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一证相当普遍,主要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客之邪侵袭人体。侵袭三阳经,俱称表证。侵袭三阴经,具称里证。这是指由外而入内的外邪致病。
一是太阳头痛,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恶风。若自汗恶风,治用桂枝汤。若恶寒无汗,主以麻黄汤。
二是阳明头痛,前额,眉棱,眼眶胀甚,脉长,恶热,主以葛根汤。
三是少阳头痛,头的两侧痛得比较厉害,而且寒热往来,目眩口苦,主以小柴胡汤。
四是太阴头痛,外邪传至太阴,太阴主湿,邪从湿化,湿气上蒸,头痛而重,四肢酸疼而感觉冷,腹满呕吐,不想吃东西,主以理中汤,是温中除湿的意思。
五是少阴头痛,少阴是水与火交会的地方。邪入少阴,若协火而化为热邪,热气上蒸,头痛而咽干,小便短赤,少气懒言,肌肤燥烦,治疗应该养阴,可用鸡子黄边汤。邪气若协水而化为阴邪,头痛而脉微欲绝,身重而欲寐懒言,咽干而口不渴,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扶阳抑阴。
六是厥阴头痛,邪入厥阴,厥阴主风木,邪从风化形成疾病,风主轻清,头痛而巅顶更甚。诸阴之脉至颈而还,惟厥阴脉会顶巅。厥阴又属至阴之所,邪气入此,从阴化者较多。顶痛多兼干呕吐涎,爪甲,唇口青色,肢冷腹痛。可用吴萸四逆汤,回阳降逆祛阴之意。若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主治。
总之,邪在三阳,法宜升解,不使入内为要。邪在三阴,法宜温固,由内而释,不使伤表为先。
若内伤日久,七情过度,损伤阴阳二气,阳气或阴气由内而外发,也能导致头病,但病形没有外感症状,头眩昏晕十居其八,头痛十仅二三。
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定,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此是危险重症。治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汤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
头痛如劈:平日阳虚之人,无其他难受的症状表现,忽然头痛如刀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促,或脉浮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方用潜阳丹,一剂减轻,重者四五剂痊愈。
又有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比前症稍轻,但也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曾用此方治愈头痛如裂,即一般所说的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症状,又有阳虚的症状,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一巅顶头痛患者,四肢冰凉,面容苍白无神,食少,一身都痛,恶寒特别严重,呕吐涎沫,经中西医治疗,经年累月无效。余综合分析,断为厥阴头痛。先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四剂,一身疼痛有所减轻。继服四逆汤以扶阳祛阴,恶寒等又有减轻,最后治以吴茱萸汤加附子,吐涎沫,头痛诸症悉愈,复以附子理中汤善其后。
一女病人血崩之后,忽然头顶剧痛,这是严重血虚,导致阳气无所依附,暴浮于上。要知道,气、血两字,彼此互为其根,不可稍有缺陷,阳气暴虚,阴血即无所主,阴血暴虚,阳气即无所托。今病人血骤下奔,海底枯涸,龙无水养,飞腾于上,故头顶痛甚。此时若不细察受病之因,而见痛治痛,则上浮头顶的阳气,立即消散。治法应该大补其血,让阴阳平衡,暴浮之阳自然下潜肾中。选用补血汤主之,或补水汤也可。
但要注意,若病人自我感觉有火自下而上的时候,其人反而安静,不喜欢喝冷饮,咽不干,小便不赤,心不烦,唇舌青白,则又是阴气上腾。治法则应该用四逆汤一类,大辛大甘以守之复之。切不可妄用滋阴降火。一滋阴降火,则阴愈胜而阳愈消,脱证立现。
因阴虚而头痛者,是火邪上冲,其人虽无外感可征,大多心烦,咽喉干燥,小便短赤,口渴饮冷,自觉火从脚底而上,火从两腰而上,火从脐下而上,火一上来就开始头痛,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象外感头痛那样整天头痛不停。治法应该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八味肾气丸之类。
头面肿痛:病人二三日,头面肿痛,头面感觉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此邪热壅于三阳。急宜宣散清热为主。白虎汤加味主之。
总结:头痛有阳虚阴虚危重之证,临床分析要非常仔细,切切不可误判。内外两法,完全不同,临床更是不能错认。头为人身阳气聚集的地方,清气为主,高巅之上,只有风才可能到达。古人多以祛风为主,但不全面。通过临床分析,头痛的人,大多是因为正气不足,不能充满全身,外面侵袭人体的所谓风邪,实际包括六淫邪气。从内来看呢,一切阳虚阴虚,俱能上逆为病。外邪要按六经提纲病情来治疗,内伤则要按喜怒哀思恐惧,以阳虚阴虚为主要方向,而阳虚者较多。
其他的书上记载。有:雷头风者,头响者,头摇者,头重者,偏左偏右者,大头毒者,宿食头痛者,种种名目,也不能不了解其治法,下面我们大致选一些。
雷头风,分两类:一是头面肿痛,长疙瘩,此湿热之邪聚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重剂以伐生气,用刘河间之清震汤升阳解毒。清震汤:又名升麻汤.升麻30克,苍术30克,荷叶l张,上药共为细末。每服5克,水煎,食后服。一是头响如雷似风,此是肝胆风热上攻,主以小柴胡加丹皮、栀子。或用《医宗金鉴》之泻肝散。
头响两侧胀:头的两侧,是少阳经所主。今见胀而响,是少阳之火浮于上也。治用柴胡汤倍黄芩,以清少阳之火。
头摇者,有肝风内动,有清阳不升两种病因。若身轻恶热,张目不眠,烦躁易怒,面红目胀,口渴饮冷,即是肝风内动,不能自主,治宜养血以祛风,养血汤主之。若其人面白少神,困倦嗜睡,渴喜热饮,此是清阳不升,元气虚极,不能镇定。应用四逆汤大剂扶阳,真阳一旺,即能镇定上下四旁。
头重者,湿气蒸于上也,主以祛风除湿汤: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苍术、羌活、防风,白芷,乌药、枳壳、桔梗、当归、芍药、川芎、黄连、黄芩,生姜。
头痛偏于左者,血虚风动也,头胀目赤,主以四物加风药。处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15,川芎6,荆芥,薄荷,白芷,防风各3克,水煎服。
头痛偏于右者,气虚而风袭之也,人必乏力,主以四君加风药。如: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川芎,蔓荆子,天麻,防风等。
左右二证,若是真阳随胆经上浮于头部左右两侧,应以封髓丹加吴茱萸、肉桂,收纳元阳。
大头毒者,是外感时行疠气,壅于三阳也,主以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子:治天行大头瘟。黄芩、黄连并酒炒各五饯,人参三钱,陈皮、桔梗、玄参、柴胡、甘草各二钱,鼠黏子、马勃、板蓝根无则用青黛、连翘各一钱,升麻、白僵蚕各五分。右为末,取一半,白汤调和,时时呷之,留一半,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熟水送下、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锉取一两,水煎,分二三次服之。
宿食痛者,饥则安而饱则甚,由胃中浊气上蒸也,主以平胃散加消导药。处方:苍术6,厚朴,陈皮,炙甘草,麦芽,神曲,山楂各3克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以前的医生临床治疗的经验,我们保存下来,以供参考。
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一看见头痛,就马上使用祛风的药,象川芎,白芷,防风,荆芥,蔓荆子,藁本,羌活,天麻,辛夷,苍耳子等。这此药品,都是轻清发散之品,用来祛除三阳经表证的风邪湿气,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如果用来治疗三阴上逆外越的病证,就非常危险了。临床一定要分清内伤外感,阳虚阴虚才可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