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的人都被张艺兴戏里的情绪感染了,场面静了一下后,全场开始鼓掌。
作者周雨禾编辑
孤鸽
从书生到战士
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地区战况焦灼。战火波及象牙塔,8月,南京国民政府紧急下令,让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南迁。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受梅贻琦校长委托,滞留天津数月,代理南迁校务。他在学生兼助手熊大缜的帮助下完成任务,随后准备赶赴昆明,参与西南联大的建设和教学。
与此同时,司令员吕正操领导的冀中军区,被驻守在三条重要铁路线的日军严密包围,生活物资、武器炸药、医疗器械和技术人才极其匮乏。这里地形平坦,没有山脉、湖泊,开展游击战艰难,抗日军民不得不想出地雷战的法子,但发明的土炸药要么威力不够、点不燃,要么容易炸到自己人,可谓是困难繁杂、危机险重。
为改变局势,吕正操委托二分区参谋长张珍紧急寻觅军工人才,首先要专业对口,最好是学化学、物理,还必须有爱国心。在高校师生多已南迁的情况下,这类人非常难找,张珍先是联系到了自己在辅仁大学时的室友孙鲁,孙鲁在天津巧遇了曾在清华同住一栋宿舍楼的熊大缜,深知其为人——在国难关头,如有必要,他定会为了祖国向危险当中去。
意料之中的,年春节后的一天,熊大缜找到了恩师叶企孙,表明自己不去昆明了,他郑重地表示,已决定要到冀中去帮助那里的人民武装抗日,因为那里需要科技人员。
熊大缜,籍贯江西,生于上海,学于北平,他相貌英俊,多才多艺,学生时代是校话剧团的重要角色,也是田径运动员。学业上更是佼佼者,实践能力超强,在写毕业论文时,他选了当时在国际上属于保密军事技术的“红外”摄影研究方向,在国内没有任何资料且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用现有条件在香山峰顶上拍出了整个清华园的俯视全景图和北平城全景图,这也是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因品学兼优,留校工作。
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放弃了校园生活,毅然选择投身战场。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烈性》就是以熊大缜为原型人物,讲述其推迟结婚,放弃赴德留学,毅然投笔从戎,克服困难,研制烈性炸药的故事。导演曲江涛从资料中就惊讶于这位人物的“完美”,“长得特别帅,是个偶像级的人物,又那么地聪明,那么博学,运动能力又特别强,家境又很富裕,是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
这么一位“百里挑一”的高材生,为什么可以放下一切,“逆行”到那么艰苦危险的地方去抵抗日寇,哪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处境是九死一生?
《烈性》主创团队试图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熊大缜做出抉择的那个瞬间,编剧的剧本中设定了熊大缜见到与自己接头的地下交通员因装备的土炸药技术落后,没有爆炸而被日军杀害的情节,这是促使他改变的重要动机。饰演熊大缜的演员张艺兴也认为人物身上最大的冲突点就是选择,“出于一种理想和信仰……熊大缜先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初进部队时,熊大缜肤色白净、还未褪尽学生气,接应他的张珍见他西装革履,不禁问他能吃苦吗,熊大缜把西装领带脱下一甩,“你能吃苦我也能,你吃小米饭我也行!”
