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到底好在哪里,我说给你听

奇爱博士:《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这个电影说实话非常有趣,一会儿会跟大家去聊聊。大家可能一听这是一个网络电影,心里会对它有一种预期。但实际上这个电影中有非常多我觉得挺高级的地方,包括刚才我在现场也听大家笑得挺开心的。

这个电影9月3号开始爱奇艺全网独播,另外也希望我们看完之后能对电影中的一些创作有更深的认识,咱们现在用掌声请出导演周润泽上台跟大家介绍交流,大家欢迎。

我在电影的最后看到这个电影加入了星火计划,这个计划对年轻电影人会有哪些方面的扶持?您是在美国学的电影,然后回国做了这样一个长片,其中的过程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下?

周润泽:我14年本科毕业回国,一开始也是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基本上先是拍拍广告,也写了一个自己的剧本,但是因为很多其它的原因,这个剧本就没有拍成。后来我想还是得先拍一个作品出来,不管是什么项目。年的时候,在国内整个网络电影的审查和报批制度更改以后,网络电影的制作速度一下就慢下来了,在那期间整个行业进行了一次制作上的升级。

一开始选择拍网大真的是奔着赚钱去的,但是后来发现像淘梦这样的公司也确实是在努力的把网络电影做得“精品化”,再就遇到了《东北往事》这个项目,也感觉自己很幸运。

奇爱博士:您觉得这个故事里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而且您作为一个90后,您是怎么处理片中的年代戏的?

周润泽:《东北往事》是很长的小说,内容非常丰富,很多书迷喜欢它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写的很精彩的人物,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小说《东北往事》讲的是一个东北黑帮二十年沉浮的故事,叙事体量很大,所以说到具体情节上,大家可能记得不是很清楚,能想起来的都是打打杀杀的情节,但是故事里面的这些人物我想大家最终都会记得。

比如刘海柱,这是故事里一个非常有特点也备受大家喜爱的角色,也是这个人物最终打动了我,并且我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能共鸣的地方。比方说根据原著描写刘海柱是金牛座的,我也是金牛座的,再其次我们都留着同款的胡子是吧?(笑)在很多方面比如说他对于自己现状的不满,以及他爱情上的这种笨拙,这都是打动我的地方。

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男人身上都存在的情感上的笨拙,这是很东方、很接地气的一个人物,但是在他身上又有着高于普通人的一面,像我跟黄世国老师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我当时就觉得他的困境跟山姆·雷米的《蜘蛛侠2》里面的帕克面对的困境是一样的,我有一个行侠仗义的身份,但是我也想要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主角必须要在这两边的冲突之中找到平衡。

《蜘蛛侠2》剧照

奇爱博士:刚才导演已经谈到了超级英雄的问题,除了蜘蛛侠以外,我也想到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蝙蝠侠,这个角色一方面是心怀正义,另外角度来说因为他是一个“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又是没法见光的。

刘海柱其实也是这样,他一方面行侠仗义,另外又天天都被公安局抓,他其实是行走在道德和法律的灰色边缘地带上。像黑暗骑士这样的角色,特别受大家欢迎,就在于他不像一般意义上伟光正的超级英雄,更加有深度,身上会有一些灰色的地方。我们看电影中也是如此,这个男主角让大家觉得可爱甚至好笑,同时他也经常会犯错,这种两面性也使得这个角色变得更加有深度。

《蝙蝠侠:黑暗骑士》剧照

我想知道的是,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所有导演可能都会面临这一关,就是关于内容和角色的取舍问题,孔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周润泽:这个项目其实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大家应该也能感觉得出来:原著里大量的黑帮色彩暴力色彩的东西,在我们现行的审查标准之下是没法呈现出来的。

