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7.1万儿童死于跌落、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意外死亡占儿童总死亡率的26.1%。其中坠落伤占20-40%,为意外伤害之首。
一、坠落伤好发于那个年龄段?据文献报道坠落伤常见于2-6岁的孩子,其中4-6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意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孩子们天性好动,又没有危险意识
2-3岁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完全没有危险意识。4-6岁的孩子刚好处于学龄前,天性好动,对于危险事物判断不准确。
2、防护措施不到位
家中的屋顶、阳台、飘窗或楼梯缺少保护措施或护栏,儿童跌倒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
3、监护人看管不力,缺乏安全教育
不少意外的发生,都与家长的粗心大意有关。比如:父母都不在家,把孩子独自锁在家中;有些年轻家长对风险评估不够,爱刷手机、打游戏、追剧,任由孩子自己活动。
二、孩子发生坠落伤应该如何处理?1.保持冷静,不要着急扶起来。当孩子发生坠落时,家长应该静观10-20秒,以防在伤势不明的情况下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观察内容:①孩子是否有意识②孩子坠落着地的部位③有无出血④有无四肢活动障碍⑤有无颈部损伤⑥有无血肿
2.出血。根据出血的速度来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严重出血是伤到了动脉;而静脉,毛细血管出血是较为缓慢的出血。
(1)严重出血:止血之前先不要清理伤口或嵌入的异物,防止出血加重。当出血较为严重且不能自行止住时,家长需要用无菌纱布垫或干净的纱布直接紧压在伤口上(或者用一件干净的衣服直接压在出血伤口上止血),打,寻求急救。
(2)鼻出血:如果是面部朝下的着地姿势,有可能引起鼻出血,尽量让孩子轻轻的将头向前倾(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向后仰)。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孩子的鼻翼(鼻子下部分较软的位置),并保持至少10分钟(期间不要松开手)。10分钟后,放开手指,如果出血没有停止,再继续做一次(10分钟)按压动作。如果第二次按压后,仍没有止血,应尽快至急诊科就诊。
(3)轻微红肿、擦伤:如果孩子是面部朝下的着地姿势,没有鼻出血,面部有淤肿、擦伤,一般来说,危险较小。
(4)耳鼻出血(需高度警惕):如果看到从鼻子或耳朵流出黄色液体,或者从耳朵流出血液,要怀疑颅骨骨折可能性,应高度警惕,拨打寻求急救。
3、骨折。如果孩子坠落后,没有出血的情况,可以让孩子活动一下肢体,观察是否有肢体活动障碍。如果孩子清楚的表现出疼痛并不愿意移动某侧肢体,观察发现患肢局部肿胀等情况,都有可能是骨折了。当发生骨折时,家长千万不要尝试将凸出的骨头按回皮肤下面。这时需要紧急就医。注意:如果孩子受伤部位是腿、腰、胸或背等部位时,家长不要擅自移动,需要拨打,等待专业的医护人员处理。
4、受伤部位肿胀。仔细检查身体着地部位,发现有跌落处的淤青或红肿时,可以立即对伤处进行冷敷(可以使用自来水打湿的毛巾放在患处减轻疼痛),减少局部出血肿胀。受伤3天内进行冷敷处理,每次冷敷15分钟左右;3天之后,如果伤处依旧肿,可以进行热敷。
5、脊柱受伤。千万不能抱起、背起孩子就走,这种搬运方法就可能造成高位截瘫。正确的方法是呼叫,等待专业的医护人员处理。
6、持续密切观察(48小时尤其是前24小时内)。如果以上情况都没有出现的话,家长仍需要持续孩子是否嗜睡。如果叫不醒,应立即就医。
(1)头部受伤(看有无意识)如果孩子一直意识清醒,脸色正常,一般就不会有脑震荡的问题。家长需要在24-48小时内仔细观察,留意任何行为变化。如果孩子在24-48小时候后,神志清醒、行为正常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基本可以排除神经系统损伤。
(2)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送往急诊科,必要时应拨打急救电话①在平时一般清醒的时间段,孩子变得格外嗜睡或无精打采。或当孩子在夜间睡着时,你无法把他叫醒(摔倒的当天晚上睡觉时,试着在夜间把孩子叫醒1-2次以检查孩子的情况)。②孩子出现持续的头痛,或持续哭闹不安(难以安抚),或者呕吐超过2次。③孩子的智力、协调能力、感觉或肌力出现明显改变,如出现胳膊和腿无力、行走困难、走路姿态比原来笨拙、口齿变得不清、斜视或看不清东西。④在清醒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或呼吸节律紊乱(呼吸不稳定)。⑤面色发白发青、手脚发冷。
如果孩子有任何您认为异常的情况,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三、如何有效预防跌落伤?1、看护人要端正思想,多留心,多警惕,别存侥幸心理。不要让孩子攀爬凳子、桌子、床等,当孩子在玩耍时,要时刻在旁边看护,不要刷手机、打游戏。
2、阳台和窗台附近不要放置矮柜、凳子等可供攀爬的家具;保持过道上没有杂物;及时擦干地面的水;教孩子在玩好玩具后,及时整理收纳。
3、窗口、走道均应有防止跌落的设施。如果家中有楼梯,楼梯口应设有栅栏门。
4、在户外娱乐场所,要给孩子穿戴没有任何挂件的服装;要检查场地和器材,认真看护,并且知道一旦发生事故,怎样可以得到最快的帮助和救助。
5、爬树、攀高是危险行为,3岁前的宝宝应尽量让他少尝试。
如果家长放松对孩子们的看管,意外可能就会发生生命只有一次,最好的挽救就是预防。
来源:医院、妇幼健康处、宣传处
往期精彩回顾
◆
上班啦!办公场所如何做好防控?
◆宅家中!居家如何做好防控?◆
住酒店!宾馆如何做好防控?
◆
购物趴!商场如何做好防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市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