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彭坚教授学术文章系列:
慢性疼痛之头痛的中医治疗
彭坚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
常见的慢性头痛,多数是功能性疾病,如西医所诊断的血管神经性疼痛、紧张性头痛、低颅内压性头痛等。有的头痛,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如颅脑外伤性头痛、高血压脑病头痛、癫痫性头痛等。慢性头痛虽然经常发作,缠绵不休,但很少呈进行性发展,以致出现越来越重、药物难以奏效的痛苦。一旦脑部发生重要的器质性改变,如生脑瘤之类,则可能产生剧烈的、无法缓解的头痛,古代中医称作“真头痛”,所谓“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灵枢,厥论》)。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中医治疗头痛,需分外感、内伤,虚实、寒热,除此之外,妇女月经期,脑震荡后遗症,都可以出现周期性或顽固的头痛症,在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殊的规律。头痛的部位,可以是满头痛,也可以只在局部,如前额、后头、头顶、两侧,也可以先在局部,逐渐扩展到满头。偏头痛则偏向于发作在一侧。大部分治疗头痛的古方,适当调整方中某些引经药的剂量,即可通用于各个部位的疼痛,但偏头痛,有时需要用专方专药。
属于外感的头痛,每每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候发作,如春季风邪盛时,梅雨季节湿气盛时。患者不发热,恶寒,也无外感病其他症状。如果感受风邪,则头痛昏沉,痛处游走不定,舌苔薄,脉浮缓,治须祛风解表,宜用川芎茶调散。如果感受湿邪,则头痛以满头昏蒙困重为主,说不出具体的疼痛点,这种情况,即《内经》的所谓”伤于湿,首如裹”,患者身重酸胀,舌苔白腻,口淡乏味,脉濡,治须祛湿解表,宜用羌活胜湿汤。
属于内伤的头痛,有虚实之分,虚证有气虚、血虚的不同,实证有肝阳上亢、瘀血阻络之别。气虚头痛,每遇到劳累过度时发作,患者头痛隐隐,少气懒言,食欲不佳,舌淡苔白,脉缓弱,治须升阳益气止痛,宜用顺气和中汤。血虚头痛,以妇女为多见,患者头痛兼晕,眼前发黑,面白无华,脉细舌淡唇白,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治须养血补血,宜用圣愈汤加减。肝阳上亢的头痛,患者以头部胀痛为主,甚至感到胀大欲裂,仿佛能听到头部血管的跳动,舌红少苔,面色发红,脉浮滑。这类头痛,常见于高血压病患者,治须平肝潜阳,宜用天麻钩藤汤。瘀血阻络的头痛,患者头痛如针刺,如鸟啄,面色晦黯,有时可见舌紫,舌下络脉青紫,脉涩。治须活血化瘀,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属于寒证的头痛,每每天冷受寒时发作,患者怕冷,头部拘急冷痛,痛剧则呕吐清水,舌胖淡津多,苔白,脉沉缓或沉细,治须温阳祛寒,宜用吴茱萸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属于热证的头痛,患者头部发热,恶热,口苦,口渴,舌黄腻,小便黄,治须清热止痛,宜用清空膏。属于寒热错杂的头痛,患者往往呈现出一些相互矛盾的征象,如头部冷痛,却又口渴,舌黄;头部热痛,却又舌淡,口不渴等。用凉药不效,用温药上火,久治无功。宜温凉并用,可选乌梅丸加减。
妇女月经前头痛心烦,与痛经相类似,都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治须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可用宣郁通经汤。月经推后,量少色淡或色黯,用温经汤。方剂参考痛经一节。脑震荡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十分顽固,可以延续多年,日夜不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刚受伤的阶段,实证居多,治须活血化瘀为主,可选择一般的跌打损伤的成药,如云南白药;时间一久,虚实夹杂,或虚证为多,前者可用健脑散,后者用益气聪明汤。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阴虚、火浮于上而不降,可用引火汤。
偏头痛以青年妇女居多,往往呈周期性发作,有家族发病倾向。典型的偏头痛,在发作之先,眼前有光闪动,短暂失明,发作之时一侧头部呈跳痛或钻痛,持续不解,痛过之后,一切如常。辨证为外感风邪用川芎茶调散,气虚用顺气和中汤,血瘀用血府逐瘀汤,月经期偏头痛用宣郁通经汤加减。如果辩证治疗效果不显,用偏头痛专方:轻证宜用淡婆婆根汤,重证宜用散偏汤。
作者:尹周安(一笑堂主人工作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