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一个伟大的日子!我们的新中国在毛主席庄严的宣读声中,正式成立了!
但是国家还不太平,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都想要对还在襁褓中的新中国下手,想要扼杀这个充满了朝气的新生国家。
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场保家卫国,维护亚洲和平的战争爆发了!
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血气,为了新中国而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中国人民在国内努力生产,万众一心支援前线,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舍生忘死。
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烈士。有我们熟悉的飞身堵枪口的黄继光、有不暴露部队痕迹而一动不动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还有被写进课文里面的松骨峰一战后全连仅剩的七人……
岁月如梭,烽烟不再。
当我们熟悉于现在和平的生活时,是否还会不时想起当初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日子的烈士英雄们?
而在那些幸运地活下来的英雄们,他们又是否受到了我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的荣耀是否被我们铭记呢?
有这么一位英雄,他用身体的代价为部队赢得胜利,荣获特等功,但是这份功勋却长达四十年没有被人承认。
这位英雄老人叫做陈仁华,当相关的军事期刊记者找到他的时候,无论谁也想不到,面前这位身子佝偻,面目看起来比真实岁数还要苍老的老人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位抗美援朝英雄。
他和妻子在四川省万县分水镇静静地生活着,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用他后来常说的话来说就是:“我现在还活着,比我那些已经战死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要好得多咯。”
他老年的时候生活穷困,甚至仅仅居住在一个破屋子里,全家东西加起来不到块钱,这位英雄到底是遭受了什么样待遇呢?
英雄老年艰苦,荣耀四十年无人知
年年底的一天,四川省万县分水镇突然热闹了起来,县里来了好几辆小轿车,全都停在了陈仁华老人的家门前。
看着破旧的房门,从车里下来的县领导全都心情沉重。他们今天来这里,是来为一位英雄正名的,那位英雄就是陈仁华老人。
陈仁华老人开门后看见领导模样的众人,听他们说是县政府的人,连忙喃喃自语说道:“我的党费这个月不是才交吗?咋还上门来了呢……”
众人哭笑不得,知道是老人误会了,但同时也被老人这高度自觉的党员觉悟而感动。其中一位县领导笑着上前,握住陈仁华老人的手说:“老英雄,我们不是来收党费的,是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说着就把手里来自原抗美援朝志愿军第67军师政治部和军部领导开的证明材料给老人看,上面写道:“陈仁华同志在年6月著名的十字架山战斗中,一人连续炸毁敌人五个主要火力点,第一个将胜利红旗插上主峰,身体受伤致残,荣立特等功,54年在平壤被金日成将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勋章,并亲手给戴上。他还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和贺龙同志的接见,医院治疗未愈,被评为三等乙级残废后,组织动员退伍,当时该同志考虑到国家困难,自愿将残废证捐献给了国家……”
陈仁华老人看着县领导递给他的证明材料,双手颤抖,眼睛湿润。上面那些文字见证着他过往的英雄岁月,如今终于能够被承认证明。他佝偻着身子回到里屋,从他破烂的柜子里,打开用旧棉布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宝贝”:里面有他和彭德怀司令、贺龙元帅的合影,有他获得的勋章和表彰证明、有党组织奖励的笔记本……
看着这些,在场所有的人都脸色动容,对这个瘦小的老人不由起了十二分的敬意。
那这中间那么长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导致一位抗美援朝的英雄默默无闻这么多年呢?
