把婆婆抱到轮椅上,推婆婆到大门口晒晒太阳,看看外面的风景。安顿好一切,便叫老头子陪婆婆说说话,讲讲以前的事情,看能不能唤醒婆婆的记忆或有什么需要。她便到田里地里做农活,算好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左右又赶回来,主要担心婆婆身体有什么不适。由于婆婆牙齿都掉光了,吃不了硬的食物,她只好每餐把饭菜煮得稀烂,尽可能让婆婆能多吃一点,自己倒无所谓。午休时,她乘有空档时间就帮婆婆按摩,担心婆婆长期坐轮椅和躺在床上,容易造成肌肉萎缩。晚上怕自己睡得太沉,万一婆婆有什么事或有什么需要时听不到,她专门在婆婆的床前左手边装了一套门铃按钮,连接在她隔壁房间里,只要婆婆一按,她马上就能听到。有时就算铃声没响,她还是不放心的要过去看一眼,试试老人家额头,热不热、冷不冷,被子盖好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一年后婆婆的神志开始清醒,能记起很多的人和事,左边的手和脚也更加能够灵活动起来,但语言还是无法表达,需要什么时只能通过咿咿呀呀的发音和比划,一开始领会不了,经过慢慢观察理解,现在她很快就能明白老人家的意思,满足老人的需要。
七年如一日,不离不弃,那是心中有爱,一个人常年侍候瘫痪婆婆,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别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婆婆今年88岁了,目前精神各方面的状态都很好,见到每一位周边邻居都笑呵呵的,说一些人家听不懂的招呼语。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说“老人的幸福健康就是我们做子女最大的福气”。
明孝道,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刘焕泉以孝道为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人儿女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04
梅县松口镇梅教下村吴群珍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吴群珍,梅县松口镇梅教下村人,今年53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年20岁刚出头的她与丈夫结婚,婚后,虽然夫家家境贫寒,但夫妻两人勤劳吃苦,有商有量,日子过得倒也和和美美。然而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年年初,年迈的婆医院检查,经医院诊断为患有食道癌,当时婆婆的病情已不容乐观,吴群珍医院去治疗,一面竭尽全力的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安慰服侍婆婆,照顾她起居饮食、穿衣、洗漱,为她端屎端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说明照顾病人的辛苦和考验人的耐心爱心,可群珍却用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她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侍奉在床前1年多,直至年5月婆婆去世,一直毫不嫌弃,毫不厌烦的照顾着老人家。
屋漏偏遇连夜雨,婆婆去世后,一直体弱多病的公公又病倒了,吴群珍紧接着十多年如一日的服侍公公,一直到去年。特别是近几年公公已不能正常起床活动,连吃饭都要人喂,吃喝拉撒全靠儿媳照料。虽然生病时间长,但走进老人的房间,整洁干净,卧室床头上常用的药物整齐摆放,以备老人急用,衣服、茶水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放在老人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老人伸手就能取到,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邻里看见了无不夸赞,直到年春天老人安详地去世。虽然每天农活很多,还要赡养老人,养育3个孩子,但是在她的心里:老人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良知不仅仅要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送走了公公婆婆,孩子也渐渐长大成人,本来群珍可以稍稍舒一口气了,管理好家里的株果树,搞好家庭经济,但善良的她继续延伸着善心、爱心,关照着家庭其他成员,那是因为家中还有一位身患残疾二十几年的哥哥,哥哥年轻时干农活开拖拉机运货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虽保住了生命,但是未保住右腿,导致右腿残疾,就这样生活起居各种不便,没有成家无儿无女,一直与群珍一家共同生活,平常也是由群珍夫妻两人照顾。