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学校,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既然与社会类似,当然也免不了划分阶级。
在课外社交生活更加丰富的欧美国家,群体阶级的区分似乎更加明确。
数不胜数的青春校园影视作品中,宅男和怪胎永远处于最底层,被忽视、被排挤。
站在阶级顶端的永远是篮球、橄榄球运动员们。
以及与之匹配的啦啦队美女。
而这群金发美女,常常被刻画为胸大无脑的反面形象。
习惯坐享其成,做人尖酸刻薄。
彼此之间也会明争暗斗,费尽心机。
长久以往,大众对于啦啦队员的印象也由此定型。
但是,在网飞最新的纪录片剧集里,一群啦啦队队员渴望为自己正名:
他们真实的青春,远比我们看到的艰辛。
《啦啦队女王》第一季
CheerSeason1
这部纪录剧集虽然一开局就拿下了豆瓣8.7分的好成绩。
但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对于「啦啦队」这一根植于美国的文化并不熟悉。
啦啦队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
在美国一所大学里的橄榄球赛上,一位领队站在一大群人前面领导他们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
进入20世纪,女孩们逐渐成了啦啦队里活跃的主体。
呐喊也配上了更多的肢体表演,带来了更多的可看性。
最接近当下美国大众对于啦啦队员认知的,大概就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那个与男主有过短暂邂逅的得州甜心。
她有着性感甜美的外表,善良得有些天真。
中产阶级以上的出身,有着保守而坚定的信仰;
热爱慈善,热爱祖国和家乡。
不需要令人惊叹的力量和技巧,展现与生俱来的美就够了。
她只是英雄或者赢家的陪衬。
以女性的娇美、无限的仰慕去衬托男性的强大。
得克萨斯州,盛产最典型的阳光硬汉和金发美女。
也传承着最落后、最保守的民风和思想。
问起啦啦队,得州人民能想到的也只是那些漂亮火辣的年轻姑娘。
她们和选美选手、花花公子兔女郎无异,只需要负责好看、展现良好的品格就够了。
他们不知道,啦啦队早已发展成为独立的运动文化。
其丰富的感染力,不仅吸引着活泼好动的女孩们,也吸引了许多男孩的积极参与。
是的,啦啦队既有全女子组,也有男女混合组。
他们更不知道,在家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培养了全美最强的大学啦啦队——
纳瓦罗学院啦啦队。
和那些受人敬仰的橄榄球选手一样,在赛场中央散发着光芒。
这支队伍擅长的是竞技类啦啦操。
融合了艺术体操、马戏杂技和集体舞蹈,是一个体现力与美的全新项目。
男生大多作为托举的支撑,展现沉稳的力量;
女生大多作为跳跃的塔顶,展现灵活的技巧。
在仅仅两年的学院生活里,他们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才有底气与四年制大学的对手们同台比拼。
夜以继日的苦练,只为在全国唯一的大学啦啦操竞赛——迪通拿大赛上绽放短短的两分15秒。
一个默默无闻的初级学院,能够打败无数知名学府、蝉联多年的全国冠军,离不开总教练莫妮卡的悉心指导。
莫妮卡就是当之无愧的啦啦队女王。
是她写就了纳瓦罗连连获胜的传奇故事。
越来越多怀抱着梦想的少男少女慕名来到这个得州小镇,只为有朝一日被她收入麾下。
她一丝不苟,正言厉颜。
时常穿着那双标志性的高跟皮靴,一遍遍地审视指导着队员们的训练。
她冷静优雅,热情洋溢。
比赛时便成了队伍最疯狂的粉丝后援,以身作则向队员们传递着积极的信念。
在她的团队里,纪律、信任和积极就是一切。
一共四十多个队员,正式比赛时能上场的只有一半。
直到登上赛场的前一刻,入选队员都随时可能会被替换下来。
他们必须互相竞争,努力提升自己以防止被不断进步的同伴代替。
场下替补的队员,也不能表现出半点嫉妒和丧气。
甚至要时刻保持比选手们更加高涨的热情:
大声地打节奏、数拍子,拼命加油鼓劲。
无论身居何职、是否受到重用,都不能怠慢团队的责任和期许。
啦啦操中眼花缭乱的翻转和抛接,是队员们练习的重点。
为了超越自我,保住冠军,每一次都会有全新的挑战和编排。
要熟练地完成这些动作,必定会承担巨大的伤痛风险。
无论骨折、脑震荡了多少次,他们依然要挣扎着爬起来。
无法通过苦练克服恐惧,就没有资格与通过考验的伙伴们并肩作战。
啦啦操中令惊心动魄的搭金字塔,是队员们练习的难点。
这不仅是力量和技巧的展示,更是团队精神和信任配合的考验。
如果有人从塔顶摔下来,那么所有队员都必须连坐受罚50个俯卧撑。
只有对痛苦和畏惧感同身受,才能将信任和保护的意识深深刻进心里。