事情还要从朝鲜战争结束说起,陈仁华荣获特等功后因伤退役,他不甘心自己就这么回家混吃等死,而是决心回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他为了不给国家找麻烦,就把自己的残废证捐献回去了。
陈仁华已经离家好几年了,家乡人也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在他离家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对于家人的思念,于是就自作主张没有在镇上停留,而是直接跑回家去了。
本来按照规定,他要在地方登记,办好复员手续的,可是他因为思家心切忘了办手续,后来也没想起来,所以地方在逐级上报地方复员战士材料时,就把他漏了。
而回到家的陈仁华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在互助组、大联社、生产队里积极任事,充分发挥他党员的带头作用。
在年的时候,他还被调往镇办煤矿任副矿长兼工会主席,负责生产和安全工作。照理说干上了领导层,应该家里吃喝不愁吧。
但是一身军人作风的陈仁华,以身作则,几乎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即使有福利也全部让给更困难的家庭,自己绝不从中牟利,甚至还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去补贴他人。
在矿上的时候,陈仁华原来所属的部队派了两名战士来到万县,想请陈仁华去部队,要重新记录当时发生的“十字架山”战役。
但是担任矿长的陈仁华离不了岗位,他没办法为了这么一点个人的荣誉就把公家的工作撂在一边不管,于是就拒绝了。
谁知道后来随着部队调防,他原先所属的部队被打散重编,陈仁华就和原先的战友们失去了联系。而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没有办法找出自己的部队和战友,核实自己的立功经历。
而更加阴差阳错的是,存放于万县市天城区人民武装部内,包括陈仁华在内的一批复员退伍军人的档案也在年的大洪水中被泡毁冲走了。
而且后来国家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辞典》、《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这些书中都没有记载陈仁华的名字和事迹,所以县里市里的领导就一直不知道陈仁华这位英雄。
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些书都是年才出版的,对于时间过于久远的材料本就搜集核查不便,再加上陈仁华自己档案也缺失了,所以就这样,一件件巧合之下,陈仁华的英雄事迹就这样被淹没在岁月之下。
一直到了后来,听闻过他的事迹前来拜访他的记者在有心找寻下,才在成都军区政治组织部的档案室内翻到了一张年的破旧《人民日报》报纸,上面刊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中赫然有着他的名字。随后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被改编的部队和他以前的老首长,替陈仁华老人开出了这样一张证明。
心情平复下来的众人在屋里坐下,家徒四壁的陈仁华甚至要邻居帮忙借几张板凳才能让县领导坐下来。
在众人期盼的眼光中,陈仁华老人开始慢慢带着众人重温那段过往岁月。
也许太过艰难的生活让老人家身体和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在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时,总是断断续续的。
但是一回忆起当初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岁月,陈仁华老人浑浊的眼睛似乎一下子在放光,干瘪的嘴巴喃喃自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兵入营连立功,英雄捐躯明初心
年3月,这是陈仁华的入伍的日子,他和其他青年一起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坐上了北上的火车,来到了祖国的东北边境。
3月份的东北边境,还没有春意,此时天气依然寒冷,但是他的心却是火热的。他在这里度过了几个月的军事化训练时间,和所有战友一起适应着东北的气候。
大家都是热忱的汉子,没什么复杂心思,很快就混熟了,而陈仁华也认识了其中一个特别的战友。
他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位战友在后来会成为英雄,他只知道这位战友个子虽然不高,但是为人十分热情,话说得不多,而且人也十分稳重。
那位战友就叫做黄继光!
