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蟑螂来你家做客了,你的心也跟着它扑闪的翅膀颤了一颤。
它们为什么总是携家带口而来?它们为什么总能出现在隐秘的角落?杀虫剂为什么对它们不起作用了?
在抖音上,有个抱着1米长的蟑螂模型的80后男生,专门为你解答这些“十万个为什么”。
这个手捧模型、身着工装背带裤、戴了副可爱眼镜的人,名叫宁原,曾经在央视科普节目《原来如此》里当过多年外景验证师,专门为观众做科普。
现在,他是抖音上的短视频科普达人
模型师老原儿,入驻抖音才三个多月,就已经收获了近万粉丝、万点赞。蚊子为什么叮你?
手指烫伤如何不留疤?
脱发咋办?
小龙虾咋吃?
柳絮如何生长?
山火为何复燃?
从身边细微到山川湖海,你所好奇的,就是宁原要解释的。
宁原说,他想通过
模型师老原儿的科普短视频,让更多人真正了解生活,知道世界因何如此。用“五脏俱全”的模型讲科普
今年3月,宁原第一次有了做短视频科普的想法。
那时疫情尚未结束,全国人民对医疗知识的需求旺盛,宁原以此为契机,发布第一个视频讲的就是“救护车如何隔离病毒”的问题。
只见他拿出一个自制的负压救护车模型,以纸牌模拟气压,以豆子模拟空气。
旋转车厢顶部的按钮,纸牌被抽出一张,代表车内气压变小,豆子“空气”自然就往车内跑,从而实现了车内外的隔离。
这个短视频通俗易懂,一上线就收获了很多的点赞支持,这个视频也代表着老原儿做短视频科普的思路:
主题应是大伙儿关心感兴趣的,模型虽小但得五脏俱全,讲解由浅及深逻辑递进。
在宁原发布的38个视频中,还有夏天到来前的小龙虾科普,新闻报道里山火卷土重来的原因,“被蚊子叮的包会越挠越大”等主题,大多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却一知半解的情况。
视频看着通俗易懂,却要花费很多精力,每一个主题从设想到产出,大约需要两周时间,光是制作模型就得花3天。
宁原觉得,不能因为观众隔着屏幕,就把科普模型“糊弄”简化过去。
他做过的模型有:放大倍和倍的头发,一米多长的螃蟹,半米多长的小龙虾……甚至还有被蚊子叮过的皮肤下的毛细血管,也都被他用长气球做了出来。
这些模型十分精致,但其实并没有花多少钱。宁原善于回收利用生活中的废物件,拖鞋的底软,容易上胶,可以用来做蟑螂翅膀的支撑;路边废弃的广告板,可以做一个微型小山。
就连骨折时糊过的石膏布,也都被他拿来做了山体外衣,真的可谓是“物尽其用”。
宁原的科普短视频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会过多使用贴纸功能、文字动效等技术特效。他像个匠人一样,坚持着手工的原则,经常手工制作实体解说板,在板子上写说明文字。
“用实物,给镜头,能让观众更清晰地感知到细节,加深记忆。”
历经过电视节目的制作,宁原对短视频的质量也毫不放松。在他看来,虽然自己从电视荧屏转向了短视频,但这样短而精的科普方式,也要做得很好看才行。
切羊头、买标本
科普得先自己懂
在做模型这件事上,宁原是专业的。
他大学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视觉广告学专业,画个模型,做个手工,对他来说不算难事。
用短视频科普,最重要的是把专业的科学道理说得简单明白。但简单明白不代表随意,
模型室老原儿的每个短视频不过几分钟,但背后是至少上万字权威资料的支撑。在宁原家的书柜里,都是动物学、昆虫学等学术类大部头,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查资料、找权威信源、分析各种说法上。
视频脚本、阐述逻辑被他反复推演,直到可以被清晰和严谨地呈现。
准备时遇到中文资料少、需要查找外文文献是常有的事。如果资料还够不精细,宁原就开始琢磨起其他的办法。
一次,他想用模型展示为什么“有的羊顶头不会得脑震荡”,羊头模型怎么做?当然最好拿养殖羊的羊头作参考。
于是他在网上找了个销量好的羊肉店,别的顾客都是下单肥美的肉,宁原却请求老板:能不能把羊头上的肉剃下来,只把头卖给他?
