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医院急诊科接电话出车,在同济东路加气站接回一名2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因车祸致脑震荡、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到院时该患者表情淡漠,不能言语,四肢软弱无力,全身衣服破旧污秽,双大腿内侧破损发炎,身上发出阵阵臭味,且全身多处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擦伤。患者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信息,经警察和急诊医护人员多次沟通均未能取得其相关身份作息。急诊科值班人员立即上报行政总值,医院《“三无”及其他特殊情况病人就诊的管理办法(医务28号)》文件精神,当即把她列为“三无”人员,并开通了绿色通道,积极全面处理患者。
25日早上护理查房,朱秀芬护长指导护士要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关心患者,积极联系家属。值班护士黄兰带着新毕业护士谭欢给患者擦浴、洗头、处理伤口,更换干净衣服,给患者送去牛奶、面包做早餐,患者或许是饿了好多天了,吃着香甜的面包,穿着干净的衣服睡着温暖的床铺,智障患者的眼睛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经急救处理后,急诊科李晓红主任指示将该患者收住急诊科住院,并亲自制订诊疗计划。护理人员在朱秀芬护士长带领下积极进行相关护理工作。由于病人无法表达(后来确认其为智障人员),也不肯积极配合诊疗,急诊科医护人员可费了不少心思,每天不厌其烦像哄小孩一样为其做治疗。为了防止其在床上大小便弄脏身体,每班的护士都要每隔两三个小时带她去厕所大小便。医院饭堂给她三餐送饭吃。
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想方设法与其沟通,但始终无法让其开口表达,其除了偶尔点头和微笑外,没有说出一个字。7月29日早上,在朱秀芬护长带领下对无名氏患者进行查房,经过大家的耐心询问终于了解到患者本人名字为黄某燕和她父亲名字为黄某元,并通过上网查信息发现珠江商报上登的寻人启示与该患者情况非常符合,遂与网上登记的电话号码联系,最后确认属实。
当天下午两点,小燕父亲赶到急诊科见到了走失9天自己日夜思念的女儿。原来小燕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小就很少说话,于7月20日上午在顺德古鉴附近的一处工地上与其父亲走失,连日来老人家多方联系均未能找到女儿,焦急万分。接到朱秀芬护长医院,见到日思夜念的女儿坐在床上开心的笑着,老人当时就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拉着我们急诊医护人员的手连说谢谢!说遇到好人了!经过6天的积极治疗,小燕于7月31日康复出院。
“三无”病人系指无姓名(不能提供姓名)、无家属或陪人、无治疗经费的病人。小燕并不是急诊科接收的唯一的“三无”患者,就在前几天前急诊科还接收了一名车祸伤的男患者,经急救处理急诊住院几天后,身体基本康复,也是通过多次努力才联系上其家属带他回家。多年来,对于“三无”病人,急诊科坚持以高度责任感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遵循抢救为先、准确登记、及时汇报的原则,及时抢救和积极处理了多名“三无”患者,每名患者均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妥善处理,无一例病人受到推诿和延误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