我觉得导演如果说你拍不好东西怪审查是一件很挫的事情,但是这个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孔老师一开始就跟出品方商量好了,因为刘海柱他的身份是一个工人,不是一个纯粹的黑帮成员,我们可以去做。第二是把原著里可能太过黑暗、血腥暴力的人物暂时没放在故事里。比如《黑道悲情》里面像东霸天、李老棍子都是很有名、很厉害的角色,我觉得大家肯定也会期待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这些角色,但是确实我们如果把他们放进来,可能反而会是伤害这些角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寻求弱一些的反派,同时要再往里面加入警察的角色。警察这个角色在原著里是没有的,是我们电影原创的部分。其实我刚进入这个项目的时候,正好是孔二狗老师他自己的《东北往事》院线版正在准备上映。本来应该是去年5月份,但是被卡在审查这一关。他也是不停的补拍,想办法去补救。也是因为他有了这些经验,所以我们知道一开始我们必须把这个尺度定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是合适的。

奇爱博士:电影当中警察这个角色说实话还是很重要的,对刘海柱来说他其实是一个缺失的父亲的角色。从叙事角度来说,他对刘海柱这个角色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在电影当中很多的地方都能看到,实际上刘海柱和他自己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这个警察对他的理解与帮助,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周润泽: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要加一个警察的角色,所以我们从创作上去尽量让他参与到整个人物成长的过程中,在整个片子中他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角色。

奇爱博士:整个电影的剧本可以说非常流畅,而且各个地方的细节都非常之不错。它是一个很完整的或者说标准的类似超级英雄的这种商业剧情片:主人公有自己的成长,有好人蒙冤,还有一些帮手,这个警察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也使得这部电影可以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方法呈现在大家面前。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喜剧是这部电影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喜剧元素的参与,使得这个“黑道悲情”的故事降低了一些悲剧的色彩,让电影当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角色。举一个例子,电影当中男主角在遇到女主角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性就很有意思。几乎除了李主席之外,每个人都是很有喜感的。您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挺爱搞笑的一个人吗?

周润泽:确实在遇到有些可以做喜剧的点的时候,我觉得我需要给观众一些确定的东西。毕竟电影在调性上已经不可能做成一个真正的黑帮片或者动作片,本身我觉得原著其实也不是一个一黑到底的风格,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在里面。像刘海柱这个人物虽然很凶很厉害,但其实他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伴随着一丝喜剧的意味。我觉得这也算是对原著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还原。

奇爱博士:关于这部电影的类型,有些黑道动作片的感觉,也有一些喜剧的元素,但总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悲剧。电影到了后半段的时候,通过警察的嘴我们知道,男主角因为被铁锨拍了一下脑袋,已经得了轻微脑震荡,导致的结果就是会不断失忆。

这个电影中其实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就是电影从开头到结尾都会呼应有一个傻子的镜头,大概有三次出现。开头的时候刘海柱和傻子有一个交流,中间黄鼠狼一群人又欺负了傻子,最后镜头定格在“你们不要欺负他”。在我的理解里傻子的这个角色是对刘海柱的一个预示:他未来的宿命有可能就会像傻子一样,什么事都记不住,在他的记忆里那些在他生命当中留下来美好回忆的事物有可能最后就慢慢的消失掉,他只是最后保留了一个行侠仗义的这样一种人性中的本能。所以这个警察最后有一句话,就是说他可能忘了你,但是他忘不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说这其实是包裹在一个动作和喜剧的外壳下的悲剧。包括在最后,当刘海柱站在一个工厂底下,渺小的人和巨大的工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反差,人和建筑和体制之间形成的对比关系,我认为都有一丝很悲凉的感觉:他的未来会怎么样?他该如何生存,是不是继续修自行车谋生?这关于这个片子喜剧和悲剧性的问题,想请导演再给我们阐述一下。

周润泽:首先电影的原著是《东北往事》的前传,原著的书名就叫《黑道悲情》。就像刚才说的一样,这本书虽然写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但这些人物的始终有着悲情的底色,这也是原著里一以贯之的东西。片子里的傻子其实是网上很火的一个桥段,我也是想把这个桥段做的更深入一点,让傻子这个人物在电影中呈现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当然他最后骂人,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听见了,你可以理解他可能是骂其他的一些东西。