最终这只头花了他多块钱。如愿拿到之后,他赶紧用电锯锯开,扒着看里面的纤维结构,再记录下来给动物学家朋友审核,这些都没问题了之后,才开始做羊头模型。
还有一次,他的主题是“双叉犀金龟如何把猎物挑飞”,宁原特地从国外买了超高清昆虫视频,拿回家里超高倍速放慢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研究双叉犀金龟的动作。
更“可怕”的是,他还买了同属种的昆虫湿虫标本进行研究。标本不容易保存,他拿酒精泡好,瞒着妻子偷偷冻到家里冰箱里。
每次一做模型,宁原就会在工作室泡一整天,凌晨三、四点下班是常有的事。
他对做模型的痴迷,大抵如此。
为科普,手指被烫出大水泡
在抖音,老原儿总是戴着一副大眼球道具眼镜入场。
可还是有网友认出了他,“你是《原来如此》里的外景实验员吧?”
那是早年间央视的一档科教栏目,以趣味实验和体验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34岁的宁原,深耕科普的路就是从那儿开始的。
后来他从央视离开,转型为独立运营的科普制作人。
来到短视频平台,每一个视频的观看、点赞、评论数据都直接展现在眼前,宁原更及时有效地收到了用户反馈,对他而言,这是一片新天地。
之所以选择抖音,宁原觉得,是这里的用户基数足够大,也有很多人喜爱科普内容。
“网友们都给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这对我们很重要。”
今年,在央视科教频道任栏目主编的妻子也离职了,和宁原一起,全心投入到抖音科普短视频上。
夫妻俩分工明确。宁原负责选题策划、知识框架、文稿逻辑和制作模型,妻子负责拍摄、剪辑和后期。
两个人如果遇到分歧,也会“吵得很凶”。
宁原在制作后期时,有时候想出来个新点子,想加到片子里,但爱人用电脑剪片,系统很容易崩,俩人经常为呈现效果和节奏而争执。
他们坚持原创,视频里的每句文案,都不容许扒网上现成的。但这样工作量就会很大,做抖音的三个多月,夫妻俩总共休息了4天,吃饭几乎顿顿外卖。
“要说最惨重的代价,就是我更秃了,头顶黑色面积明显减少。”宁原自嘲着回忆那段抖音创作新人的经历。
从传统电视制作人转型短视频达人,宁原不是没有焦虑过。
抖音里粉丝百万级别的达人们,大都保持着高频的更新节奏,至少2、3天就有一条。但他和妻子只有两个人,又想把每个视频做到精益求精,更新速度上自然赶不上许多人。
有一天,宁原做模型到凌晨,累得趴在工作台上直接睡着了。
身旁有一个做模型用的热风枪,他的手不巧搭在了这个温度高达度的枪口上,一瞬间,拇指就被烫出个大水泡,立刻就把宁原疼醒了。
但这样的辛苦和付出,都是他们自愿的。
在抖音做短视频科普,这不仅仅是玩票,宁原和妻子把它当作一项事业。
他们现在还没有靠这个赚钱,“之前有些积蓄,我们也接些其他的片子拍摄,先把科普内容做好。”
曾经一个粉丝私信宁原,说在开学考的地理题中有一道是“山火”,她立刻想到了老原儿发过的视频。
宁原和妻子看到后,颇有成就感。
他们希望,在课本教育之外,能为大家呈现一种素质教育,用科普的方式挖掘身边的细节,让大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有时我们恐惧,是因为不懂,而科普能带给人力量与快乐。”模型师老原儿说。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