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红军里来自各个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消灭纳粹侵略者立下了无数功勋。
在苏联/俄罗斯关于卫国战争的影视剧里,总会有几个黄种人面孔,他们大多是来自中亚和远东的指战员,如中亚五国和远东的布里亚特蒙古人、通古斯人,当然,也有可能是高丽族和华人。这些不久前才真正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指战员们,面对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时同样勇敢无畏。今天我们就要介绍其中一位哈萨克族红军坦克手的故事,他在卫国战争中作为坦克旅的联络官,在传递命令的同时,消灭了数十名纳粹德军,荣获了2枚卫国战争勋章。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获得者,基里巴耶夫,阿利别克·热努索维奇同志。
КилибаевАльбекЖенусович
他是我目前所见过的红军中颜值最高的亚洲人。看上去似乎很和善的样子,也许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很和善,但是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勇敢无畏、凶猛果决的坦克手和指挥员,通过凶悍的战绩,获得了2枚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提供素材的大佬收藏了其中的号卫国战争勋章。根据造币厂网站的数据,这枚卫国战争勋章属于第2版第3型的第3批。由于卫国战争勋章颁发数量很大,制造工艺较为精细复杂,加上战时的条件,所以有好几个厂家参与了生产,如莫斯科造币厂、列宁格勒造币厂、克拉斯诺卡姆造币厂等。每个造币厂拿到的编号区段不同,生产工艺和模具也有区别,因此就产生了许多版本和型号的勋章。背面平整、厂标平直的第2版第3型二级卫国战争勋章就分为3个厂家生产,第一批和第三批是克拉斯诺卡姆造币厂生产,第二批是列宁格勒造币厂的产品。其中第3批是45年3月份左右的产品(43版卫国战争勋章直到50年代末还在生产)
由于证书已经遗失,所以这枚勋章的故事是通过查询登记卡查找到的。
登记卡
勋章证书
1姓基利巴耶夫
2名及父名阿利别克热努索维奇
КилибаевАльбекЖенусович
3军衔少校
4性别男
5出生年份.7.14
6出生地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斯坦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
7政治成分年入党
8受教育程度年8年级
9民族哈萨克
10在苏军中服役时间.8.1
11获奖时所在服役单位及职务16近卫机械化师近卫坦克团参谋长助理
12现服役单位及职务近卫第1机械化集团军第9坦克师23坦克团营参谋长
13家庭住址哈萨克斯坦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
14所获全部勋赏
名称
编号
证书编号
命令号
二卫
勋章证书
第4近卫坦克军45.4.2第号命令
二卫
同上
第4近卫坦克军45.5.27第号命令
战功
无号
同上
50.11.15钧令
战胜德国奖章
45.9.5钧令
苏联陆军和海军30周年奖章
48.2.22钧令
本人签字
团参谋长近卫军上校切普雷钦
.7.16
基里巴耶夫同志一直在坦克部队中服役,是一名资深的老坦克手。在卫国战争中,这位来自哈萨克草原上的金雕,在坐骑从骏马换成坦克后,他同样娴熟地驾驭着这头钢铁巨兽,向在草原上那样,在东欧大地上驰骋。
姓名及父名
军衔近卫军大尉
单位及职务第10近卫乌拉尔志愿坦克军63近卫车里雅宾斯克-佩特拉科夫斯卡亚红旗坦克旅参谋联络官
申请勋赏一卫
1.出生年份
2.民族哈萨克
3.何时参军
4.政治成分年入党
5是否参加内战、卫国战争和其他保卫苏联的战斗42起先后在西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参加卫国战争
6.是否负伤或脑震荡年轻伤
7.先前所获勋赏二卫.3
8.兵源地哈萨克斯坦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区兵役委员会
9.家庭住址
事迹简介
在对敌军事行动期间,基利巴耶夫同志担任了旅总部的联络官。他能及时并且准确地将命令和作战命令下达给旅下属的各级单位。
年4月19日,基利巴耶夫同志奉命,向正在进攻埃尼克斯多夫市(勃兰登堡州)的坦克2营传达司令部的任务命令。在前往途中,他所乘坐的装甲车被敌军的一个步兵连所伏击。敌军士兵在隐蔽处向该装甲车投掷了手榴弹并用机枪扫射。基利巴耶夫同志情急之中指挥车组成员,消灭了28名德国士兵与军官,并且缴获了2挺机枪。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依旧抵达营部并按时传达了战斗命令。
