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空的紧急迫降。。。。。。
(原文名:太平洋上的救星
中国客机曾备降谢米亚基地)
文章前半部分来源:网易航空后半部分:佚名
说起阿留申群岛,不少中国航空爱好者应该有些印象。年,东方航空一架MD-11客机,在执行上海-洛杉矶航班时,因机组错误将前缘缝翼在巡航过程中放出,飞机急速翻滚、跌落数次,险些坠毁,最终飞机紧急迫降在阿留申群岛谢米亚空军基地。
(阿留申群岛美军谢米亚空军基地)虽然飞机成功降落,但是事故还是导致2名乘客重伤死亡,涉事的B-后来也被改成货机使用。另外,此次事件也是中国客机第一次备降美国基地。
(涉事东航B-麦道-11型客机随后被改为货机)其实,很多人也会奇怪,为何中国到北美的跨太平洋航线,备降地点却是位于北面的阿拉斯加岛屿上呢?这个事情,我们今天就可以讲一讲。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因此当球面上的距离最短的两点并不是在二维地图上两点间的直线,反而是一条弧线,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圆航线。所以,一般中国前往北美的航线都是向上飞至俄罗斯附近,经阿拉斯加再前往美加本土。当然,实际上目前中美航路与最优大圆航线并不完全重合。
曲线直线,哪个距离更短由于考虑到风对飞机的影响、以及ETOPS(原为双发延程飞行,后改为延程运行,不再仅仅针对双发飞机)要求的飞机单发失效情况备降需求、其他紧急备降需求、飞机航路管理等因素,实际航路会与大圆航路有所偏转。在每次飞行前,飞行员会根据情况选择航路,并可以在飞行过程中适当调整。但是,不管选择哪条航路,如果从亚洲出发向东飞往北美,阿留申都是一个主要备降点。
(谢米亚美军基地)说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几个机场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沿革的。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阿留申群岛是美国面向北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所在。早年间,跨太平洋的飞机无法直飞,而阿留申群岛的地理位置非常合适,正好位于北太平洋中部。飞机从这里起飞,可以轻松飞至日本与苏联领空附近。而且,此处人烟稀少,当时仅有百余人在周边生活,不少岛上甚至仅有个位数的居民,不用担心有泄密的可能。
现在阿留申群岛不少机场已经被废弃,但当年作用还是很大的因此美军就逐步在几个岛上建设了海空军基地,用于飞机燃料的补给和舰队的修整。到二战前期,美国太平洋舰队就在这里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北太平洋基地。二战时,日本曾发动阿留申群岛战役,占领这一区域,并企图用此地和中途岛一起,构成对美作战的前线基地。但是,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很快美军就将这块区域收复,开始对日攻击。
(美国对日作战时,在阿留申群岛附近集结的舰队)战后,出于对苏联侦查的需要,美国曾加强了在此地的战略建设。不过随着飞机航程的增长,不少先进战机逐步后撤部署至本土,目前这个岛的主要作用就是起补给作用。当然,根据我们上文的说法,一旦遇上一些倒霉情况,这些空军基地也会承担起民航备降机场的责任。
(15年时,国泰航空客机也曾在阿留申群岛备降)其实,当年选择备降点时,美国共有两个位于太平洋的空军基地被纳入民航备降选择。除去阿留申上的这一个,另外一个就是中途岛上的美军基地。当时,波音还专门出资扩建了中途岛基地跑道,使得其能满足等飞机的起降需求。其实,换个方向看,作为战略要地,中途岛和阿留申都是当年日美作战的主要区域。多年后,凭借地理位置,他们又在和平年代发挥了另一番作用。
------------------------------24年前的今天:上海考察团空中遭遇突发灾难迫降美军基地24年前的今天,一群上海飞往美国考察防灾抗灾经验的人,却在空中亲历了一场突发灾难。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骤坠米,机上人员都被抛向生死边缘,性命攸关,千钧一发!命运让他们迫降到了美军基地,也把这一天变成了他们共同的“生日”。