在政府关心下,残疾的哥哥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减轻她家的一部分经济压力。今年58岁的哥哥,身体近年来都不好,去年至今多次住院,以前靠用轮椅活动的他,年2月至今瘫痪在床,年过五旬的吴群珍又接过重担一直照顾着……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在越来越文明的新农村里,这样的好媳妇真的值得点赞。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吴群珍不忘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教育好孩子,她经常教孩子要孝敬老人,要勤劳、善良,虽然3个子女学历不高,但个个吃苦耐劳,用汗水浇灌生活的花朵,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蒸蒸日上。
结婚三十多年来,吴群珍无微不至、无怨无悔的照顾着身患癌症的婆婆、体弱多病的公公、身体残疾的哥哥,和丈夫一起建设家庭,三个子女勤劳上进,这背后是吴群珍的默默付出!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的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05
兴宁市刁坊镇瑶岗村王仕霞
王仕霞,刁坊镇瑶岗村军田围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54岁,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老实厚道,勤劳持家,尊敬长辈、通情达理,和上了年纪的公婆居住在一起30多年了,关系一直很融洽,在公公婆婆双双生病瘫痪的5年里,更是5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老人,用孝心让迟暮老人乐享晚年,从不叫苦叫累、不离不弃,用平凡的孝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老敬老之歌,王仕霞的感人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17年前,王仕霞家庭发生了一场变故,她丈夫唯一的兄弟在北京不幸发生车祸,变成了植物人,一直在北京家里由他妻子照顾,这让两位老人内心痛楚,常年以泪洗面,远在北京的儿媳孙子从未回老家看望老人和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安慰。王仕霞用实际行动慰藉了老人受伤的心灵,好言相待,嘘寒问暖,让两位老人慢慢从痛楚中走出。年3月,80岁的公公突然头晕,手脚无力,不能言语,到医院检查是脑梗塞,需要立刻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王仕霞更加细心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耐心护理,但老人毕竟上了岁数,康复不理想,走路不稳当,动手能力差,吃饭手无力。王仕霞没有灰心,经常为公公按摩,鼓励他自己多走路、运动,自己和婆婆两个人陪着公公散步,在王仕霞的悉心照顾下,老人基本能自理吃饭、上厕所、洗澡;不料,天有不测之风云,同年10月,76岁的婆婆也突然跟之前的公公一样,脑梗塞住院,出院以后留下后遗症,加之年迈,从此半身不遂,言语不流畅、手脚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自从婆婆病倒后,脾气变得特别差,经常张口就骂,把亲身女儿骂走了,只有王仕霞默默无闻的继续护理,任劳任怨,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王仕霞身上,护理的压力更大了。王仕霞无奈的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毫无怨言的照顾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和护理工作。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两位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为了让两位老人家吃好、睡好、方便护理,王仕霞在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时候,在自己家的空地又搭建了一座小屋子,冬天暖和,夏天清凉,房子里面备有厕所、冲凉房,门口无障碍,有利于两个老人出来晒太阳,房间整洁,有电视剧、收音机等,有空公公就听听山歌出来锻炼锻炼。