年5月1日,基利巴耶夫同志奉命,向被包围在多布里奇科夫地区(勃兰登堡州)的坦克3营传达司令部布置的任务。基利巴耶夫同志独自驾驶一辆坦克突破了敌军的侧翼,打乱了他们的防线。他摧毁了两门迫击炮,消灭了至少40名敌军士兵和军官,俘虏了2名军官和7名士兵,并及时到达营部,送达了命令。
由于基利巴耶夫同志在战斗中表现勇敢无畏,他值得被授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团参谋长近卫少校泽尔尼斯
批准授予
旅指挥员近卫上校福米乔夫
45.5.6
批准授予“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军指挥员近卫军中将贝洛夫
45.5.16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基利巴耶夫同志此时是一名联络官,Офицерсвязи,他的任务是上传下达,通报情况。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的介绍。也就是说他的主要任务是向下级部队传达命令,向上级通报下级部队的情况,协调部队的行动。卫国战争中,虽然双方都有较为先进的通讯技术,无论是有线通讯还是无线电通讯,都有充足的设备和专业人员,但是条件所限,如地图无法用无线电或有线通讯传送,一些重要的文件为了避免被破译也无法用无线电传输,有时距离过远或一时间联系不上,就需要通讯员和联络官了。双方也都有专门的通讯航空部队。当然了,战场上虽然他们是执行联络任务,但是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对方,因此红军的联络官和通讯员们为了保卫情报和完成任务,立下了不少功勋。另外,我们要注意到,联络官们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递信息,因此,他们要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和损失,以免耽误主要任务。我曾经翻译过一位联络官的奖励卡,就记录了他多次遭遇德军但是总能巧妙避开,最终成功将公文包送到目的地的故事。
这位瓦尔拉莫夫近卫军中士就是《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的“司令部联络官。由于红军所采用的大纵深战术要求先头部队尽可能向敌军纵深挺进,将被打散和迂回的敌军交给后面的部队料理,因此他遭遇了不少被打散的小股德军,他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贸然与这些敌军交火,而是小心翼翼地躲避,最终将文件平安送达。基里巴耶夫同志应该是躲不过去,因为敌人就是冲着他来的,所以只能一路杀过去。奖励卡里还提到了他抓获了9个俘虏,我想应该是他命令这9个人走在他的坦克前面,他开着坦克在后面跟着,将他们押送到了2营。
顺便说一下,德军经常用挎斗摩托和侦察机运送文件,路上不知道被游击队干掉多少,运送文件的飞机也因为各种原因,或坠毁或迫降,泄露了相当多的秘密(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法国战役)
基里巴耶夫同志在执行传令任务时,他在途中遭遇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但是他一路过关斩将,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消灭了不少敌人。这当然要归功于他的勇敢无畏和经验丰富,毕竟是39年入伍的老战士,还经历了42年至45年的惨烈战斗,早已是身经百战。另外,45年4月,纳粹德军虽然困兽犹斗,但是这头野兽已经是奄奄一息,早就被红军和盟军一记又一记铁拳砸断了几辆,从曾经吃人的恶兽,变成了断脊之犬,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都已经断崖式下跌,已经进入大崩溃状态,也就是出于对红军的恐惧才能抵挡一下。
另一枚二卫虽然没有被提供素材的大佬所收藏,但是出于好奇,我也查询并翻译了一下奖励卡。这枚勋章是他较早获得的,那时候他是坦克营的高级副官,相当于营参谋长。
姓名及父名
军衔近卫军大尉
单位及职务第10近卫乌拉尔-利沃夫志愿坦克军63近卫坦克旅2营高级副官
申请勋赏红旗勋章
1出生年份
2民族哈萨克
3何时参军
4政治成分党员
5参加战斗42.2-42.9在西方面军,44.2起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43.7-43.9在布良斯克方面军
6是否负伤脑震荡42.9.29轻伤
7先前所获勋赏无
8兵源地北哈萨克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区兵役委员会