飞机在太平洋突然急剧下坠年4月6日中午,上海市民防抗灾考察团一行29人,乘上东方航空公司航班,到美国去学习怎样抗灾救灾。这架载有名乘客的麦道82型飞机很快飞到了太平洋上空,天气晴朗,从机舱窗口能够看到大海上的轮船,船很小却很清楚。客机进入平飞巡航状态,高度1万米左右,驾驶舱里比较宽松。航班上,配备了8个机组成员和12个乘务员,可分两组交替工作。机长刘建平回后舱休息。刘建平是湖南人,那年31岁。他在后舱吃了晚饭,乘务员小娜来收餐具。飞过东京湾以后,机上广播要乘客填报关表。有的乘客把保险带解掉了,问同伴怎么填报表。当时担任卢湾区人防办主任的葛绍志是空军飞行员出身,原先驻守在无锡硕放机场,飞过歼6战斗机,飞行经验丰富。他吃好晚饭,准备填写入境表格,因有几个英文单词不认识,走到前排去问同伴。突然,客机发动机发出雷鸣般的怪响,正在休息的机长刘建平发觉声音不对,警觉起来。葛绍志回来后刚坐下,飞机大幅度急速起伏,机身摇晃。葛绍志以前当飞行员时,曾经遇到过小鸟撞发动机的事故,但他觉得这次严重得多,客机减速,颠簸,窗口遮阳板唰地下来了。飞机机头往下急坠,失速,老葛本能地用手抓住座位把手。机舱内产生强大负气压,一刹那把这个老空军也抛到天花板上。
客舱里一片狼籍。18时18分,飞机发生第一次颠簸,急剧下坠。团长谢敬通赶快抱前面靠背,却抱也抱不住,人被抛起来,再跌下来。谢敬通身负重伤(后来知道6根肋骨骨裂了),鼻子撞伤,浑身都是血,痛得要命。最严重的一个人,从座椅上被抛起来,跃过三排椅子,再摔下来。考察团本想去美国学习抗灾经验,却在没到美国之前先体验了灾难。团员孙国斌坐在经济舱39排打盹,哗一下子飞出去了,人在翻滚,,像宇航员一样失重飘浮,他还觉得在做梦。瞬间,飞机第二次大幅度俯仰起伏,机身倾斜摇晃,激烈震动。乘务员小娜被甩了出去,撞到天花板上,重重地砸在地上。这时,刘建平也没系安全带,赶紧抓住座位缝隙,手划出了一个大口子,鲜血淋淋。
一时间,乘客们伤痕累累。飞机急剧下坠,空姐站立不住,失重上抛。乘务副中队长徐焕菊感觉:“几起几落,基本上是在米落差,人就像树叶一样被抛起,紧接着又被一个重物踩压往下落。”中舱乘务长王亚平在帮旅客填表格,人站着,被抛起的距离比较短。第二次,因为周围没有什么东西好拉,她就自由落体般跌在地上。她担任播音员工作,主任乘务长任豫苏对她说,你快点广播。可是,飞机失重了,广播线在她的手边,但是拿不到。乘务员小谢手指上的金戒指也飞掉了。她好生奇怪,金戒指紧紧箍在手指里,平时要取下来很不容易,怎么人一飞出去,手指也会缩小,金戒指飞得无影无踪。慌乱之后,客机稍微平稳,乘务员肖扣群到头等舱巡看。有个乘客对她说:“你头部受伤了,出了很多血。”肖扣群一摸脸,满手殷红,“不是血,是番茄汁”。北纬39度的空中生死考验飞机在东经度、北纬39度的太平洋上空,遇到巨大危险。18时30分,飞机从巨大颠簸中平稳下来。机上设备损坏严重,当班驾驶的机长并不清楚后面客舱情况,他让机械师刘连兴到后舱查看。刘连兴发现客舱问题严重,许多旅客受伤。空姐和部分乘客已经开始了救护,重伤的平躺在地上,摔倒的被扶起来,抬到座椅上。空姐呼唤:“谁是医生,这里有重伤的人。”医院女医生焦雪悠挺身而出,对重伤员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她和乘务员对一些伤员进行包扎。急救药箱的夹板用完了,就用飞机撞下来的装饰板,拆下来当骨折夹板垫。孙国斌头上撞出了三个肿块,摔昏过去。等他醒过来的时候,整个机舱一片狼藉,飞机天花板露出了空调管和电线,就像爆炸过一样,氧气罩也掉落下来。邻座的虹口房屋办王主任牙齿掉了,满口是血。孙国斌拿了一条毛巾,把王主任的嘴巴塞住。