王仕霞每天一大早起来为老人煮好早餐,喂他们吃药,85岁的老人已经不能吞服药片,王仕霞只能碾碎药片,小心翼翼喂他服下。一日三餐,周而复始,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为老人梳头、抹身,翻身,换纸尿裤等。天气晴好的时候,把半身不遂的婆婆抱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让婆婆舒缓下心情。周围的邻居都说王思松两公婆修了前世的福气,有这样的好媳妇照顾,王仕霞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媳妇。为了照顾老人,王仕霞对孩子们心怀愧疚。儿子几年前结婚生了两个小孩,她分身乏术,不能帮忙照顾,两个小孙子孙女也不能像其他人家的小孩一样围绕膝下,寄养远在重庆的外婆家。幸好她的孩子们在王仕霞夫妻的言传身教下,体惜自己的母亲,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亲和爷爷奶奶,偶尔回家探望,给与精神和财务的安慰。常年照顾老人的压力下,王仕霞的身体这几年也差了很多,经常头晕,为了这个家,她默默忍受和奉献了很多。王仕霞的公公今年已经85岁了,老伴也已经81岁了,老人意识开始不太清楚,但是好媳妇他就一直记在心,也只认得自己的好媳妇:王仕霞。村里的人都说没有王仕霞的孝敬之心,她公公婆婆早就活不到今天了!王仕霞却淡淡的说,“孝顺侍奉老人,是应分的事,我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让老人们的晚年平安幸福。”今年8月,公公安祥的闭上眼睛,没有遗憾的离开人世,王仕霞夫妇按照当地风俗,给老人举办了简单的葬礼。婆婆在孝顺媳妇的耐心护理下,晚年生活也过的自在满足。06
兴宁市罗浮镇浮南村杨崇芳
善良、勤奋、孝顺、踏实细致,是大家对她的一致评价。她就是浮南村连任三届的村妇联主席,大家公认的孝老敬亲好媳妇杨崇芳。
十九年前,杨崇芳从本镇徐田村嫁到浮南村,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很快得到乡里乡亲的赞许。她悉心照顾家中的老爷爷成为罗浮镇长寿第一人更是一段佳话。现家中老爷爷已经高寿岁。很多人问老爷爷:你如此长寿,有什么秘诀呢?老爷爷都会一本正经地说:“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孙媳妇崇芳的悉心照顾,没有她我日子哪会过得如此舒心,哪来长寿。”
刚嫁过来时,家里有一个快九十岁的老爷爷和五六十岁的公公,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大大小小事全部落在杨崇芳身上,她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照顾着家里的两个老人。杨崇芳夫妻两人恩恩爱爱,共育有三个小孩。在家生活的十几年里,照顾老人跟小孩细致入微,除了要打她还起早贪黑,种菜、打零工帮忙着补贴家用。现如今家中老爷爷现在已经岁了,公公也是70多的人了。由于老爷爷年事已高,崇芳在他的饮食起居上就更加细致了。老爷爷多年来形成了习惯,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起床,起床之后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如厕了。由于前些年厕所用的还是公厕,离家有一段百来米的坡。老人家手脚不麻利,崇芳十分担心老爷爷会在途中摔倒,每次都扶着老爷爷去厕所。上完厕所后,又会慢慢地扶着老人家安全回到家里。老爷爷七点多就需要吃早饭。她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六点多就起床准备早饭,从没有懈怠过。她为了老爷爷的身体健康,每天早上,如果煮面的话都会加一颗鸡蛋给老爷爷,保证每天蛋白质的吸收。老人吃不了太硬的东西,她煮饭一定会准备汤。每一餐,她都考虑到老人的胃口,变着花样煮饭做菜,保证老人每天摄入充足的营养。一日三餐她都会亲自盛饭给爷爷,每天都准时准点的叫爷爷和公公吃饭,十几年如一日。正如那句“缝缝补补都是为了你”。十几年来,崇芳不知已经缝缝补补多少件了,就为了让老爷爷每天都穿得整洁端正。一开始老爷爷衣服破了,她就想着穿了那么久的衣服给老爷爷买新的吧。可是老人念旧,不喜欢也穿不惯新衣服。她就亲自为老人缝补衣服,十几年来针线手艺是彻底锻炼出来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倾听是最深情的陪伴。老人最怕孤独。老爷爷喜欢喝茶,十几年来,她都会泡好茶给老爷爷喝。忙完家里大小事,她会坐下来陪老爷爷喝茶唠嗑,耐心倾听老爷爷记忆中曾经的人和事。今年,杨同志的爷爷在家里摔了一跤,所幸及时被人发现扶起,检查几遍后并无大碍,但腰椎依旧受到了些许的损伤。老人需要在床上躺着,吃饭也要人来喂。在老人卧病在床的那些天,喂饭、擦身、洗脚、按摩,聊天,杨崇芳做得更是无微不至。在她的悉心照顾下,老爷爷慢慢地康复了。