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透穴针法

中科爱心救助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5611.html

一、[概说]   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临床医生所喜用。智愈堂张氏祖传膏药元包治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加盟电话——、(   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   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4)、健脾针针法:治癫痫用直径1毫米粗针,其它用毫针由伏兔进针上透髀关。手法:仰卧,直刺伏兔5分深,再上透髀关。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胃痛、脾肿大、肾炎、下肢麻痹。[附]透针法之针具规格。穿梁针:直径2毫米-2.2毫米,长8厘米。穿甲针:直径1毫米,长14厘米用于清明术,偏瘫。向属针:直径1-1.2毫米,长15厘米(可用穿甲针代替)。川阳针:直径1毫米,长24厘米(用于川阳一二三针,追风针)。3、透针常用治疗组穴(1)、胃九灵术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巨阙、中下脘、梁门、强壮、保健(六穴九针)。(2)、胃溃疡十一术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者加天枢)。胃九灵术、肓俞(共七穴十一针)。(3)、云黄十九术治急慢性肝炎所致的黄疸。巨阙、中下脘、梁门、阴郄、商曲、肓俞(肓俞针后拔罐,拔出黄水)。(4)、高血压七灵术治高血压。通天针、神智、三阴交透悬钟、行间透太冲。三、[临床应用]1、常用对症穴位(1)镇痛:A、头痛:通天针、八字针、通天对锋刺、太阳率谷风池对锋刺、前顶百会强间正营十字刺、曲宾透瞳子髎、印堂、太阳、本神、头维、耳环、耳尖、脑清头窍阻、脑空、风府、风池。B、胸痛:祛痰术、乳根、期门、章门、京门、大包、膻中、鸠尾、巨阙、肺门。C、胃痛:穿心针、巨阙、鸠尾、中上脘、足三里、十字刺、强壮、保健、梁门。D、腰痛:穿梁针、人中、大椎、肾俞、肾募。E、牙痛:天容透内颊车、上下关、八字针。(2)解热:通天针、川阳一针、耳尖、耳环、三焦、曲池、大椎、心俞、至阳、委中、涌泉、行间透太冲。(3)角弓反张:通天针、通冲针、二龙针、天突透颊车、人中、哑门、大椎、长强、心俞、耳环、神智、三阳、四春。二、疾病的治疗1、高热:(1)通天针、神智、耳环、三焦。(2)通天针、耳尖、曲池丁字刺、合谷、炉底三针。(3)清脑术2、呕吐:通天针、神智、鸠尾。3、美尼尔氏症:通天针、八字针、内关、公孙透涌泉。4、多梦、梦语(夜游症):通天针、催眠术、脑清。5、前头痛:(1)通天针、天护、中关、足临泣。(2)通天针、临泣透目窗、天灵透山根、八字针。6、癔病性瘫痪:(1)通天针、催眠术、保健、行间透太冲。(2)通天针、神智、强心术、川阳一针。7、腰扭伤:人中、大椎、尺关、桡关。8、牙痛:上牙痛:八字针、耳根、下关、厉兑。下牙痛:下关、聤宫、天容透内颊车、太冲透行间。三、[注意事项]1、初次接受手法,劝其不要惊恐,并不可随便移动体位。2、手法必须注意取穴少,手法轻。3、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多感疼痛,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4、过饥、过饱、酒后及过度疲劳或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不可勉强行针。5、小儿囟门未闭者,本法当禁用之。6、孕妇禁用本法。

痛经的治疗

内收肌是月经痛的关键,月经痛,为什么你有月经痛,但另外一个女同志没有月经痛,同是月经来为什么两个情况?不是这个女同志命该如此一定要月经痛的。它主要的问题呢,是内收肌——在耻骨上面附着处这个部位呢有无菌性炎症病变存在,所以到月经来以前,内分泌紊乱激惹了这一个潜性的压痛点,因此引起痛。当月经一出来以后,她痛慢慢消失了,这是潜在性压痛点。关于月经痛方面,我们现在大言不惭地讲,我们向妇产科医生表态,月经痛是我们软组织外科学范围之内的,至少95%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治疗月经痛,到现在为止,好像没有碰到失败过。你书里面去看,多少月经痛都好了,我们内收肌开刀以后她就好了。

