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连心”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大多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当中有夸大的成分,甚至有些过于臆想或神化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妈妈表示自己有过“母子连心”的真实经历。
01
一位新妈妈说起自己生产的经历,可以说心有余悸!她说自己距离产期还有3周多,身体并没什么反应。但有一天晚上梦到肚子里的宝宝离自己而去,她哭得撕心裂肺,醒来后枕头也打湿了大片。
后来她越想越不放心,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胎儿缺氧,当即选择剖腹产。虽然宝宝出生前宫内窘迫,但好在出生后在医生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下,恢复很好,目前很健康。
02
再来说说莞妈自己的一次经历:那天我跟3个月大的宝宝玩了一会儿,看他玩得正嗨,便起身去给他调奶。原本离宝宝躺着的沙发也不远,只是有那么一瞬间,我下意识转头往回看。
赫然见宝宝不知什么时候翻了身,眼看身体要掉下沙发!当时不来得及多想,身体却迅速做出反应,飞奔过去一手捞住宝宝的大腿,这才幸免没掉下去。事后想想,若不是下意识地回头看一眼,宝宝指定是要摔了!
03
还有一次,公司里有位女同事头晕,下楼梯时不小心踩空摔了一跤。去医院检查,所幸只是轻微脑震荡和几处擦伤,并无大碍。待安顿下来后,同事的妈妈突然来电话。
电话接通那头就劈头盖脸问同事有没什么事,老人说她眼皮跳得厉害,心神不宁,特别担心。同事说出实情,对妈妈好一顿安抚后才挂了电话。对此我们都觉得好神奇,感叹母爱真是太伟大了,千里之外竟也能感应到女儿发生意外!
其实,我们身边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当孩子有危险,妈妈总能第一时间感应到!是母爱的力量,还是仅仅只是巧合?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意见:
“母子连心”的重要性:反映胎儿健康正常情况下,胎儿最原始的心率为-次/分钟。而一般的女性心率约在70-90次/分钟,基数相差太远,如何体现“母子连心”的呢?
英国Abedeen大学研究发现:当母亲保持特定的节律呼吸时,母体和胎儿的心律有很大频率发生同步。也就是说,特殊情况下,母亲和胎儿的心律是可能会同步的。
研究人员曾对6名孕晚期的健康孕妇进行实验观察。他们通过监测设备了解孕妈和胎儿的心电图情况,并要求每位妈妈以不同的频率呼吸。
结果发现,当妈妈呼吸约20次/分钟时,母胎的心率吻合度最高。但当胎儿状况不好时,同步性就会大幅降低。所以,从这个层面理解,母子连心早期的意义,在于妈妈时刻心系着胎儿的健康。
“母子连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胎儿未出生时,与妈妈是一体的,彼此之间依靠胎盘和脐带作为关联的枢纽。除了为宝宝源源不断地输送成长所需的养分以外,妈妈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时刻影响着胎儿。
比如当妈妈情绪不佳,在生气、激动、悲伤、愤怒和紧张等时,胎宝宝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表现为在肚子里躁动不安,胎动频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胎儿脐带缠绕,并且发生缺氧症状。
所以为了胎宝宝的健康,也为了养育一个脾气好、性格温和的宝宝,妈妈们在孕期务必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
“母子连心”的根源——微嵌合细胞既然出生前母子是一体,心率相互影响,且有科学依据可循。那么宝宝出生以后,仍然有“母子连心”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微嵌合细胞,这种现象表明女性的大脑中拥有孩子的DNA。这可能是在怀孕期间,胎儿的细胞通过胎盘输送到了母体内。
或许正是这种微嵌合细胞,使得母亲与孩子的身体产生关联,因此才会有所谓“母子连心的”的现象,以及“血浓于水”的情感羁绊。
“母子连心”的主导者是妈妈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也能跟母亲实现心跳同步。当母亲以充满爱意或以欢乐的笑声面对宝宝时,他们彼此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问题是,实现步调一致的过程,是由谁主导的呢?
美国HeartMath机构研究表明:母亲是母子紧密联系中的关键。科研人员监测母亲和婴儿的心脑电图,结果显示只有当妈妈把注意力全放在宝宝身上,其脑电波才会与婴儿心跳产生一致性重合。
也就是说,妈妈只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感受到孩子的心跳。然而我们无法要求宝宝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妈妈的心跳,因此反过来并不成立。
“母子连心”的终极意义:建立最亲密的亲子关系由此可见,“母子连心”是真实存在的。作为妈妈,我们应当明白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承担起我们“神圣”的使命!
自怀孕开始,妈妈就需多跟肚子里的宝宝多沟通和交流,跟宝宝说话、轻柔地抚摸肚子以及各种胎教活动,都是充满爱意的表达。
宝宝出生以后,妈妈尽可能地亲力亲为照顾宝宝,多跟宝宝肢体接触和互动,坚持母乳喂养,建立起与宝宝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全身心的爱,养成健全的人格,智商情商均衡发展,长大以后好善乐施、孝顺父母,同时成就我们跟孩子一辈子最好的亲子关系。
写在最后所谓母子连心,不仅仅体现的是妈妈对孩子最温暖最伟大的母爱,在生理和心理学上,也都是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这种现象从胎儿时期开始,并将伴随其出生、长大,是一辈子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