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作者:李康之刘博顾平杨旭
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在前庭疾病国际分类中归类为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posturalperceptualdizziness,PPPD)的诊断标准,提示我们进行诊断时应注意:(1)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三个核心症状的理解。其中一个或多个症状在直立姿势、主动/被动运动、暴露于移动视觉刺激或复杂视觉环境中时加重,是与急性触发事件的慢性后遗症、发作性触发事件的反复发作、慢性触发事件的持续性症状、其他可导致持续性头晕/不稳的慢性前庭综合征、其他内科或精神心理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鉴别的核心要点。(2)触发事件的追诊很重要。主要包括外周或中枢前庭疾病、内科疾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等。当触发事件为急性或者发作性疾病(如BPPV、VM、惊恐发作)时易诊断,当触发事件为慢性外周前庭病或小脑退行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广泛性焦虑等疾病时,常需要随访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3)PPPD既可以单独诊断,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病诊断,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测的异常并不能除外PPPD,有时需要随诊诊断。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PPPD是一种单一疾病实体?还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结果?(2)PPPD是否存在具有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可有效识别的临床亚型?尚需进一步识别和验证。而且,国际上相关PPPD的临床研究方面,由于纳入患者几乎所有都包括急性前庭外周病变,研究的阳性结果到底为外周病变后的中枢代偿还是中枢皮层本身受损,很难澄清,提示,在以后的研究中,(1)首先严格PPPD的纳入诊断标准,进一步大样本的对不同临床特征的PPPD分层分析非常必要;(2)多维度探讨PPPD相关的人格特质、高度焦虑和警觉状态,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多感觉信息整合(尤其前庭觉与视觉)及空间定向系统与威胁评估系统的皮层整合等方面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PPPD的诊治及预后策略的制定。摘要:本文提出被纳入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VestibularDisorders,ICVD)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诊断标准。PPPD虽然是一个新的医学术语,但该病的存在由来已久。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深入汇总、分析了近30年来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hobicPosturalVertigo,PPV)、空间运动不适(Space℃Motion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