一些乘客已有生命危险。老空军葛绍志负责保管全团的经费3万美元,这笔钱不能放在离身的箱子里,只好放在贴身的西装袋里。人被抛出去了,西装袋里的钱也甩得天女散花。葛绍志胸骨断了,腿不能动弹。他悄悄对邻座的老陈说了情况。老陈帮忙在地上摸索寻找,地上散落着摄像机、照相机、首饰、眼镜等许多东西,老陈竟然把散失的3万美元全找回来了。18时45分,飞机在太平洋上空艰难飞行。机舱里,空姐要求乘客忍耐安静,等待紧急救援。有些受伤的乘客感觉非常口渴,还有一些人撞肿了肢体,需要镇痛。空姐为旅客提供饮料水,拿来冰块用毛巾包好,为他们止痛。飞机发出紧急呼救,寻找紧急迫降点。可是,偏西北的堪察加半岛是禁区,不敢进入,南边的夏威夷群岛又很远,折回西边的日本和中国也很难。何去何从,一片茫然。国际救援请求发出以后,美国五角大楼指挥系统同意将阿留申群岛军事基地谢米亚岛开放,让遇险客机紧急迫降。领航员在航图上看到,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有一状若上弦月的群岛。天无绝人之路,这就是被称为“阿拉斯加踏脚石”的阿留申群岛。
谢米亚岛鸟瞰。20时15分,飞机飞临太平洋阿留申群岛最偏远的谢米亚岛上空。迫降军事基地谢米亚岛神秘的谢米亚岛,长4.39公里,宽6.95公里。岛上有美国空军预警雷达站、气象站和飞机加油站,驻扎大约名军人,是远离大陆的军事基地。机场两头都在海上,跑道比较短,没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大型民航飞机从未降落过。那天风雪交加,气候恶劣,能见度很低,客机能否安全降落仍是未知数。年4月6日20时28分,飞机像受伤的大鹏抖动翅膀,实施紧急迫降。起落架放下,减速,轮胎着地,震动非常厉害。刹那间,机舱内不由自主地响起了一片掌声。“啊,生命回来了!”胆大的乘客从窗口往外看,跑道两边的导航灯,竟然是由岛上两排美军大兵打着强光手电筒组成,令人感动。飞机停稳之后,先上来几个穿铝箔防火衣的救援人员,跟乘务长短暂接触交流。接着,戴红十字袖标的军医上飞机进行伤情勘察,给不同程度的伤员分别挂上红、绿、黄三种等级抢救牌,分批组织抢救。受伤的乘务员张宇红记得她手上写了一个数字6,第六个被担架抬了下去。按照救助程序,重伤员先抬下去,轻伤的能走的自己走,秩序井然。
穿铝箔防火衣的救援人员。
谢米亚岛气温寒冷,零下30摄氏度。不少乘客从上海出发时只穿衬衣加外套,就把机上毛毯裹在身上下飞机。肖扣群发现,头等舱乘客全部光着脚,鞋子都飞掉了。肖扣群捡了一大堆鞋子,放在机舱口,让大家下飞机随便穿,谁穿得上谁就走,黑暗中没法对号了。
美军上机勘察伤情。飞机迫降后,机组清点人数,发现老是少一个人。结果发现备用机组的一个飞行员穿便衣在后舱休息,受了伤,被当作普通乘客,放在担架上等待转运。部分伤员转移到军事基地库房,有个伤员一拐一拐走过去,美军女医生放了凳子叫他坐下,自己却单腿跪下,把这个人受伤的腿慢慢地抬起来,放在自己肩膀上摸,发现腿骨折了,需要进行临时固定,便用剪刀剪开裤子,用块板包扎。
精干专业的女军医。乘务员王来花说:“我第一个跑到美军基地办公室,第一个电话就打到了上海,报告险情。美军又提供五部电话给乘客使用,每人可打三分钟免费电话给国内亲人。”安克雷奇的温暖救援上海民防抗灾考察团本来是去考察抗灾工作,没想到在路上就经历了突发事故。谢敬通说:“美军担架员把我们一个一个抬下飞机,马上分类,问你哪里伤,哪里不舒服。轻伤的就集中到一架大飞机上,直接送到洛杉矶。重伤的就让小飞机送到阿拉斯加首医院。”从谢米亚岛坐上了美军运输机,飞越多公里,部分伤员被转运到阿拉斯加州首府安科雷奇进行治疗。当时有轻微脑震荡的考察团员孙国斌回忆说:“在C运输机里面,我正好跟一个美国大兵坐在一起。他在学汉语,看英汉对照字典,我就跟他聊聊。正好阿拉斯加国家电视台记者看我脑子蛮清楚,就采访了我,翻译就是那个学汉语的大兵。记者问,发生这样的事故,你怕不怕?我说,我不怕。因为平安落地了。我们感谢你们能够及时采取救援措施。”
在飞往安科雷奇的军用运输机上。这时,阿拉斯加首府安科雷奇电台播送消息,一架飞机出事了,乘客大部分都是华人,不懂英语。当地政府广播号召所有懂中国话的人都集中到机场去救援,到医院去当翻译。阿拉斯加本来人烟稀少,可是机场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志愿者,当地的华人几乎都出动了。每一副担架由两个空军士兵抬,配一个华人当翻译。医院,第一件事就是把伤员的鞋子、皮带用剪刀剪掉,衣服都脱掉。送到X光室,检查肝、肾、脾有没有受伤。然后就送到病房去。病房里有一个护士长是华人,挂预备役军衔,会讲中国话。安科雷奇的华侨不仅当翻译,还承担照顾伤员的任务,让伤员乘客深为感动。有的医院里吃不习惯,回家烧稀饭带来,还拿萝卜干给他们吃。