凭借着从身到心的严格教育,以及完全投入的细心和激情,莫妮卡攀登到了这个以男性教练为主导的行业顶端。
当然,要博得孩子们的配合和信任,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和严谨。
她更像一个强大而无私的母亲,包容、接纳了队员们的一切。
与固有认知里的那种啦啦队员相反,这个名震全美的梦之队里的大多,来自贫穷或是破碎的家庭。
是啦啦操,将这些孤独的孩子拉出了人生的谷底。
站在塔顶表演空翻,需要有灵活的技巧和充足的勇气。
摩根,就是一个勇敢的小巧女孩,没人能想到:
在她年幼时,就被组建了新家庭的父亲无情抛弃。
从此只能在孤独和痛苦之中勉强度日,失去了好好生活的勇气。
但莫妮卡在她身上看到了潜力,鼓励她加入了啦啦队。
这是她第一次有被重视的感觉。
第一次拥有了一个为之奋斗的新家庭,也拥有了一个憧憬向往的新「母亲」。
就算为了完成每一次跳跃豁出性命,她也要捍卫着来之不易的自信。
完成连续的翻转,需要有充足的力量和不懈的练习。
莱克茜,就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力量的女孩,没人能想到:
父母离婚后,情绪失控的她也曾经迷失过自己。
受到狐朋狗友的蛊惑,打架、辍学、离家出走、彻彻底底地放弃了未来。
她被纳瓦罗出身的教练送到了莫妮卡那里,希望能帮助她回到人生的正轨上去。
这是她第一次有被拯救的感觉。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用再没日没夜地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她成了第一个能完成男生翻转动作的女孩,将所有反叛的力量都消耗在每一次高强度翻转里。
站在塔底支撑托举,需要有强壮的身躯和无畏的坚定。
拉达瑞斯,就是一个强大的黑人男孩,没人能想到:
从小在托儿所长大的他,有着一段被霸凌的过去。
热爱表现、充满热情成了他被欺辱的原因。
哥哥们殴打他,企图「矫正」他的性向;
同学们排挤他,大肆嘲笑他的举止。
但他依然渴望着做自己,于是鼓起勇气加入了莫妮卡的团队。
这是他第一次有被理解的感觉。
过去那些招致打骂和侮辱的夸张情绪表达,都成了最被称赞的优点。
他有了拼搏的方向和目标,不断为之锻炼自己,也通过一次次有力的托举证明:
男人的气概和力量,我也能做到。
在这里,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
要不是啦啦操、要不是莫妮卡,他们也许早就放弃了自己。
但是,就像啦啦操里,带着队友的期待和支撑,空翻选手才有能力飞到人塔的更高处去。
现实生活中,有了坚定的期望和支持,被放弃的孩子们才有动力走到人生的更远处去。
当有人还在因为没有长腿金发美女可看,给这部青春纪录片打出了差评。
这群曾经被放弃的孩子却率先悟出了啦啦操运动的真谛:
有的人适合做轻盈的飞人,有的人适合做坚实的基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更好地认清自己能够帮助你找到合适的位置。
人生和练习一样,会有无数次坠落和受伤。
能否积极勇敢地应对伤痛和失败,决定着你能否获得真正的成功、能否成为更好的人。
说来有些唏嘘。
啦啦操这个项目,在世人眼中没有未来、没有出路、也没有名气。
大学之后,为之付出青春的少男少女们也没有什么职业队可去。
毕业,似乎就意味着青春和梦想的彻底完结。
但这注定无果的结局,没有让这里的孩子们灰心放弃。
因为啦啦操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足以骄傲一时的胜利和荣誉。
还有足以受用一生的毅力、勇敢、归属感和积极性。
它看似没有结果,却给了所有迷失的孩子重整旗鼓的勇气。
埃里克是莫妮卡带出的第一批队员之一。
现在做着消防员的工作,似乎与啦啦操完全没有半点关系。
但从穿着打扮到行为规范,他都延续着当初莫妮卡教导的严格自律。
是认可和期待的力量,让他未来的人生虽然平凡、但积极光明。
也许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一段经历:
明知不会有什么实际的结局,还是忍不住拼了命地去追寻。
既然为他人加油打气的啦啦队也有令人欢呼喝彩的时刻,为何不勇敢地挑战一把自己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幸拥有一段完美幸福的生活。
但总有一个舞台,能让你我认可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段两分钟的表演足够闪耀,一场无疾而终的拼搏也足够有力。
只此一次的机会,值不值得该由你我自己决定。
———·———
电影都是生活的隐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