我的治疗如下:具体就痛经的情况,可在背部大椎旁开0.5寸的地方,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洗,即可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这就是它的反应点,也就是可刺点。用二寸半的针略向下刺大椎(要刺到骨膜),另外再往下(按骨节位置)刺二针(也要刺到骨膜),病人一般当即就可不痛了。一般的病只需针一次,久病也就三次就行了。如能再在承浆处行针的话,不仅对痛经有很好的效果,对治不孕症也有奇效。

注:针灸真正的目的不是治病!==针灸治病的最关键所在并不是说用针把人的病给直接治好了,而是说把病人自身的能量给调动起来啦,并让其达到阴阳的平衡。进一步来说,高明的医生还会做到“天人合一”一针治愈肩周炎

肩周炎,又被称作五十肩,因为此病在五十岁左右为高峰期。主要的症状为肩关节疼痛、肌肉无力、活动障碍。疼痛为最明显的症状,疼痛的程度及性质有较大的差异,或为钝痛,或为刀割样,有持久性,夜间疼痛加重,甚至痛醒,影响睡眠。这种疼痛可引起持续性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有的很轻,有的很重。疼痛与肌肉痉挛可局限在肩关节,也可以向上放射至后头部,向下可达腕及手指,也有的向后放射到肩胛骨,向前到胸部;也有的放射到三头肌或者放射到三角肌、二头肌直达前臂的桡侧肩周炎压痛点范围广泛,因病期不同压痛点部位和压痛程度也不一致。

笔者认为,肩周炎属风湿范畴。人至五十前后,正值第二青春期。阴阳失衡是很正常的,也正因此时,营卫失和也属正常,风湿极易扰及身体。多年来一直以内服调和营卫为主的方剂,外用驱风散寒之品,也都奏效。在对多例此病患者的治疗中,针灸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一般三天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七天可以全愈。在九例患者中,只有一例复发。

一月前,我哥患上此病,痛苦至极,针灸有所缓解。便按照经络原理,在上巨虚上一寸处,当针进入1.5寸时,行神针法,奇迹发生了,沉重的手臂和肩轴顿觉轻松,疼痛顿消。

黄天不负苦心人,这话说的一点不假,也许这就是冥冥中佛的指针灸治疗胃肠病的口诀

急性胃酸肠胃炎,梁丘大陵曲泽见;

慢性胃痛找丰隆,恶心呕吐寻内关;

消化不良失营养,地机漏谷公孙强;

胃病不离足三里,腹痛必寻下巨虚;

手三里祛胃寒症,长敲带脉腹不硬;

艾灸神阙与中脘,专治肠胃虚与寒;

巨阙印堂和百会,胃部下垂它治罪;

艾灸气海与天枢,腹泻肠胃寒必出;

饮食胃堵按神门,开胸顺气心经神;

胃俞拔罐切莫忘,早晨姜汤暖胃肠;

足底反射区内应,肠胃之点能祛病。

一、急性胃酸、胃痛:

它是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泛酸、反酸、吐酸之分;胃热者还有烧心的感觉。有的患者朋友去药店买了一堆治疗胃酸的药效果也不见好,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十分苦恼。其实,胃酸不是吃一些“抑酸”药就能抑制住的,它也有很多情绪上的因素,像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情绪低落等都可以引发脾胃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胃酸的过度分泌,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疾患的产生。

出现了急性的胃酸状况可先点按胃经的“梁丘”穴(贴近膝盖骨上边的凹陷处),“梁者,屋之横梁也;丘者,土堆也。”意指本穴的功能是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它是胃经的“郄穴”,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此穴的特征又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就如同胃经的水库一般,点揉此穴有开闸灌溉的作用。

其次,再找到心包经的“大陵”(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的缝隙处)、“曲泽”(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两穴;前面在《五俞穴的介绍》里曾说过,这两个穴位分别是心包经的“俞穴(原穴)”和“合穴”,按摩它们能增加胃部的供血,增强胃动力。最后,再把“足三里”(膝眼下四横指,离胫骨一竖指的地方)按按以补胃气就好了。

