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的是电影,以后看的都是自己。”
——王浩颖,慕容二姐兔,心理咨询师
回看冯小刚的《老炮儿》,感触良多,就想写点有温度的东西。
“老炮儿”在北京话里就是“老痞子”、“老油条”的意思。在广东话中也有“老饼”一说,意思差不多,更多带有戏谑和嘲弄的味道。冯小刚饰演第一男主角,江湖人称“六爷”。当然,北京男人喜称“爷”,爷未必就是很牛逼,但对六爷来说,这个称呼有它的内涵,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叫的,因为六爷自认为是个很讲究的人。好比影片一开始有俩片段,一个是六爷让偷了钱的小偷把身份证给事主寄回去,一个是俩年轻人问路,六爷很不高兴对方叫他“大爷”,要对方叫他“六哥”,这就是讲究,一个老北京土著的讲究,虽然听起来有种装逼的赶脚。
这个讲究,跟他的固执是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近乎强迫症式的固执,因为六爷无论何时都在“讲理”。灯罩儿是他兄弟,摆煎饼果子摊儿的,无照经营还砸了执法车,六爷出面把罚款凑齐了。这时城管因为灯罩儿抗拒执法而打了灯罩儿,六爷让灯罩儿打回去,因为对六爷来说,执法可以,但不能滥用权力打人,这就是理。这个理,不管对亲朋还是对敌人都一样,这个接下来还会说到。可以说,六爷在“讲理”的这个欲望上是永不妥协的。
同时,这个讲究对于六爷来说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传统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六爷是一个小人物,但六爷也是一种精神。当然,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缺陷的特质,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更像是一种在主流价值的普及下逐渐流失掉的性情,人的血性。六爷与儿子重逢后,当听到儿子说“相互理解”的时候,他就表示“还是理解不了”,理解不了现在的年轻人不讲传统,不讲道义,只图享乐,自私自利,总的来说,他觉得儿子不像男人。六爷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因为他活在那个传统的世界里,活在那个熟悉的胡同里,活在那个曾经称兄道弟相的年代,活在那个简单粗暴却又纯粹的岁月中。他的血性首先来自于过去,那个狭窄的胡同,走出了胡同,六爷只是一个小人物,虽然在胡同里他也是。
有一段情节最是打动我。当六爷提到儿子他妈妈的时候,儿子产生了激烈的反应。儿子为啥激动呢?因为他妈妈死的时候六爷犯事儿坐牢去了,留下儿子一人独自求生,于是他痛恨六爷,六爷无言以对,惟有止不住的眼泪。六爷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些都是六爷年轻时打架斗殴耍帅的代价,现在他老了,自己心脏不行了,儿子反过来怨恨自己,他认了,不认也得认,因为这是理。
这一段让我生出许多感慨。六爷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甚至不是一个好父亲,但好歹是一个能认的父亲。所谓一俊遮百丑,这个认,成为遮盖百丑的一俊。六爷的无言以对和沉默反映的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状态:作为一个丈夫,老婆死了,时过境迁,无法挽回,复杂微妙,一言难尽;作为一个父亲,儿子反过来骂自己,既切中要害,同时又很无奈,自己既无法向他诉说当年的难言之隐,又无法否定对方的伤痛经历,更无法回到过去纠正所犯的错误,以六爷的个性,只有沉默,只有面对,只有承受;作为一个男人,做了就是做了,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因为解释也没用,错了就是错了,关键得认,这就是理,一个失败丈夫的理,一个失败父亲的理,一个真实男人的理。
六爷的这个理,本身是一个相当主观也很霸道的理。医院儿子和爱人让他做心脏手术,他却让儿子悄悄地把自己带走,俗话说就是不像个爷们儿,连儿子都看不下去了,说他做什么都在理,就不怕伤了对他一往情深的爱人。这时六爷戴上了墨镜,说,怕。
他确实怕,怕死,怕失去爱他的和他所爱的人。但六爷首先是个男人,无论是一开始对爱人说“来就来”还是当儿子问“霞姨就不是你最亲的人了”时的轻蔑,都说明了他是个纯爷们,也只能是个纯爷们儿,而这是六爷作为一个男人的最后底线。因为他已经是个失败的丈夫,失败的父亲,但他自认为自己是个讲究的人,讲理的人,这是他走到现在的人生轨迹,一个即将画上句号的人生道路,所以儿子问他是不是就打算这样晃悠到老的时候,六爷感叹道:已经老了。
六爷老了,已经无法再做一个好丈夫,但仍有希望做一个好父亲。引用李孟潮老师写的《奥德修斯和父亲的长成》的评论,“男人只有战胜了自身的英雄情结、不死情结和对灵魂伴侣的幻想,才能有望成长到一个父亲的层面”。年轻时的六爷就是英雄情结和不死情结的典型,在他爱人的口中,那时的他是拿着一把军刀硬拼十几个人还硬是没倒下的英雄。如今的六爷,心脏已经不行了,垂垂老矣,英雄不再,死亡将近,但在电影的结尾里,六爷打开了封印多年的刀,准备拼死一战!