杨崇芳的公公也70多岁了。十几年来,她对公公也是非常孝敬。杨崇芳对待公公跟老爷爷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爸爸亲爷爷一般孝顺。两位老人把杨崇芳对这个家庭的付出看在眼里,一家人和和睦睦,书写着简单的幸福生活。她的老爷爷和公公常常对人说:健康长寿没有什么秘诀,唯一的秘诀是有个好媳妇啊!别人夸奖她的时候,她都会腼腆说:我没有做什么丰功伟绩,我只是做了自己身为媳妇应该做的,家人健康长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杨崇芳的三个孩子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也出落的很好。三个孩子也是听话懂事,自觉自律。其中一个现就读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三个孩子都承袭了杨崇芳遵纪守法,爱家爱国,端正做人的优秀品德。在学校,是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对象,尊师重道,学习勤奋,乐于助人;在家,是家人和邻居眼中的好孩子,孝顺,懂事。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亲永远是孩子最重要老师,杨崇芳给她的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杨崇芳,她不只是家人的好媳妇好母亲,也是村民的好干部。她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对村里的大小事情尽心尽力,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许和拥护,连任三届村委委员和村妇联主席。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爱”生于情。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杨崇芳用自己行动,传承着孝老敬亲的美德,感染着周边的人,让孝老敬亲的明灯照亮更多家庭,温暖更多的人心。
07
平远县差干镇三达村刘招凤
话说是穷山僻水难娶妻,可是刘招凤就嫁进了一个在深山僻壤的家庭,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刚嫁进来的时候就有人取笑她“刘招凤啊刘招凤,这样的地方,只有你才会嫁进来,要是我肯定前脚来了,后脚就走了”,但她不以为意,反而笑眯眯的说“嫁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夫妻一条心,家庭和睦,依靠劳动,可以温饱就行”。刘招凤的丈夫家里排行老大,还有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结婚的时候刘招凤主动要求一切从简,省下钱财供弟弟妹妹读书生活。婚后刘招凤就跟着丈夫一起上山砍柴、打零工赚取日常生活费用和弟弟妹妹的学费。就这样十年过去了,弟弟妹妹长大成人了,各自成家了,她自己也有了两个孩子。两个小孩在四公里外的学校读小学,每天她不到五点就起床给孩子和家人准备早餐,刮风下雨也坚持走四里的泥泞小路送两个孩子去上学,又走四五里路回家做家务、耕种。两个儿子在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在她的教育下乖巧上进,从小到大都学习成绩优异,现都已经大学本科毕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十多年前,八十多岁的老父亲生病住院,刘招凤细心照顾老父亲,但是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月后父亲就去世了,对老母亲打击很大,母亲一蹶不振,幸好在招凤夫妻两人的精心照料下,几个月后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可是几年前,老母亲在晒太阳时,忽然刮起冷风,把她冻倒在菜园旁,刘招凤拾柴回来看到倒地的母亲,立刻把她抱回床上,按摩手脚,喂食姜茶,用温水给她擦拭身子,老母亲才缓缓醒过来,刘招凤饭也没来得及吃饭就叫上小车,背医院诊疗,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才回家。本来身体就不好的老母亲,经历这一遭身体更是大不如从前,天气稍冷就耸肩缩背,无法正常行动,生活不能自理,蜗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洗澡擦身都由刘招凤伺候。天气好的时候,刘招凤就抱她出去晒太阳,透透气,就这样反反复复照顾了老人八九年,招凤也从来没有嫌弃过老人,现在每次出门,刘招凤都会先和老人说,自己去哪里干活,很快回来,不要乱走,我们会回来煮饭煮菜,就像嘱咐小孩一样,不厌其烦。