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本病发病的根本病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耳部气血瘀滞,耳脉闭塞,耳窍失养而出现耳鸣。
1.外感六淫:风寒、风热、等邪侵犯耳窍,清窍壅塞不利,其耳鸣如蝉。
2.痰浊:痰郁则化热,痰热郁结,循经上壅,耳窍被蒙,故耳鸣不休。
3.肝胆火盛:肝性刚劲,主升发疏泄,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耳鸣暴发。
4.瘀滞: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而致耳鸣。
5.肾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失聪。
6.气血亏虚:气血不能上荣头窍,耳窍失养而致耳鸣。
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许多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主要表现为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而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在临床上它既是许多疾病的伴发症状,也是一些严重疾病的首发症状(如听神经瘤)。
表现
(一)主觉性(非振动性)耳鸣
1、耳鼻咽喉科疾病:耳部疾病引起耳鸣最为常见。
(1)鼓部如中耳感染、耳硬化、内耳窗的增生性阻塞。
(2)岩部耳蜗及Ⅶ卢神经病变,前者常见于美尼尔病,后者常见于听神经瘤。
(3)中枢神经:除老年性大脑硬化外,中枢神经性的器质性病变,很少引起耳鸣。
2、心血管疾病:亦属常见的耳鸣原因,耳鸣常呈波动性,高血压、贫血、动脉粥性硬化伴血管栓塞等均可引起耳鸣。
3、代谢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均可引起耳鸣。
4、神经科疾病:颅脑外伤、脑干损伤、脑炎、脑震荡及多发性硬化等可引起耳鸣。
(二)他觉性耳鸣
1、咽鼓管开放:病人能听到自己呼吸时的气流摩擦声。
2、血管源性:颈内动脉和静脉,分别经过鼓室的前、下,如血管与鼓室的间隔甚或缺损。常可听到博动性耳鸣,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或颈内静脉突入鼓室等均可引起耳鸣,耳部附近的血骨瘤、动脉栓亦可引起耳鸣。
3、肌源性:耳部附近的肌肉痉挛,如鼓膜张肌、镫骨肌、腭帆张肌等软腭肌肉和咽鼓管咽肌痉挛收缩时可引起耳鸣。
4、颞颌关节病变或咬合不良:有时可引起耳内弹响声。
影响因素
1、噪声:通常接触噪声者发生耳鸣者增多,随着接触噪声的年限增加,耳鸣的发生率也增加,噪声的接触可致原有的耳鸣加重,但也可使耳鸣减轻或缓解,或促发出另一种耳鸣声而与原有的耳鸣声混合。
2、心理学因素:因家庭、婚姻、职业、意外事件等方面的精神压力可触发耳鸣发生。而耳鸣又可使患者出现压抑、忧郁烦躁、情绪波动、过分忧虑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又加重耳鸣从而互相影响,出现恶性循环。
3、疲劳:疲劳可使耳鸣加重。
4、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可使耳鸣减轻。
5、体位:大部分患者卧位时,耳鸣加重。
6、月经期:女性月经期可使耳鸣加重。
7、食物及饮料:减肥食品可使耳,鸣患者症状加重;奶酪类食品、巧克力可加重耳鸣;含咖啡因的饮料、酒精、烟草可加重耳鸣。
预防措施
(一)噪声性耳鸣的预防
1、降低或控制噪声源,尽量将其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85分贝)之内。
2、阻隔噪声的传播,用吸声材料、隔声墙降低噪声强度。
3、加强个人防护。
4、预防性治疗,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药物中毒性耳聋的预防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杜绝滥用,绝不多用。
2、避免联合应用2种以上耳毒性药物。
3、预防性治疗,如同时服用泛酸钙、维生素B族等。
4、用药期间加强听觉监控,如有中毒迹象,立即停药。
日常护理
(一)减轻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1、向患者介绍耳鸣的可能病因,耳鸣的特点,使患者认识到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并不是严重的、致命的疾病,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向患者讲清耳鸣的治疗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坚定的治疗信心。
2、介绍有关耳鸣的治疗方法,并说明耳鸣的治疗与情绪的关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并对耳鸣的治疗有较清楚的了解,以取得配合。
3、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病规律,和患者共同安排作息时间,在疾病发作时尽量避免睡眠,症状缓解时适当休息。
4、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营造适于睡眠的氛围,合理安排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将操作集中完成,在患者睡眠时尽量不去打扰。保持患者休息环境适中的温度和湿度,提供促进睡眠的方法。
(二)调节神经紧张因紧张状态是耳鸣的促发因素,而紧张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及性质,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对耳鸣症状耐受程度。患者如果集中注意力于自身的耳鸣症状,可导致神经紧张状态加剧,从而加重耳鸣。因此患者应有意识地训练轮流放松全身肌肉的各个肌群,以达到神经系统的松弛、减低或解除紧张状态,使耳鸣症状得到减轻。
(三)避免危险
和患者探讨在发病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找出危险因素,讲解避免危险发生的方法。具体指导患者在发病时尽量休息,或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少量的活动。避免一人外出,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应提高安全意识,有不适感觉时尽快离开危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