另外我对刘海柱这个人物印象很深的部分是他的爱情。在“后日谈”里面说到刘海柱后来是一个人过的,然后没事就去街上买一块猪肉,在猪肉里挖个洞,具体做什么我就不展开了吧?但是这个事情,虽然看上去特别恶心特别搞笑,觉得这个人怎么干这种事情,但其实背后是一个非常悲剧的故事:他也曾经拥有过那么一段美好纯洁、点到即止的爱情,但是当那份感情破碎掉以后,爱情从此以后就在他的生命里消失了。他身上的这种悲剧性,也是我喜欢这个人物的一大原因。

奇爱博士:好多一些影视剧里,包括漫威、DC的很多电影当中其实都会有类似这样的设计:主人公并不完美,在他们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让人觉得焦虑或者产生危机感的暗示。比如说李安处理绿巨人这个角色,就会让他面对非常多的焦虑和压力,这样的手段就很高明。

影片当中我觉得还有一个厉害之处:刘海柱给我一种亦古亦今的感觉,当他戴上斗笠之后,他就像是一个古代独来独往的侠客,有点武侠片的意思。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当男主在工厂试图尾随女主的时候顺手拿了一个斗笠而不是头盔。这个设计是出于您个人的兴趣吗?还是书中本来就是这种设计?

周润泽:我觉得中国的侠客其实跟美国的超级英雄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实都是大家对于英雄的需求。当我们不能从执法者那里找到正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有一个英雄人物能够去依赖。斗笠是原著里面就有,是一个固定形象,关于怎么戴上斗笠是我们在电影里的一个发挥,就是在跟踪女孩的时候戴上的,但是最后实际是因为刘海柱在脑袋被打破了以后,需要遮一下。

奇爱博士:关于电影当中的视听语言我认为有非常多值得分析的地方,比方说影片对气氛的营造。举个例子,电影中大概有两处是一个工厂的远景,一个烟囱冒出浓烟。一方面是告诉观众东北挺冷,同时也营造了电影灰色的基调,给人一种往事如烟的感觉。面对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题材在布景方面您个人是怎样考虑的?为了复刻八十年代的时代感您都做了哪些功课?

周润泽:为了这个项目我专门找了很多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拍的纪实摄影作品,这其实对我来说是视觉上一个非常好的参考。其中有很多70年代之后的彩色高清胶片作品,非常好的保留了当时的色彩和环境。我从这些照片里提炼很多比如环境的底色、人的衣着状态,甚至是发型等等。

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前期的调研,包括跟经历过80年代的人做一些采访,比如说关于黑帮这些人怎么说话、他们喜欢干些什么事,我们都做了采访。我采访过一个就是年纪非常大的一个老先生,据说当年是哈尔滨警方在黑帮的卧底。老先生讲了很多细节,有一些我们就用在了片子里。

奇爱博士:这部电影当中的剪辑也是非常见功夫的。举个例子,电影四分之一左右的地方,有一段警察教刘海柱说早上好的戏,那一段、实际上把几个时空做了一些错位式的处理:一方面坏人在画画,画的还是刘海柱原来胡子拉碴的样子,但是刘海柱为了洗心革面已经刮了胡子了;再倒回去说,那位警察告诉他你早上见到人要说早上好,紧接着画面切到他在傍晚见到车间主任时跟主任说早上好,非常搞笑。

这个地方用了非常多的一些顺叙倒叙的叙事手法,把一个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整个段落的节奏很快,很有喜剧效果,但是同时又能让人知道前因后果。其实我在诺兰导演的很多电影里都看到过类似的处理,是不是您在美国受的电影教育,让您对类似这样的剪辑手法会特别感兴趣?您能谈谈您这次在电影当中一些关于剪辑方面的想法吗?