9家庭住址
事迹简介
45.1.22-45.2.2的作战行动中,他在坦克的作战队形里,领导了作战。他良好地组织了侦察,得益于他正确而精准地组织了营司令部的工作,他的营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很小。
营部直接在营作战队形里一起推进。
在强渡奥得河、扩大西岸登陆场的战斗中,他冒着敌军的炮火,直接领导了分队的作战行动,45.1.30-45.2.1,3天里击退敌军多次反扑。
45.2.1,在格尔佐格斯瓦利达乌地域内的战斗中,他用自己的冲锋枪击毙了12个德军冲锋枪手和4个浮士德发射手。
他值得被授予红旗勋章。
2营指挥员近卫军少校奇尔科夫
45.2.6
授予二卫
63车里雅宾斯克红旗坦克旅指挥员苏联英雄近卫军上校福米切夫
45.2.25
批准授予
军指挥员近卫军坦克兵中将别洛夫
45.3.12
作为营高级副官,也就是营参谋长,他的任务自然是组织参谋工作,辅助指挥员指挥作战了。强渡奥得河是红军真正大规模攻入德国本土的战役(如果不算东普鲁士的话),德军自然会拼死顽抗,加上又是渡河作战,因此这次战斗异常激烈,整场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红军和随同作战的波兰人民军伤亡超过19万,其中不可恢复损失多人,德军死伤达47万9千,有15万人被俘。
从奖励卡可以看出,基里巴耶夫同志曾经担任过2营的高级副官,他担任联络官后,指挥员派遣他去联络2营,也许就是因为2营是他的老部队,比较熟悉。
注意一下,营指挥员本来为他申请的是红旗勋章,这是理论上除了胜利勋章以外,苏联最高级别的纯军事类勋赏(列宁勋章也可以因为劳动授予),但是在旅指挥员这里被降为了二级卫国战争勋章。降档的幅度有点大,堪比我之前见过的一位飞行员申请的红旗勋章被时任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的布琼尼元帅降为红星勋章。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高级指挥员们认为他的事迹不够格,也有可能是出于民族原因。
基里巴耶夫同志在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后,继续留在了红军中,根据服役记录,他后来官至中校,坦克团参谋长,继续在苏军中服役。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他所在的部队。注意这支部队的全称,荣膺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第10近卫红旗乌拉尔-利沃夫志愿坦克军,和其他部队不同,多了“志愿”这个词,因为这支部队最初是由乌拉尔地区的劳动者们自愿发起组建的,最早的人员都是志愿者,装备也是各州的劳动人民自发捐款制造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支真正的属于劳动人民的部队。(说到这个,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捐款为红军和红海军制造武器装备的例子是不少的,就连东正教会都砸锅卖铁,为红军捐赠了两个坦克团)
乌拉尔的劳动者向红军捐赠坦克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关于这支部队的介绍,добровольческая,这个单词是“志愿的”意思。我们要注意,奖励卡中被我简单翻译为“兵源地”的那一项是“КакимРВКпризван”,也就是“哪个区兵役委员会征召”,Призван,意思是征召,征集,我们之前介绍过,红军/苏军征兵时,是通过各级的兵役委员会下达动员令,征召适龄人员进入部队服役的。这类应征入伍人员在这一栏会填写征召他们入伍的区兵役委员会。而志愿人员则会填写Добровольно,也就是“志愿的”。一般来说,被征召参军的人员在军队中占比例是最大的,除了一些纯粹的志愿部队。
比如这位同志,他的“兵源地”(第8项)就填写为”志愿的“。
由志愿者组成的队伍自然作战意志要更强,经受过充分训练后,战斗力也会很强。比如在利沃夫的战斗中,来自这个军的一个排就顶住了一个营的德军的进攻。而基里巴耶夫同志所在的63坦克旅更是屡立奇功,旅指挥员福米乔夫上校(后晋升为中将)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两次把基里巴耶夫同志的勋赏降档的福米乔夫同志。
有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基里巴耶夫同志是由兵役委员会征召参军的,但却在这支志愿坦克军里,这是因为他是44年才被分配到第10近卫坦克军的,志愿部队的第一批成员应该绝大多数都是志愿者,而随着战斗伤亡和人员调动,最初的志愿者所占的比重肯定会不断缩小,后补充进来的人员自然不可能都也是志愿者,被征召参军的人员是主流。