他开始努力工作,先是在军区修械所当技术员,后被调任印刷所所长、供给部部长。年5月,冀中军区二分区在饶阳、安平一带发现了三大船“宝贝”——几百个箱子装着足有几十吨的氯酸钾,除此之外,战士们还在船上发现了红磷、钢材等各种原料、工具。
熊大缜设立了技术研究社,带领青年知识分子,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等的研制生产工作。当时设施简陋,试管、蒸馏瓶等基本的化学实验设备都没有,他们只能就地取材,摆一些大水缸来制造硫酸,用铁砧、铁锤类的器具作为工具,研制出了氯酸钾炸药。
但问题是无法控制爆炸,氯酸钾化学性质活泼,与特定物质混合,稍有不慎就会自爆,甚至出现了实验伤亡事故。没系统学过军工技术的熊大缜不得不写信请教恩师叶企孙,叶企孙帮忙找到了清华化学系毕业生汪德熙。后者来到根据地,探索在氯酸钾中掺入油类,反复实验,调适比例,最终和熊大缜一起研制出需要雷管引爆的炸药,加强了火器的稳定性。
年9月,冀中根据地技术研究社自制炸药第一次投入实战。八路军爆破组埋伏在保定平汉铁路线两侧,等待当天的日军军列驶过……随着巨响,列车被爆破成功,宣告了氯酸钾混合炸药的胜利。之后,这项技术被用于地雷、手榴弹等火器制造,广泛应用于“地雷战”“伏击战”之中,熊大缜极具威力的烈性炸药成为抗战时期的“超级武器”。
在熊大缜的领导下,技术研究社逐渐发展为大型兵工厂,拥有多工人,每天能生产TNT烈性炸药公斤以上,能制造大批量的手榴弹、地雷和迫击炮炮弹,是当时八路军规模最大的军工制造厂。
“在决心奔赴冀中根据地时,面对老师的种种疑问,他都给予非常肯定、正面的答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都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倔强、坚持又积极投身抗战事业。”拍摄《烈性》时,主演张艺兴特别佩服熊先生身上倔强和坚持的特质。
这种骨子里怀有的对祖国的热爱是熊大缜的“烈性”。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不顾个人前程,毅然奔赴战场,面对再恶劣的环境,他也坚持凭借所学在“不可能”里找到“可能”。
戏中,参加革命后,熊大缜有一次回天津与恩师见面,叶企孙说,“中国可能会少了一个一流的物理学家,但是多了一个为国奋斗的战士,现在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
这无疑是对熊大缜最好的认可。
对话张艺兴:韧性入骨
制造惊喜
年3月,《烈性》剧组在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开机,拍摄时间仅有8天,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
当听说主演张艺兴腰伤复发,导演曲江涛的压力更重了,有些担忧原型人物“熊大缜”的形象立不起来。但结束完第一天的拍摄,他发现张艺兴很入戏,心里有底了。
在他看来,张艺兴是一名会给人惊喜的演员。
这份惊喜建立在张艺兴敢做敢拼的性格基础上。年,他在电影《建军大业》中饰演“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并凭这一角色提名第9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导演刘伟强回忆起拍摄经历时,就曾表示张艺兴非常拼命。
为了演出英雄人物卢德铭战斗牺牲时中弹的真实状态,张艺兴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砰”地倒在地上,后脑先撞到了地,刘伟强吓了一跳,生怕他脑震荡。出戏后,张艺兴却立马起身询问导演表演效果如何,需不需要再来一次。最终,这场戏一遍顺利通过。
“血性”是张艺兴读完剧本后,在第一时间选择入组这部作品的原因。在他看来,熊大缜是一位带着书生气的热血战士。出于对人物的钦佩,他总要在称呼时加上“先生”的尊称。
不同年代,烈性青年们心怀的大义是共通的。张艺兴觉得,在抗日救亡的年代,以熊大缜为代表的每一位热血战士,身后都有许多让人动容的英雄事迹,熊大缜先生让他看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最阳光、积极、热烈的态度。他也希望自己是一个积极热血的人,可以永远求知,永远学有所用,能够为国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拍摄中,曲江涛发现了更多细节,张艺兴对军人非常尊敬,喜欢军人、军服,很想演军人角色。这种情怀很早之前就萌芽了,在《建军大业》首映礼上,他曾表示能饰演军人算是间接圆了自己从小的军人梦,“希望以后能够多拿枪,出演一些保家卫国这样的军人角色。”
在《烈性》片场,张艺兴大部分时间都穿着军装。在战场上,军人们轻伤不下火线,而作为文艺工作者,不因病痛影响工作,在张艺兴的身上,有着像剧中人物一样的“烈性”。
博客天下:面对《理想照耀中国》之《烈性》的邀请,您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张艺兴:在看完剧本的第一时间我就决定出演《烈性》这部作品了。这一集的原型人物是熊大缜先生,他身上有太多让我觉得非常热血也非常敬佩的精神和经历,我特别荣幸能够得到这个机会。
博客天下:拍摄前,您为角色做了什么准备?
