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先进护士曹建根
核心提示:“做有温度的护士,塑温暖护理模式”,这句话说来容易,坚持不懈做到却很难,尤其是在突发情况发生率较高的重症精神科,做到对每一位精神症状发作期的患者无微不至的照料,更是不易。重症精神科的护士普通得让人可以随意忘记,平凡得许多人不曾想起。但,她们是最勇敢的护士,因为她们随时会面对各种突发紧急情况,却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她们是最善于沟通的护士,因为他们是病人心理与灵魂重建的“工程师”;她们是最有温度的护士,因为她们使病人感受到家人般的亲切,温暖着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因疾病而变得自卑、胆怯的心灵,她们受过伤害,受过委屈,但从来没有退却。
(图为曹建根同志正面照)
他,是一名80后,也是一名精神科护士长,一直坚守在重症精神科一线,默默工作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十年光阴,始终怀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努力践行党员的先进性,为那些失去理智和尊严的精神病患者倾注全部的爱心,努力让患者走出生活的阴霾,重拾回归社会生活的信心……他,医院七病区副护士长——曹建根。
“坚定信心就是我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三年大专院校及本科院校(自考)的系统理论学习,使他收获颇丰,期间荣获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最终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年8月,经院校老师介绍到医院(医院的前身)工作。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工作,甚至面对“特殊”的患者,他更多地是迷茫和不知所措。
简陋的病区住着80-90名精神患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针、发药,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下班后窝在宿舍靠看专业书籍打发时间。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事,毫无新意,落差感很大,休息时时常会被突然的惊叫声、哭闹声惊醒,医院工作的想法。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他逐渐理解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与风险性,重新振奋了精神,鼓足干劲面对分配的工作。
精神病患者大多生活习惯差,身上异味大,他认真指导每一位新同事的工作,而且总是视每位病人如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做好每位患者的心理护理。
年5月的一个夜班,他带着一名新入职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一名腹泻患者将大便拉在席子和被套上,他毫无怨言地领着患者去洗澡,更换衣裤,还为患者更换了新的席子和被套,并嘱咐患者有需要时就呼叫他。作为护士长,他经常带领护士们进行护理查房,讨论护理疑难病例,指导她们与患者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告知她们要用一颗同理心去了解患者,经常换位思考,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他经常和同事们组织并指导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读报、看电视,下棋等。在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有误解时,他总能细致耐心地倾听,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话语,热情主动的服务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使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不理解消失在萌芽中,无形中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心里始终装着病人,装着爱
(图为曹建根医院组织的情景护理比武竞赛获得二等奖)
在幻听、妄想的支配下,患者易出现自杀、自伤、冲动、毁物、外逃、攻击、伤害他人等行为。其暴力冲动行为难以防范,护士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意外,乃至危及其他患者和护士的生命安全。
年7月15日,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在家人陪同下步入病区,在接待室例行检查病人随身携带的背包时,病人突然情绪激动,拒绝住院,并死死拽住一名女护士的头发。正在附近书写护理记录的曹建根见状二话不说冲上前制止,不料被患者猝不及防的反手一拳打中脑门,手臂还被抓出道道血痕,直到成功为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后,他才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处理伤情,鉴定为轻微脑震荡。愈后当同事提及此事时,他总是淡淡的回道:“如果我不冲上去,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心安的。”
精神科护士夜班频繁,生活不规律,而夜班又是意外事件发生的高峰期。对于一名精神科护士来说,值夜班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自制力、忍耐力以及稳定的情绪。有一次夜间巡视病房时,曹建根发现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趁着其他病友正在熟睡,悄悄用裤子自缢,他立即按照自缢病人应急处理流程实施抢救,没想到病人突然朝他狠狠地踹了一脚,当时他不顾自己身体的剧痛,在安全员的协助下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必要的身体检查与处理。
重症精神科病房常常会收治一些无姓名、无地址、无家属的“三无”病人。一天夜里,公安部门送来一位蓬头垢面,小便拉在身上,全身散发出刺鼻的味道的“三无”流浪病人,让人难以靠近,且该患者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曹建根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戴上手套,为患者洗澡、修剪指甲、胡须。粪便散发出来的阵阵臭味,就连送来的公安都捂住鼻子躲得远远的。曹建根却一点也不嫌弃,耐心地帮病人全身擦洗,并换上了干净的衣裤。当该患者舒适地躺在整洁的病床上时,感动地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
护理精神病患者,不仅体力上要做出全部的付出,还要时刻承受病人发病时辱骂、攻击的精神压力。一位新入院有严重被害妄想的患者早上不愿进食,他上前耐心劝导,患者突然将碗打翻,并将水泼向他,并咆哮到“你们这群杀人犯,想害我,我呸!”。他没有生气,重新打来饭菜继续劝喂,见患者不依不饶依旧叫骂,他将自己放在办公桌上的牛奶和面包拿给患者,并毫不犹豫地把病人的饭菜塞进嘴里。看着患者卸下防备吃完早餐,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传播精神卫生科普知识,共筑阳光健康心灵
(图为曹建根同志正在帮助病人修剪鼻毛)
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胜任护士这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才能更加符合新时代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新要求,才能逐步溶解医患矛盾的坚冰。年8月,科室的一位家住外地的同事晚上发生手外伤事件,急需手术治疗,曹建根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为其办理相关入院手续,并守在手术室门口直至顺利完成后才放心离开。他每年都为救助住院的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捐赠棉衣棉裤,保证患者顺利过冬。他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带患者到外院做检查,以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医疗一支部的宣传委员,曹建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经常组织支部党员为门诊病人导诊导检,为住院病人提供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周边社区做义诊,提供现场咨询和讲解,还通过测量血压、测血糖以及向社区群众发放疾病预防宣传卡片等方式为其科普精神心理健康知识。他积极呼吁身边亲朋好友正确看待精神疾病,包容、理解、关怀、支持精神疾病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手段,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治疗方式让患者回归健康阳光的生活。
精神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及医院服务的主要群体,曹建根一直致力于将人文关怀、护理指导、健康宣教巧妙地融合,把生僻的、难懂的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词语表述出来,让科普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温暖人心。对处于恢复期已回到家里生活的精神疾病患者,他建议:一是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当的活动可以增加患者身体的灵活性,提高他们的生活独立性,让患者主动做家务,选择安排自己的生活,家人只需给予督促和鼓励,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培养患者的情感交流能力。要适度地给他们一定的宣泄途径,让他们适时表达情感。家人只需耐心倾听,适时给予帮助。三是培养患者的注意力。四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患者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就达到要求了。五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做好以上几点,对于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而言,相当重要。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曹建根同志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不计得失,把病人当亲人一样悉心照顾,用真心抹去病患对疾病的心理恐惧,用爱心唤醒病人重拾美好生活的勇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光的沉淀让这份温暖在每一个病人心里生根、发芽。
(李孟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