胃酸过多与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吸烟、喝酒也是引发胃酸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此类病的患者,在戒烟忌酒的同时,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及辣椒、生蒜等刺激性的食物。有的人在冬末春初之时,如遇阴冷天气或饮食不当,会常泛胃酸,很难受,这时可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就能舒服一些了。胃的脾性是喜燥恶寒,选择食物以热为好,不要贪图一时清凉的快感。

二、胃寒、胃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胃寒主要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好(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食物)及外寒侵入胃部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遇到经常性的胃痛发作(慢性病)可先点揉胃经的“丰隆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骨尖,将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大约是两竖指的宽度,再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它是胃经的“络穴”,中医上说“久病入络,郄治急,络治慢”便是此意。此穴还是化痰止咳的大穴之一,这个在以后的“哮喘治疗口诀”中再仔细介绍给大家。另外“丰隆”穴还是减肥的穴位,经常有想减肥的朋友抱怨说“总减肥也不见效果”刺激这里就以起到节食减肥的效果,今后也会陆续介绍给朋友们。

在点按完“丰隆穴”后再寻找脾经的“地机”穴(“阴陵泉”下四横指处:在腿肚子上的最高点贴着胫骨的地方),“地者,土也;机者,生机也。”意思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之地。脾属土,是人体后天运化之本,这个在前面《卫气与营气》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点揉此穴能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如果配合“三阴交”穴还能治疗痛经;配合“隐白穴”能治疗崩漏等妇科疾病。

接下来可揉按“漏谷”穴(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了,“漏者,漏落也;谷者,五谷也。”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之意。也就是说吃下的东西没有得到及时的消化,营养没有得到吸收就漏掉了,点按此穴就能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

再说说“公孙”穴(在脚内侧,也就是大脚趾关节后边有一个突出的骨头,就在这个骨头后的凹陷处),它是人体的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冲脉之会”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同时也是脾经的“络穴”,是十分重要的穴位。“公孙者,辈分也。”脾经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意思是指本穴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水湿风气,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此穴能调动脾经的运化能力,不仅能抑制胃酸和促进小肠蠕动,还能治疗妇科病,有通气和活血化瘀之效。

如果遇到想吃饭可吃一点东西就停在胃部,堵住了,这也是胃部缺血的迹象,胃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胃动力就会减弱从而造成停食胃堵的现象。这时可按按心经的“神门”穴(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在《五俞穴的介绍》中也说过,“神门穴”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医书有“治脏者治其俞”和“五脏有疾取其原”之说,因此,按摩此穴能增加心脏对脾胃的血液供应从而帮助消化。

“内关”穴(掌心向上,腕横纹上2寸:两个半横指处)属于心包经,是治疗心胸胃疼痛的重要穴位。“内者,内部也;。关者,关卡也。”顾名思义就是此穴就像一道血液的闸门有疏导水湿的作用。像打嗝、胃痛、偏头疼、恶心、呕吐、血压高低的调节都是它的拿手好戏,但是体虚之人揉内关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内关穴”只有在气血旺而遭到阻塞时才能发挥作用(开闸放水),它是冲锋的穴位,不是个补穴。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胃病“足三里”都是必点之穴,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个穴位,那就是大肠经的“手三里”穴(在肘部“曲池穴”下边两寸:两个半横指处)。大肠经是需要气血很充足的经络,肠胃的气血充足了消化吸收就会得到保证,胃寒就是血液“因寒而滞”使胃部供血不足造成的病症,而“手三里”穴在治疗胃寒上甚至比“足三里”穴的效果还要好,不信你可以试试哦!