周润泽:其实是因为在剧本阶段我就是这样写的,那时候就预定这段是要做这样的剪辑,然后拍的时候也是以这个目标去拍。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诺兰是在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个大导演所以可能会有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奇爱博士: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对于“错位”这一手法的运用,这在建立影片的戏剧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上面提到的反派给刘海柱画的像与他实际上的形象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叙事上的。

从镜头的角度来说,比如刘海柱找到自己的两个小兄弟说冯朦胧对女主有意思的那段戏,第一个镜头是对刘海柱的侧拍,第二个镜头刘海柱就面对了观众,拍了他的正面,而不是像一般的电影处理对话的时候会通过正反打的剪辑以保持画面叙事上的连续性,这其实也是一种错位。您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处理?想听听您的想法。

周润泽:其实就是直觉,觉得应该这样拍。从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地方就应该是这样,到拍摄再到剪辑也一直保持了原来的思路。

奇爱博士:这可能就是电影人在经历了专业的电影教育以及自己平时积累形成的一种直觉。在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设计方面我觉得还有两个地方拍得非常厉害。第一个是电影对男女主角关系的表现,对这俩人最后以分手告终的结局电影其实埋了很多的线索。

第一是电影里刘海柱拿着斗笠要去跟着女孩的时候,两个人之间是透过一个玻璃出现在一个画面里面的,这个玻璃中间分了一道,在远处的女孩是在右边的玻璃外面,刘海柱拿着斗笠站在玻璃的左边,两人之间有一道杠,这其实就是在说这俩人是在不同的世界里。

第二个是他们在汽车里面有一段戏,镜头是正面拍的汽车的玻璃,两个人中间又是一道杠,告诉你这俩人基本上就是在两个世界里面了,这其实就是电影里一种很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两个人一起来到一个录像厅看电影,这次这两人终于可以坐在一块了,不再有玻璃或者杠分隔着。但是他们看的电影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他们一开始看的电影是年丁荫楠导演的《逆光》,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船场的故事。电影讲的是一对在上海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男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而女孩是出身在一个特别好的家庭。

其实《逆光》和这个电影就有很多内容上的呼应,比如电影里的这个女孩是从上海来的,然后刘海柱也没什么文化,家里条件也一般。在电影中的银幕内外就形成了一种内容上的呼应。

而这俩人本来都已经在一个凳子上坐着了,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儿,到这时候说明这俩人基本上已经没戏了,但是后边录像厅老板给两个人换了一部周润发的《爱欲狂潮》,这说明这个时候刘海柱的欲望已经开始勃发了,但是两个人最终却没办法在一起,这就很悲惨。

所以从上面几点来说,在我看来在一开始第一个镜头的时候,导演就已经宣告了他们两个人的结局了。这些也是这部电影在形式上我认为非常有趣的地方。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最厉害的还是电影的结尾。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女孩即将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在两个人的镜头里,男主和女主的目光望向了相对的方向,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觉得他们在互相对视,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可能不在同一个时空当中。电影用这样一种蒙太奇的技巧让人觉得两人似乎是在遥遥相望,他们的人可能不在一块,但我觉得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周润泽:这里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设计,我希望能表现出这两个人错过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在这个故事里都没有做错什么,他们的错过也并不是因为什么外力干涉的结果,他们之间错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说岔了,然后因为性格的原因两个人也都不愿意主动把事情说明白,这样错过就会让人觉得很可惜,我们在最后也是希望再强化一下这一点。

奇爱博士:我再补充一下,其实在前面提到的《逆光》里,里面的男女主角就遇到过因为阶级不同和互相之间身份差距的问题导致两个人爱情受挫的问题。而这个电影的故事同样是发生在82年,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其实是相同的,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也许心在一起,但他们的成分不一样,注定了只能分离。有的知青要回上海,有着“上海梦”,像王小帅的电影当中就有很多是关于“上海梦”的,这个主题同样也在年吴天明的《人生》里再次出现,可以说电影中男女主角在感情上的悲剧结局就源自于这种身份上的城乡二元结构。

导演本人非常年轻,但是却触碰到了一个时代大背景当中的悲剧性问题。最后关于影片在结束之后的彩蛋,那个警察突然出现,问“你现在是不是想去南方?”这个问题是问给刘海柱的吗?如果是的话那就又可以拉出很长的一个故事了。所以这部电影是会拍续集吗?

周润泽:出品方肯定是有这个方面的打算的,但是具体的计划我还不便透露。还是希望能把这个系列的东西更多的呈现给大家。

奇爱博士:既然是一个比较好的IP,而且这部片子当中也有很多导演巧思,如果你这次拍的高兴拍的爽的话,也希望你能一直的拍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yy/7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