张艺兴:我查阅了许多关于熊大缜先生的资料,也尽我所能地去多多了解有关熊先生的成长经历、学术态度和历史评价。
博客天下:熊大缜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的形象与气质是怎样的?
张艺兴:我个人的理解上,熊大缜先生应该是一位带着书卷气的热血战士。在看资料了解熊先生的过程中,我知道他很会打网球,也是拍出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的人,这些信息都给了我阳光、积极、向上、热血的第一感受。
读剧本时,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烈性”不止指炸药,指的也是他和以他为代表的有烈性的中国青年。
博客天下:您觉得自己和熊大缜身上相似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张艺兴:熊大缜先生生活在抗日救亡的年代,以他为代表的每一位热血战士,其身后都有许多让人动容的英雄事迹,我对他们充满敬意。如果要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应该就是我们都是中国青年,骨子里有着相似的热血和对这个国家的自豪和爱,都希望能够为国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沉浸角色
张艺兴和熊大缜的外形有点像,都是二十多岁、阳光英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是他出演熊大缜的先天优势。同时,张艺兴在镜头下非常自如,很有表演经验,赋予了人物层次感。
剧中有一场感情激烈的戏,熊大缜在火车站提着一箱子资料想要送给自己认识的地下交通员,但交通员出站的时候被特务盯上了。为掩护熊大缜,交通员近乎自杀式地开枪和特务混战,最后被日本军官打死。看着熟悉的战友牺牲,饰演熊大缜的张艺兴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片场的人都被张艺兴在戏里的情绪感染了,场面静了一下后,全场开始鼓掌。这一幕超出了曲江涛的预期,他本来设想的是演员“虎目含泪”的情景,但张艺兴“演的非常、非常出色”,跪在地上、痛心疾首,表情悲伤到几乎狰狞,比自己原本构想的要更加震撼。
到了后期,曲江涛发现张艺兴超常发挥的时刻还有很多,越来越沉浸于角色,经常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设计,有时让摄影师有些跟不上,“设计好的,突然间跑哪儿去了?人呢,那边没光。”
这和张艺兴出演电影《一出好戏》时的状态相似。为了沉浸角色,张艺兴在电影开机前读了几十遍剧本,扎在拍摄地荒岛四个多月。片中有一个脸上有鞋印的画面,是导演直接上手用鞋底上的妆,灰头土脸到连张艺兴自己都认不出来,但他始终毫无怨言。导演黄渤对他的评价是,“很踏实”、“非常聪明、非常努力”。
作为偶像,敢于在形象上追求突破,是他能成功塑造角色的首要原因。高晓松之前就认识张艺兴,但看《一出好戏》时硬是没有发现他,当看到片尾演员表的名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在节目《晓说》和张艺谋聊到年轻演员的演技时,他也拿《一出好戏》里的张艺兴举例。最后,张艺兴凭借《一出好戏》获第25届华鼎奖中国电影最佳男配角奖。
曲江涛也偏爱这类沉浸角色里且能自我发挥的演员,他认为经验丰富的演员会让整个身体活起来,帮助剧组完成一部完整的戏,不经意间就能创造惊喜。拍摄时,张艺兴会很认真地和他聊剧情的前因后果与角色的收放,弄懂了故事情感与逻辑后,才能准确地表演。
剧中,有一场熊大缜和未婚妻分别的戏,设定是他只离开两个月,但未婚妻要哭得很厉害,张艺兴由此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冀中根据地当时遭侵华日军包围,很多军工厂已经被整个围歼了,熊大缜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前线的,那个地方的生活与科研条件都非常艰苦,未婚妻怕他有去无还,所以才会痛哭。
针对具体情节,理清背后逻辑,张艺兴会不断反思自己所表现的情绪张力,再进行细微调整,做到收放自如。这种善于学习的品质正是演员需要保留的。
博客天下:《烈性》故事中,熊大缜放弃赴德留学与结婚,毅然投身为国研究烈性炸药的事迹。在您看来,他为什么会放弃原本稳定的生活,坚定地选择革命事业?
