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远方,透视生活!
修改自:智慧生活平台原题:人类生理上的五大BUG,进化也有打盹的时候
女娲娘娘肯定开小差了...
01
智齿的痛,没长过的人永远不懂!
如一种长久苦痛的折磨
让人难过
智齿的位置很尴尬
想要去给它进行清洁和治疗很不方便
因此在口腔界被戏称其为口腔中的“最强BUG”
被虫蛀过的智齿很难补,若不及时拔除,则可能导致蛀洞越来越深,伤害口腔健康。
挤压邻牙
和相邻的恒牙挤着生长的智齿,易致恒牙不易清洁或出现牙齿部分被吸收的现象,造成患者出现牙痛或其它不适感。
这种情况下的智齿,患者不容易感受到,通过X光照射就能很清晰地看见。
02
太阳穴。
当年穿着白大褂在学校学系统解剖学的时候,我就一脸懵逼。
首先,颅骨是人体最坚硬的骨头,然而太阳穴却是颅骨最薄、骨质最脆的部分。
接着,太阳穴还是颅顶骨、蝶骨、颞骨、额骨的交汇处,被称之为“翼点”,厚达两毫米。
以及,太阳穴下面是丰富的动静脉,包含脑膜中动脉、脑膜中静脉,
此外,丰富的神经,太阳穴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交汇处,
而且,往里走就是大脑颞叶,掌管位听中枢。
Lastbutnotleast,太阳穴下脑膜中动脉紧贴颅骨下行,并在颞骨鳞部内面形成一条股沟,即颞骨动脉沟,属于凹陷的薄弱带,打击太阳穴,容易造成此处骨折,并可轻松获得脑膜中动脉损伤、颅内血肿、脑震荡等成就。
最后,这么明显的弱点,眉毛盖不住,头发遮不住,就差给人圈出来了。
emm….
最最后,愿大家都能保护好自己脑袋上的这个bug……
对不起,是两个…
一边一个…
03
人的肠道4-6米。
储存能力很强,一个长期便秘不治疗的人肠道里是能储存ml以上的便便的(想想有十多斤便便每天随身携带的样子)。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一名胃肠外科医生的殇。
小时候妈妈教导我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只能去掏大粪,于是我努力学习了十几年,终于成为了一名胃肠外科医生,现在隔三差五就要在手术台上掏大粪。
只证明了一个真理:掏大粪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学习与努力与否没有关系。
前方高能,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能会感到不适,下拉需谨慎!
这是我大前天刚掏的便便。
ml,来源是一位便秘患者,粪石性肠梗阻20余天。
各位看官是不是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
04
人脑可以存储10的15次方比特,
全世界的图书都能放进来。
TB级的存储容量,KB级的读写速度。
关键提取机制也很奇葩,叫编译特异性:认场景。家里背好的单词,进考场就忘光了。
05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但真正要命的是肚子疼,
并且疼到不能方物,
说不清哪里疼。
从前许多人因为阑尾炎而丧命,
以至于据说有的国家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完成了阑尾切除手术。
话说,中国人给“阑尾”命名还是很文化的,
“阑”有“残、尽、晚”的意思,比如“夜阑人静”。
明明是残肠,叫作“阑尾”,也是醉了。
阑尾(lánwěi英文名:vermiformappendix)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活动范围位置因人而异,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阑尾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是细长而弯曲的盲管,远端闭锁。阑尾与智齿一样都是人类进化遗留产物,阑尾是人类在原始时期用来消化粗纤维,比如树根之类食物的器官,而智齿是用来咀嚼粗食纤维树根树皮这类食物对人类消化系统提供帮助的牙齿,随着人类的进步,食物越来越精细,人类逐渐退化不需要的东西,下颚体积变小,而在颌骨上几乎没有智齿的生长空间,上颚也没有了对咬牙。阑尾的血运来自阑尾动脉,它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易使阑尾发生坏死。阑尾静脉回流是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因此,当阑尾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细菌栓子可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脓肿。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可达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达高峰,以后渐减少,55岁-65岁渐消失,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因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有第10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围牵涉痛。06
来说说那种被叫做"宝宝"的幼崽
别的哺乳动物幼崽,不说它软萌可爱,声音也是小小的,只能哼唧。你就想吧,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小堆毛茸茸的宝宝挤在一起。
哼哼唧唧地等母亲带食物回来,周围强敌环绕,它们尽量压低声音,才能不被发现。
而到了人类呢?卧尼玛这个号啊,简直哭的撕心裂肺响彻云霄,声音又大,穿透力又强,你关上两层门都听得见,就是在向全世界宣称,妈的这儿有个幼崽,快来吃啊!
所以,人类这种反自然的动物,是怎么延续这么久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