此时,上海民防抗灾考察团9个重伤员在安科雷奇,20个轻伤和没有受伤的先到了洛杉矶。团长谢敬通因肋骨骨裂在安科雷奇治疗,但他心挂两头:“20个人已经到洛杉矶去了,钱怎么办?护照怎么办?我只住院一天就跟医生要求出院,到洛杉矶去。医生不让我走。我一定要走,不同意也得走。医生说,既然你这么坚决要走,就派医生把你送到飞机场,送你上飞机,通知洛杉矶来接。”谢敬通就这样忍着伤痛飞到洛杉矶,和那里的团员相聚了。葛绍志也被军用运医院治疗。葛绍志受伤后,在飞机上就把活动经费3万美元交给了大众交通的老李保管。这笔钱可是全团的救命钱。几天后,葛绍志也转到洛杉矶,与保管钱的老李相会。老李在洛杉矶已经生活了好几天,这3万美元竟然一分钱也没有动用,完璧归赵。谢敬通跟团员们商量怎么完成考察任务。大家都说:“哎哟,假如就这样回去的话,太窝囊了。回去也不好交代。”第一批在洛杉矶的团员先期进行了民防抗灾考察活动。第二批重伤员转移到洛杉矶后,又进行了第二轮参观。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空中劫难,客机的空乘人员和去美国学习抗灾经验的考察团员,分批从美国返回上海,回到亲人的怀抱。4月6日是共同的生日每年4月6日,原上海民防抗灾考察团成员和东方航空公司航班的乘务员,按惯例都要到上海的一家酒店相聚,纪念那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是他们共同的“生日”。老团长谢敬通说:“我们这批人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患难见真情。大家相互之间都挺关心,而且我们每年都会聚一聚。”
年4月6日,当年这些生死之交的合影。空姐王亚平说:“我们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我们这些人表过决心,不管谁有困难,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全心全意去帮助他。”团员孙国斌说:“我们不是活过一天,而是又赚了一天。所以大家希望年年都如此,见面了又赚了一年。”
明信片上的难忘留言。如今,考察团29个成员全部健在,有的已是八旬老人了。二十多年来,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在一张得自谢米亚岛的明信片上写下的诺言:命大福大难兄难弟同生死共患难难忘的飞行难忘的小岛谢米亚珍贵的卡片我们永远保存
《完》
本号编辑短评:这是一次真实的事件,当时的新闻仅寥寥数语,不知其详;本文的后部分内容应是亲历者的描述,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航空及地理知识,使得我们的阅读好似身临其境,不同爱好的读者都各自能从中领略不同的感受,爱好航空知识的可以发现已退出航班舞台的老麦道飞机的特点和太平洋航线的一些小秘密;爱好惊险故事的读者能看到航空史也算最刺激之一的空中历险记;批评公费那啥的可以看看以前出国考察学习都可以用的名义;说到这点,小编也有所感叹,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防灾抗灾咱们本身就积累了很多经验,是否有必要万里迢迢飞越太平洋去学人家的值得商讨,我的意思并非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而是觉得向外面的世界学习应该有所选择,而且不一定要飞到人家家中身临其境,比如说,人家两个世纪以前的《独立宣言》,咱们坐在家里都能学到,如真能把它学到家,再大的灾难也不用害怕!朋友,您说对吗?哈哈哈,扯远啦!再多说就“违规”啦。。。。。。
---------------------------------------------
---------------------------------------------
编辑备注:除本号编辑短评外,余图文均摘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使用授权,请联系小编()//////您可以长按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