张艺兴:出于一种理想和信仰。因为国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所以熊大缜先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博客天下:这一集里,您认为人物故事的主要冲突点在哪里?
张艺兴:我个人觉得可能是“选择”。熊大缜先生的选择,还有他的老师叶企孙先生的选择,等等。
博客天下:在30分钟时间里塑造一个人物并不容易,您认为这集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一场戏是什么?
张艺兴:是我们拍摄的第一场戏。熊大缜先生知道冀中情况(比较紧急)时,他找到自己的老师叶企孙先生,郑重地提出要去根据地参加抗日的想法,但老师认为培养出他这样一个人才很不容易,为他争取到出国的名额也十分艰难,劝他不要放弃。尽管老师百般劝说,熊大缜仍然觉得在国家危难生死存亡之际,制造出不炸伤自己人的、有威力的炸药是现在抗战最需要的,这是他的责任,他必须要去。
博客天下:在您的理解中,熊大缜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张艺兴:熊先生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他的倔强和坚持。在决心奔赴冀中根据地时,面对老师的种种疑问,他都给予非常肯定、正面的答案,以及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都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倔强、坚持又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十分令人钦佩。
博客天下:本集剧名为《烈性》,一语双关。您个人是如何理解熊大缜身上的“烈性”的?
张艺兴:骨子里怀有的梦想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个人前程和爱情都不是能阻拦他奔赴战场的因素;再恶劣的环境,他也能坚持凭借所学在“不可能”里找到“可能”。
突破自我
接触下来,曲江涛觉得张艺兴的性格中也有熊大缜那种特别倔犟、坚持的一面,而且非常刻苦。张艺兴凌晨一点多入组,又有腰伤,但全程非常集中于拍摄,经常与他讨论剧情和人物感情的收放度。
这种努力、追求极致的作风贯穿于张艺兴的生活中,而对他来说,工作就是生活。职业自觉与自律,让他的状态始终紧绷着。在机场候机时,他会打开电脑做歌;去美国时一人行,在6天假期里做了多首歌;录制《这!就是街舞3》的同时在拍摄《落花时节》,白天拍戏,收工后去练舞,“一天当作三天来用”,几乎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他总是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总想突破一下自己,老跟自己较劲”。
《极限挑战》“男人帮”会善意地劝他休息,“艺兴,别弄了,你这么弄,丧失的东西太多了。”张艺兴曾分享自己最与众不同的一瞬间时说道,有一次坐飞机,看着下面的海,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梦想和金钱,如果要做一个选择,会选什么?“零点一秒都没犹豫,就选择了梦想。”
理想对于他就像人生道路的灯塔,代表着一个人最崇高的目标和方向。为了追逐真正的梦想,他不停追赶时间。22岁上节目时,他说希望能开自己的练习生公司;24岁生日前,他出了本成长记录书《24而立》;27岁时担任了《偶像练习生》的全民制作人代表……
一切辛苦遇上梦想都能温和地自洽,29岁生日这天,张艺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染色体娱乐集团”,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欺瞒和隐藏规则的“偶像成长生态”,口号是“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他想用自己的经验为未来的偶像行业做点什么。
喜欢他的粉丝都亲切地称他为“最清白的野心家”,踏踏实实、用努力创造奇迹。他在自传中也说,是坚持和努力留在身体里的感觉、力量塑造了自己。正因如此,张艺兴在演绎熊大缜的时候,对主人公克服困难的部分感触特别深,即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实现目标。