陈仁华是非常活跃的性子,他从小就是听着红军八路军的故事长大的,对于如今能穿上军装,保护祖国和人民,他好长时间内都感觉非常激动。
他艰苦训练,想要在军队里出人头地,也想要像那些打胜仗的将军一样,回到故乡,让家里人也为自己自豪。
而在6月份的时候,他就随着部队跨过了鸭绿江,来到朝鲜战场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战斗。
不得不说,陈仁华确实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一次上战场的他也不慌张,平时训练的本领也超常发挥,他仅仅凭着一把破旧的三八大盖手枪,一个人和数名敌人周旋,还击毙了一个,缴获了一把崭新的卡宾枪。
他因为这次战斗,被授予了三等功的表彰。就这样,他这位新兵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下功劳,荣获三等功,在部队里开始小有名气。
而时间过去,等到8月份的时候,他凭着自己的一腔勇气,带着三名战友向敌人阵地摸去,出其不意地从侧面突袭进入,和敌人贴身战斗,击杀了3名敌人,还缴获了一挺机枪。
而这一次,陈仁华又获得了二等功,接连获得的表彰让陈仁华在部队里彻底出名了,大家都认识了这位接连立功的新兵。
陈仁华也十分激动,和战友们分享着这份喜悦,黄继光也十分开心,真诚地为这位英勇的战友祝贺。
陈仁华也沉浸在荣耀中,在他想来,只要这样子下去,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当上将军,光宗耀祖。
但是很快,一场战斗改变了陈仁华。
年10月20日,部队奉命要打下上甘岭地区的.9高地。这个高地敌军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工事,武器弹药十分充足,部队一连冲锋了五次都无功而返,坡道上全是被敌人机枪打倒的战士。
但是军令如山!军令上要求天亮前要把这个高地拿下,否则会影响后续的其他兄弟部队的作战部署。
指挥部心急如焚,面对敌人的机枪堡垒无计可施,此前6连的爆破组已经牺牲了太多人,没办法再实行爆破行动了。
这个时候黄继光站出来了,他拿出自己匆匆写好的决心书,在经过指挥部同意后就带着两名战士向堡垒方向而去。
战友们疯狂地向机枪堡垒开火,为黄继光掩护。黄继光三人匍匐在地上,一点点接近这堡垒。其他两位战友中弹,生死不知地倒在路上,已经没有办法动弹了,他自己手脚也已经中弹了,但是他咬着牙,仍然一点点向堡垒挪动,身下是一道被拉长的血痕。
黄继光终于到了碉堡下,他往机枪口扔进了一枚手榴弹,但是很快就被里面的敌人扔了出来,一连试了两次,结果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炸药,已经中了几枪的黄继光身上满是尘土,脸上沾满了汗水和鲜血。他背靠着堡垒,看着高地下方一直在开火的战友们,他毅然决然地大喊了一声:“战友们,冲啊!”
随即他就反过身子,用自己的身子挡住了堡垒的洞口,敌军的枪声顿时哑火,而黄继光自己却已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已经死去,他的手仍然死死抠着堡垒的外壁,里面的敌人推他也推不动。
而高地下的战友们看见壮烈牺牲的黄继光,悲愤莫名,哭喊着冲锋上了高地,一举歼灭了敌人。
战后黄继光被追封为“特级英雄”,而身为黄继光战友的陈仁华,他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彻底地觉醒了过来,他想着自己过去对于所获得的一点小荣耀就沾沾自喜的心态、想着他来战场想要光宗耀祖的心态……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为黄继光这位英雄战友默哀。
从那之后,本来十分浮躁活跃的陈仁华沉稳了下来,他知晓,相比自己的功成名就,那些牺牲的战友,舍生赴死的烈士,他们有着比自己更重要的坚守,他们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炸碉堡立红旗,立特等功元帅授勋
年,夏季反击战打响了!激烈的战斗似乎是在宣告美帝国主义的色厉内荏,他们已经无力再在朝鲜战场上逞威风了。
6月12日,志愿军中线部队开始展开对于“十字架山”的反攻。十字架山是美军一直吹嘘的堡垒要地,当时说这是“模范阵地”“京畿堡垒”,是由十多个山头组成的,每座山平均海拔有七八百米,同时山和山之间还有坑道、堡垒、盖沟连接。
美军和南朝鲜的军队得意洋洋,在他们的“乌龟壳”里以逸待劳,等着志愿军战士来攻击。
陈仁华在战前曾经一连写了十封血书,要求参加最危险的突击队,担任第一爆破手。
他的请战被同意了,在“十字架山”战役中担当了一名爆破手,单单就他一个人,他就先后炸掉了敌人四个火力点。
战斗从下午打到了晚上,枪声一直不停。时间很快来到半夜,这个时候双方都十分疲惫,但是谁也不敢松了口这口气,战斗这时候正紧张着。
为了攻克主峰,就必须打掉路上的主火力点。但是这个主火力点周边坡道上已经被敌人重点防护好了,爆破手很难攻克。
排长任志明正在发愁该如何炸掉这个火力点的时候,陈仁华在他没发觉的时候已经背着炸药包悄悄出发了。
被其他战士们的惊呼给回过神来的任志明发现了远处那个攀爬的身影不就是陈仁华吗?只见他没有走那些坡道和坑道,反而是跳下山坡,三步两步像山羊一般,来到了主火力点的山崖正下方。
别看张仁华动作轻松,他心脏其实一直砰砰乱响着,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做这么大胆的决定。
他也看见了那个主火力点给战士们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排长他们也无计可施。
炸掉它!炸掉它!炸掉它!
