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2岁的吴某康杀死母亲后,提前将二楼卧室反锁,收起钥匙,换好衣服,将作案的菜刀扔到屋后的鱼塘,神色如常地面对外公的询问,还带弟弟去爷爷奶奶家吃饭。晚上10点多,吴某康用母亲的手机向老师请假,他跟老师发信息说,“吴某康明天请假行不,他感冒了”。后来被警方带走的时候,有村民问他为什么杀人,他说“我就是恨她。”据村民描述,民警带他指认现场,他居然还在笑,脸上没有一点儿害怕的表情。
为什么一个12岁的孩子会成为残忍的冷血杀手?如果对吴某康的成长过程做一番梳理,或许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吴某康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生存状态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缩影,所不同的是,他以极端惨烈的方式把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暴露于世人面前。可以说,吴某康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这起惨剧的发生不由得让人担心:还会有更多“吴某康”冒出来吗?
1、吴某康的成长过程。
据悉,吴某康的父母是较早一批外出打工的人。年左右,吴某康的父母回村结婚,随后生下吴某康。当吴某康半岁时,父母将他交给爷爷奶奶带,继续南下广州打工。两人进不同的厂,每月分别能挣多元和多元,除去开销和寄回老家的钱,基本所剩无几。一年回家一两次是常态,大部分时间和儿子是通过电话连接情感。
年,吴某康的母亲生下弟弟,因为爷爷奶奶年龄偏大,带不了孩子,母亲不得不留在家里照顾弟弟,让父亲一人在广州打工。相对于爷爷奶奶散养式的教育,母亲则要严格得多。据多位亲属说,吴某康经常与母亲吵架,有时甚至出手打母亲。而争吵的起因往往是玩手机和要钱,母亲不想他沉迷于手机游戏,也不愿意给他过多的零花钱去买槟榔和烟。
2、吴某康的成长缺乏细心呵护。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老年人大多受自身能力和观念所限,只是把孩子当小猫小狗一样养着,管着吃和穿就差不多了,哪有父母对孩子那般细心呵护?
据悉,吴某康在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过程中,曾经受过两次意外伤害。七岁那年,吴某康放学回家被面包车撞伤面部,流血不止。父母没在家,爷医院治疗。医生诊断车祸的伤情是:“额部复合组织缺损,额部头皮血肿,颅脑外伤脑震荡。”吴建德给吴兵父母打电话,得知儿子伤情不严重,他们没有回来。吴建德一个人找肇事司机理论,对方只愿意支付医药费,赔偿一分不给,他没办法。最后,吴兵的伤情被鉴定为10级伤残,从保险公司获赔了一万元。
车祸后一年多,吴某康在学校与同学玩耍过程中,被推倒,头部撞到墙角。吴兵回来并没有告诉爷爷自己的伤情。吴建德是看到孙子头部肿起大包,有很多瘀血才询问了情况。这个大包直到一个月后才消下去。
两次头部受伤后,吴兵出现了一些反常行为。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晚上十一、二点在房间里,一圈一圈地绕,吴建德叫他,他也不理。后来绕圈变为经常半夜大喊大叫,有时候哭,有时候骂脏话。这种情况,到现在都还时有发生。
3、吴某康的学习生活散漫随意。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厌学、逃学倾向,照顾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大多数文化程度低,以务农为主,观念陈旧,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同时,这些孩子认为不配合学校教育,即使不认真学习、不交作业、旷课,老师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在同班同学眼里,吴某康在班上的表现不是很好。他成绩中下,偶尔逃课,会因为上课不专心,被老师批评,还经常因为小事和班上的同学打架。据说,事发前的一周,吴某康星期一、星期四、星期五都没来上课。
同时,吴某康还沉迷于手机游戏。据吴某康的爷爷说,吴某康是在9岁左右迷上手机的,周围的亲戚朋友谁手里有手机,他都会去要来玩儿。“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开始玩手机。”有时候玩到很晚他才开始写作业,而总是一边写,一边用手机找答案。吴某康的伯伯吴建永偶尔也打游戏,他看见吴某康每次打开手机都无法自拔,不强制拿走手机他就不会停下来。“有时候整天拿着他妈妈的手机玩游戏,感觉离不开它。”
4、吴某康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