“努力努力再努力”,年出道后,张艺兴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微博昵称,也是他面对外界的人生态度。出道九年来,张艺兴的名字前多了一些耀眼的头衔,亚洲偶像、原创音乐人、街舞队长、影视演员、经纪公司老板……但微博名一直没有变,他还在努力,还在坚持。
能够确认的是,张艺兴认为自己正处在的“今天”就是革命先辈们当初的理想,而把这个国家、社会,还有自己的生活建设得更好,则是我们今天的理想,“未来希望自己更有韧性,更坚持,更不轻言放弃,永远从骨子里深怀热血和理想,坚守这颗对祖国满怀赤诚的心。”
博客天下:参加《理想照耀中国》的拍摄,您对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
张艺兴:真的是“理想照耀中国”。参与拍摄熊先生相关的这段革命历史后,我才真正懂了这个项目真正的意思:无数革命先辈们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仰,照亮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博客天下:塑造这个人物,对您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启示吗?
张艺兴:即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实现目标——艰苦奋斗,学以致用。
博客天下:您认为新一代的青年可以从熊大缜身上学到什么品质?
张艺兴:熊大缜先生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最阳光、积极、热烈的状态和态度,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积极热血的人,可以永远求知,永远学有所用。
博客天下:作为文艺工作者,您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如何传承这种“理想”精神?
张艺兴:个人觉得,理想在任何时代都代表着一个人最崇高的目标和方向,就像人生道路的灯塔。也许我们正处在的“今天”就是革命先辈们当初的理想,而把这个国家、社会,还有自己的生活建设得更好,则是我们今天的理想。
从我个人讲,未来我希望自己更有韧性,更坚持,更不轻言放弃,永远从骨子里深怀热血和理想,坚守这颗对祖国满怀赤诚的心。
对话曲江涛:
还原历史场景,理清人物逻辑
《烈性》只有8天的拍摄周期,节奏非常紧,曲江涛把剪辑师带到现场剪辑,特效公司也跟在现场随时待命,整个剧组像在打一场硬仗。
拍摄遇到的困难,早在研读剧本时就已经显现。作为核心情节,需要还原炸药的制作过程,而这块的资料特别少,剧本的初稿也没有描述得特别具象。曲江涛通过找寻新闻报道和史料,力图将炸药知识了解到自己能布置拍摄现场的标准。
最终,总制片人王柯找到了国防大学的一位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戏中最核心的一环,即还原烈性炸药的研制场景,让观众能够看到真正的历史。
曲江涛更在乎剧情的逻辑性,不断思考主人公之所以做出人生抉择的心理动机,并通过特定的场景设计,让人物真正受到触动,也让观众能理解。尊重历史,也尊重现实,他说:“《理想照耀中国》剧集是一个大范围、高影响力的传播,我希望尽可能去还原它。”
博客天下:主演是如何定下来的?您觉得张艺兴适合这个角色的原因是什么?
曲江涛:首先他和原型人物熊大缜的外形很像,年龄也差不多。拍摄接触到张艺兴本人的时候发现,其实他也有熊大缜那种特别倔犟、坚持的那一面,而且非常刻苦。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终是如何克服的?
曲江涛:《烈性》属于比较早一批通过的剧本,拿到之后不细看的时候觉得没有问题,但是详细研读后发现其实拍摄的难度很大。这一集要讲述熊大缜是怎么研制烈性炸药的,主创团队得还原炸药的制作过程,而这块的资料其实特别少,编剧的初稿也没有描述得特别具象,因此拍摄期间,我和编剧会经常沟通,会问他炸药的研制方法是什么,剧本上的文字如何成为影像呈现出来,这块其实是这一集最大的难度。
博客天下:在更真实地还原人物和历史方面,剧组都做了哪些工作?