她的两个儿子也非常孝顺,认真读书,在校拿了奖学金也不忘给奶奶买吃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前几年,在母亲一个人在家时,生活本来就拮据的家庭,被两个假装医生的骗子,骗走的了仅有的多元积蓄,母亲买了“包治百病”的药丸给招凤,希望可以治好媳妇手痛的毛病,等他们夫妻干活回来母亲还兴高采烈的说“现在的政府真替人着想,还上门服务呢!我买了这个药丸,招凤你的手痛就可以治好啦”。招凤有所怀疑,自己根本就没有收到有上门服务医生的通知,于是去问了村里的干部和医生,都说没有派人下乡,这才意识到是被骗了,医院的医生看,全是没有用的假药,招凤对母亲的做法真是既心暖又无奈,但夫妻两人也没有责怪老母亲,只能向邻居借钱给母亲买药。给母亲治疗吃的药也都比较苦,老人不愿意吃,招凤就买香甜的糕点,每次吃药的时候就和哄小孩一样哄母亲吃下,常年继日,坚持如此。村里的人对刘招凤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经常帮助邻里,脾气也很好。刘招凤大道理不会说,她每天忙里忙外,从未有怨言,她告诉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样偏僻的地方没有选择,可是你们还有机会,那就是好好读书,找到好工作,走出这座大山,所以两个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努力读书。现在两个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本科大学并且顺利毕业,这是靠招凤夫妇耕田种地,用微薄的收入缴出了两个大学生。每年年节,招凤都号召兄弟姐妹和孩子们常回家看望老人,她每次都是早早准备好食材,等大家回来都围着老母亲聊聊天,老人家看着子孙满堂非常幸福。兄弟姐妹和刘招凤说“阿嫂,为难你了,也就你们还留在这里照顾母亲”。刘招凤都会说“妈的年纪大了,也不能走动了,就算去到别的地方生活也是会不习惯,我作为儿媳妇照顾她也是应该的,自己也有老的一天,也是希望孝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懂的道理也不多,但她用最淳朴的善良,孝顺着老人,不畏辛苦,不畏贫寒,言传身教告诉儿子跟兄弟姐妹百善孝为先。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也需要一直传承下去。08
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李友香
凉庭村王府里小组村民李友香,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恳善良,几十年来,她和丈夫靠自己的勤劳和朴实共建幸福家园,用人间的至孝,诠释着中华传统美德。年,李友香和丈夫结婚,婚后夫妻相亲相爱、相互支持,共同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一起努力地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随着两个儿女的出生,她更是努力地做好妻子、媳妇、母亲的角色。李友香具有一颗尊老爱幼的善良之心。丈夫家中三兄弟,家公家婆都只愿意跟她们家一起吃住,年,家公突患高血压导致半身瘫痪,她悉心照料,端茶送羹,无半句怨言,反而还宽心卧病在床的老人,要静心养好病。终于在她的劝导下,老人可以下床慢走。这令医生都觉得惊奇。她还经常身体力行地向两个儿女传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天有不测风云,当大家觉得老人的身体慢慢恢复的时候,她的家婆七十七岁时,查出肺癌晚期,因为年龄太大了,不得不放弃治疗,医生说至多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悲痛之余,她擦干眼泪,跟家人说,我们共同努力,让老人过好剩下的每一天。于是,李友香开始找民间的草药、健康食材等,只要是老人可以吃的,都精心制作烹饪,无论干农活多累,她都会每天给老人洗澡,打扫房间,她说:“我们都要用心地活好每一天。”就这样,由医生宣布的三个月,延长到了半年,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让她倍感亲情关怀的世界。然而,生活并没有就此放松,本可以慢走的家公,在三年前突发脑梗加脑中风,压迫了视神经导致几乎失明,脑中风导致腿萎缩,24小时需要人护理,李友香依然日复一日地更加悉心地照料老人,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身上都是穿戴整洁,房间卫生无异味,无论多忙、多累,李友香也要先服侍完老人才做自己的事情,担心老人太闷,她想着办法给他解闷,特意买了客家山歌、五句板等的播放器给他听。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