为什么?为了被打成重度脑震荡而且不知何时能苏醒的儿子。六爷这么做,不是为了替儿子报仇,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帅气,这只是他作为一个小人物为自己儿子的最后一搏,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留给儿子最后的一点念想。
这一段其实让我切身体会到拉康所谓的“父名”的内涵。一个父亲如何把“父名”铭刻进孩子的灵魂之中,跟他的地位、财富、名声等没有任何关系,也跟他的人品好坏没有什么关系,而跟一种感染、一种深入骨髓的影响、一种直达灵魂深处的符号有关。电影的最后,以六爷举起军刀冲向敌人的镜头作为这种铭刻的艺术表达。而在现实生活里,父亲留给孩子的影响除了言传,更是身教。
六爷是个有缺陷的父亲,没有任何理由能够否定他所犯过的错误,但在写入“父名”的这个维度,他是成功的。他的英雄情结和不死情结最后以他的逝去作为终结,而他的讲究和讲理,也以一种与六爷倒错的镜像形式传承到了下一代。有两个人都被写入了六爷的名字,一个是他的儿子,另一个人就是小飞,电影里喜欢飚车的官二代。
关于“小飞”这个角色其实可以稍微谈一谈。小飞为什么喜欢飚车?自我麻醉而已。他玩儿得很疯,飚车、改氮气、撞死人、非法拘禁,这些表现在心理学临床上都是严重的缺爱与分裂的症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成龙在年出演的一部电影《新警察故事》,电影中吴彦祖饰演的反派就是小飞这一类的角色,两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父名”的缺失。
小飞的父亲是个贪污受贿的高官,但偷偷摸摸,见不得光,又处处管束小飞,从小飞和管家龚叔说的那段话就能看出来,小飞已经有一个直觉,再听父亲的话就真的废了。遗憾的是,他无法反抗,也反抗不了,只能选择屈从,并通过不断地展现其侵凌性来麻醉自己,表达自己的愤怒,直到他遇到六爷。
从六爷的身上,小飞获得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无它,就是认,就是讲理!虽然这个理是似是而非的,但一定是见得光的。小飞不是一个好孩子,但他学会了认,学会了讲理,这就是自我疗愈,虽然不一定是规规矩矩,但也算是堂堂正正。
认,不是有恃无恐,而是做了就得认,就得面对,就得承担后果。
理,不是对错的理,而是为所当为,该怎么着就得怎么着。
六爷最后去了。去了好,他一点都不完美,处处都是拿不上台面的缺点,一个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人,被淘汰才是合乎情理的。
六爷很真实,一个底层人的讲究,一个底层人的讲理,如果人人都像他,这个世界会崩溃,如果没有他那一点儿东西,这个世界恐怕也少了很多精彩。
人,得认,讲点究,讲点理。
作者简介:
如需要心理咨询、EAP和工作坊的朋友,可以通过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