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一所幼儿园举行了一次“防拐演练”,邀请6位幼儿园家长扮演“骗子”,通过玩具、零食、需要帮助等方式,对幼儿园中、小班的孩子进行了一次“拐骗测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有14名孩子就被骗走了,其中11名男孩,女孩3名。测试发现,男孩更容易被拐骗。尽管家长们表示,平时都教过孩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但是不少孩子面对零食和玩具诱惑,竟毫无招架之力。一对6岁的双胞胎冲冲和壮壮,在游泳池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形:一个套在游泳圈里还胆怯的离不开父母;另一个却像一条鱼一样,在泳池里钻来钻去。原来,这两个孩子出生不久,妈妈即赴德留学,带走了冲冲,而把壮壮留给了奶奶来抚养。奶奶带大的壮壮,受到的是百般呵护,连托儿所和幼儿园都没有去过,可是受到如此照顾的壮壮却经常受伤:3岁时一次不小心摔倒,造成左手手腕骨折,5岁时骑四轮童车摔倒,造成轻微脑震荡。而那个冲冲,因为从小跟着妈妈在德国长大,则是吃了不少的苦。他从小就在一个黑人家里办的家庭托儿所长大,跟几个黑人孩子在一起爬来爬去,不到2岁就被扔到游泳池里学游泳,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相比之下,冲冲比壮壮能耐多了,他不光游泳好,还能熟练地骑滑轮车、会蹬滑板、会溜旱冰,而这些运动,壮壮是一样都不行的。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越是让孩子多与社会、与人打交道,越能积累社会经验,从而对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危险性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越是淘气的孩子越皮实、越不容易出事,而越是放到温室里过度保护的孩子反而越容易发生意外。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父母却不明白,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不让孩子走进自然、了解社会、阻止孩子与同伴交往,限制孩子的运动,理由仅仅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其实,父母越是忽略孩子了解社会的机会、越是担心孩子安全可能越不安全,因为经常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经常不运动的孩子缺少运动的经验、力量和技巧。而这些正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保证,是孩子从事最基本的运动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缺少这种能力,一碰到什么意外就不知道怎样应对,孩子当然就很容易发生意外或者受伤。家长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自我保护的能力,才是预防危险发生的最好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意外伤害和事故的发生。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它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那么,面对生活中种种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一、提供安全的环境,消除意外事故的隐患*户外环境: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时,首先要提醒孩子看看周围环境有没有不安全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孩子玩起来才会有意识地规避危险,才能玩的放松、开心。*室内环境:家里各种物品的摆放位置要恰当、稳定,电源插座应该安装在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经常检查各类玩具并及时的更换和维修,剪刀等尖锐物品要妥善放置。*药品及卫生清洁物品管理:所有的药品及清洁物品都要放在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以免出现孩子误服的现象。*热水、热汤、热牛奶等都要放置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以免出现烫伤孩子的意外情况。二、教给孩子一些自救的方法,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通过生活模拟场景,演习求救技能。如:让不熟悉的人扮演陌生人来引诱孩子离开,之后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讨论。孩子的这种亲身体验比听父母的说教更能记忆深刻。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能轻易、随便的跟陌生人走了。父母还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先让孩子说一说,家长再做总结和提醒。比如:如果你的手不小心划破了怎么办?如果你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怎么办?如果你不小心掉进河里怎么办?......平时,父母要多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当孩子轻微摔伤,在不要紧的情况下,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摔伤?可以怎样避免摔伤?摔伤了该怎么办?等问题,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三、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父母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等方式,让孩子知道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主要功能,并指导一些简单的保护方法。比如:不玩弄szq,包括不能用任何东西去触摸,更不能让他人触摸。平时多和孩子一起认识一些安全标志,知道这些安全标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不小心走失之后会拨打电话,知道向警察或者商店的服务员叔叔阿姨求助,或者站在原来的地方等。教会孩子安全使用工具,比如:剪刀、小锤子等。四、对孩子的一些活动做必要的限制有些限制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对于这些限制父母要先向孩子说明理由。比如:拿剪刀时刀尖的一端不能对着别人,使用后要合拢剪刀,不张口,这样不容易刺伤他人;无论任何异物都不能放入耳朵、鼻孔、嘴巴内,如果掉进去了拿不出来就会很麻烦;不能将铅笔、小棍、豆子、小石子、玻璃、橡皮筋等物品放入插座孔内,否则容易触电;不能将各种电池放入口中......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zz/1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