以上几个穴位点按下来对于一般性胃病患者均可见效了,如果胃病较重的患者感觉还是不舒服,可在任脉上的“中脘”穴(肚脐上四寸:四个半横指处)和“神阙”穴(肚脐眼)进行艾灸,治疗胃寒、胃酸、胃胀就会有效果了。

“中脘穴”也是胃经的“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这个在前面《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的文章中也说过了,此穴是胃部气血聚集之所,最善于调理肠胃。艾灸“神阙穴”对于体内虚寒及肠胃功能较弱的患者效果不错。

胃寒病人可多喝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像猕猴桃、甘蔗、西瓜、蚌肉、蟹肉、柿子、香蕉、梨、苦瓜、香瓜等均属于寒性或大凉的食品,还有一些生的蔬菜如生黄瓜、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地瓜等都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三、腹泻、胃下垂

对于总爱腹泻的患者来说艾灸“气海穴”(肚脐下正中线1.5寸:两横指处)效果不错,“气者,气态也;海,大也。”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它是小肠经的“募穴”,经常按摩此穴对改善小肠功能极有好处。“天枢”穴(腹部中线肚脐处旁开三指),它是大肠经的募穴,也就是气血汇集之地是人体升清降浊的要穴。此穴相当于一个中转站或者说是“清与浊”的分水岭,营养物质在此将被吸收,糟粕之物就会通过大肠或膀胱排出。在瑜伽功法中也会涉及到这个穴位,按摩或爱就“天枢穴”不仅能治疗胃炎和腹泻,对治疗便秘也有很好的疗效。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的人。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最容易得这种病。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次在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不良的饮食习惯都容易造成胃下垂,空腹或吃的太多,都是发病的因素。

“巨厥”穴(人体正中线肚脐上6寸:八横指,),这个穴位大家好像不太熟悉,胃下垂的原因也是心脏给胃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就如同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就会松弛一样,胃缺少了血液的支持后就会下垂。增强了心脏的功能,供应胃部的气血足了,胃自然就会回复上来,胃下垂才能根治。“巨者,巨大也;厥者,门户、关道也”,人体最重要的关口就是心脏,而“巨厥穴”虽属任脉却是心经的募穴,常按摩或艾灸此穴对心脏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人体前正中线的交点处。)是经外奇穴,它不属于督脉却压在督脉上面,它对治疗呃逆有很好的效果。可从印堂穴向两边眉棱骨用手指做旋转式按压,按压的同时小腹鼓气,并屏住呼吸反复做2到3次,坚持40秒左右呃逆就会停止。按压“印堂穴”到眉棱骨这段主要是为了刺激框上神经,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使隔肌及胃部神经处于松驰状态;下腹部有意鼓气能充分扩充胃部利用气体压力作用于隔肌,从而达到制止呃逆的目的。

“百会”穴(头部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是人体最高的穴位,离大脑最近,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能提升人体的阳气,胃下垂和脱肛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常揉揉“百会穴”就能治疗这些“下垂症”;同时对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如有必要别忘在后背的“胃俞”穴(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离腰部较近)拔一罐,“胃者,胃腑也;俞者,输也。”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可将胃部的寒热湿气迅速通过拔罐表于皮下,对减缓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肠胃慢性病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上病下治”。晚上用热水泡脚(水里加点盐)后,在足底肠胃反射区按摩,临睡前再敲敲带脉,保持第二天的大便通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您就会体会出“足疗”给您带来的功效了。

另外,对于胃寒的患者早晨空腹喝一碗姜汤水,一天您的胃口都会很好,但是晚上就不要喝了,俗话说“早晨的姜汤暖胃肠,晚上的姜汤赛砒霜”!晚上吃饭时应该喝碗萝卜汤以顺肠胃之气,所谓“上炕的萝卜,下炕的姜”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胃肠病治疗口诀》的解释就说到这里了,记住口诀后应该灵活运用,那时您会感觉到其实治病并不是很难,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

性别:男,45岁职业:建筑工人自叙膝关节疼痛数年,曾服中西药物并“抽液”治疗两次.效果不明显来诊。检查:右膝关节肿胀明显,屈伸不利,阴陵泉附近尤为疼痛,面积约手掌大小,委中附近有瘀络,走路跛行。先在委中放血,然后针心门穴(主穴)最后又扎一个太白穴(牵引针)令其动,5分钟过去奇迹出现,原先不敢屈曲的关节屈伸自如,并疼痛消失。

又诊:按以上针法留针半小时,连续针了五天肿疼消失,改为每周针两次作为巩固治疗。现已过去一月病情稳定。以上针法均来自我的恩师左常波先生的经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endanga.com/nzdhy/6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