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一直回响着,一时间似乎连战场的枪炮声他都听不见了,他眼睛迅速地扫过周边的地形,最后一个疯狂的想法涌上了他的心头。
而他现在就在践行他的想法,那就是从下面攀岩爬上去!炸掉火力点!
他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是必须得去做。陈仁华想不了那么多了,他心里只是一直想着,“要向黄继光同志学习!就算丢掉性命也要炸掉火力点!”
陈仁华其实没有想到,现在的场景和当初黄继光牺牲的场景是多么相似,同样是在危机关头,同样是无计可施的关头,纵使前方千万人,他也要前往。
陈仁华没时间想那些,他迅速冲过一段平地,幸运地没有受伤,随后奋力爬上崖壁,手抠脚蹬,把平时学习到的技能充分应用了出来。
他一只手抠着崖壁,另一只手抓起炸药包,然后用嘴巴把导火索拉出,将炸药包塞进了碉堡的射孔里,然后同样的方法迅速又扔进了一支已经快要引爆的手榴弹。
“嘭——”一声猛烈的爆炸过后,原地的火力点堡垒已经被炸毁,尘土砖石到处乱飞。而陈仁华在爆炸前已经松手往崖壁下方的斜坡滚去,但是后发而至的爆炸气浪又狠狠地把他再一次掀飞,落在了好几米之外。
战士们欢呼着往主峰冲锋,排长任志明看见爆炸冲天的火花,激动地在空中挥舞着右拳,激动地说着:“好小子!好小子!不孬!”
而幸运的陈仁华没有昏迷过去,虽然他感觉全身就快散架了,但是攻克这个火力点的兴奋让他忘记了伤痛,他也挣扎着往上冲锋,在峰顶插下了我们的胜利红旗,鼓舞着所有战士们。
这场战斗后,他满身伤病,左手中指被炸掉,左脚严重挂伤,并且留下了很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但是陈仁华也因此荣获特等功,在十月份的时候,甚至收到了贺龙和彭德怀元帅的接见,并且一起合影留念。
贺龙元帅甚至风趣地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我们解放军跟志愿军英雄照个像也光荣!”后来贺龙元帅还在奖励给陈仁华的笔记本上签字留念。而在年的秋天,朝鲜的领袖金日成还在朝鲜首都平壤接见过陈仁华在内的志愿军英雄,他还亲自颁发给陈仁华二级英雄奖章,握着他的手向他致谢说:“英雄!感谢您为我们服务!”
那是陈仁华的高光时刻,他佩戴着勋章,在平壤的七天,见证了无数的功勋英雄,他也不再骄傲自己取得的荣耀。
陈仁华老人回忆到这一段往事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的他颤颤巍巍地抚摸着放在大腿上的照片和表彰勋章,脸上止不住地往下淌着泪水。
“与他们相比,我实在算不了什么……”这句话是陈仁华老人在向屋里的所有人回忆过去的时候常说的话。
而后来还发生了一件让陈仁华老人很遗憾的事。
那就是在年的秋天,他被推举为67军的代表,前往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听到这个消息的陈仁华欣喜若狂,对于他们来说,毛主席就是信仰。激动不已的陈仁华忘记了自己的伤势,一个不小心血压上升,脑震荡的后遗症发作,一下子就昏迷了过去。
等到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20多天后了,他们也已经回到了国内,医院接受治疗。于是,无可奈何的他也只好接受错过了毛主席检阅的这个现实,但是,这件事却成了他一直以来的遗憾。
时光荏苒,所幸陈仁华老人的功勋和英雄事迹最终被确认,他的荣耀也能重见天日。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付出和牺牲的烈士,他们永远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