曲江涛:炸药研制的呈现涉及到了非常专业的知识,剧组要复制它的塔式法,用硫酸、肥田粉炒制炸药,现在关于这块的资料基本上都没有了,因为对现在来说,这是比较原始的方法。硫酸是炸药制造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分,在搜集海量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模糊的老图片,但是根本不知道这些信息是怎么衔接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后来发现一名任职于国防大学的老师写了一篇论文,但是没办法打开看,总制片人就又设法帮我找到这位论文作者,老师告诉我们具体是怎么回事,然后我们再和美术沟通怎么组装。当然,用我们的方式是造不出炸药的,但至少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还原,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因为《理想照耀中国》剧集是一个大范围、高影响力的传播,我希望尽可能去还原它。
博客天下:在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会一起调整剧本吗?
曲江涛:我们会多次地探讨。其实剧情大概是“做出抉择”和“怎么研制炸药”两块内容。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去注意,史料上基本查不到熊大缜突然决定要去根据地的原因,究竟什么样的契机会促使他和未婚妻推迟婚期、放弃去德国留学的机会,要去干这样一个事情,我们就得重新设计这个合理性,要把逻辑理顺。
在拍摄过程中还在改。比方说有些台词的设计,我们会追究他为什么这样说话,还有一些现场制造炸药的流程,怎么样才更合理,会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前,我一开始就写大量的肥田粉被收回来堆满了院落,然后炒制成功了,大家欢呼,后来得到消息说日本人要回收肥田粉了。看着好像没有问题,但实际拍摄的时候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你拿一点肥田粉过来先制造一个炸药试试看,成功了你才会大量去收购,这个可能更合逻辑,那我们就现场去改。
博客天下:这一集,您抓住的人物的主要冲突点是什么?
曲江涛:还是和“选择”有关,我需要戏里的原型人物熊大缜给到一个点,这个点足以让他做出放弃安稳生活、投身战时科研这样一个抉择。
我们设计了一场戏,他在火车站提着一箱子资料和一些材料想要送给自己认识的一位地下交通员,但是这个交通员出站的时候就被特务盯上了。他们其实就是在“守株待兔”,看地下交通员和谁接头。当熊大缜拎着箱子往前走的时候,交通员发现再往下可能两个人会被一起抓走,他就做了自杀式的举动,开枪和特务混战。交通员掏出两颗土质手榴弹进攻敌人时,一颗冒烟扔出来没有炸,另一颗连烟都没有冒,因为当时军工的水平确实比较落后,经常会有研制土炸药的时候炸伤自己人或没有杀伤力的事情发生。当熟悉的交通员被日本军官打死的时候,饰演熊大缜的张艺兴跪倒在地,不住地痛哭、哀泣。
当时那一幕张艺兴演得非常、非常出色,我们都没有想到,突然之间他就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全场都为这场戏鼓掌。张艺兴后来跟我说,那个情境下,他感到很悲愤但是又无能为力,而且陷入对日本军队很深的愤怒中,怒火中烧,一下就进入到熊大缜那个情绪当中了,那场戏他演得非常好。
博客天下:您觉得熊大缜身上的理想体现在哪里?而当下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曲江涛:理想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非常遥不可及的目标,有机会实现的理想可能会更好抓到一些。熊大缜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那时候日寇入侵,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该做同样一件事情,首先要把外来侵略者赶走,成功了之后,下一步理想是建设国家。所以我觉得,我们“理想”的建立,可能大多数情况取决于我们的国家正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也建立在我们的能力究竟能够做到什么样的问题上。
正处于和平年代的现阶段,我们找到一份能创造价值的工作,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好一些,创造财富、国泰民安,其实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推荐阅读
博客天下
马上分享
求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