基里巴耶夫同志是哈萨克族,虽然哈萨克很早就被沙俄占领,但是真正从传统的游牧社会发展到近现代化,还是是苏联/苏俄时期。苏俄/苏联对中亚进行了几乎是彻底的经济和社会以及政治改造,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几千万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等民族的人民直接从封建社会推动到了现代社会。如此急促的改革在给中亚带来长足的发展的同时,在初期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甚至是灾难,如30年代席卷草原的大饥荒和疫情,而且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相对自由的游牧生活的牧民们也不适应工业化的生产生活,一些笃信伊斯兰教的人也抗拒无神论教育甚至是学校教育,以及妇女进步运动。
苏联虽然一直标榜国际主义,但是出于政治原因和地缘因素,对许多民族一直有着防范心态,如战前强制迁徙原本生活在远东的朝鲜族(苏联称高丽族),战时将德意志族、克里米亚鞑靼族、车臣族、卡尔梅克族等民族强制迁徙,并将这些民族的红军指战员调离一线作战部队甚至随同族人一起迁徙、流放。需要注意的是,苏联这些做法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而非种族主义立场。
卫国战争爆发之初,在中亚动员参军时,大部分主动前往兵役委员会报道的当地民族的青年就被拒之门外,红军在中亚的主要动员对象是此前疏散至此的斯拉夫人。随着战事吃紧,中亚民族才大量进入红军当中,莫斯科保卫战中,就有大量来自中亚的红军指战员参战,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就是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建的。波列伏依在《随军采访四年》的第一卷中也提到了来自哈萨克的红军部队。
照片中的红军指战员明显是黄种人,他们应该来自中亚或远东。
早期,许多刚刚应征入伍的中亚红军战士并不适应军队生活,甚至不会俄语,训练也很差,还受到一定的歧视,几乎是炮灰,很多人甚至没有上前线的机会,只能在后方勤务部门工作。他们不受重视,得不到应有的装备和补充,无法形成应有的战斗力,因此更加被歧视,形成了恶性循环。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和相关政策和办法的提出,情况逐渐好转。来自中亚的红军除了担任步兵和骑兵外,还因为体型与欧洲人相比较为瘦小,和高丽人、高加索人一起成为坦克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军反攻收复乌克兰、摩尔达维亚等地后,来自中亚的老战士们甚至已经可以教育在当地征召的新兵了。
有一位藏友提供了这样一份数据,我不太确定这份报告的具体时间,但是可以肯定不完整,根据这份报告记录,截止到那一年的4月1日,总共有万人因卫国战争获得了枚勋赏,其中有枚勋赏是因为战功授予的,获得者的民族构成中,俄乌白斯拉夫三兄弟自然占了大头,第10项为哈萨克人,有人获得勋赏,占获得者总人数的1.03%,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鞑靼人(第17项,1.89%)和犹太人(第33项,1.93%)。整场卫国战争中,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有万人参加红军,占总人口的近25%,15岁-50岁的公民中有70%直接参加卫国战争。应征入伍者中有45万为哈萨克人,从哈萨克入伍的红军中,约有50万人牺牲,其中哈萨克人人。根据维基百科给出的数据,应该是较为完整的统计,40万来自哈萨克的红军指战员获得勋赏,其中人为哈萨克族,位来自哈萨克的红军指战员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其中98人为哈萨克族。
著名的哈萨克族苏联英雄努尔雷巴耶夫·若尔迪巴伊,大尉,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击第5集团军集团军属地反坦克歼击炮兵团连指挥员,45年1月30日在皮劳(波兰)牺牲,年仅22岁,依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45.2.24钧令,追授苏联英雄。
两次苏联英雄,哈萨克族强击机飞行员别格利季诺夫,塔尔加特·雅库别克维奇,卫国战争中出击次,歼灭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们也介绍过几位哈萨克族苏联英雄。
-,无数来自哈萨克草原上的金雕万里赴戎机,开赴与德国法西斯秃鹫搏斗的前线,他们或驾驶飞机坦克,或操纵大炮机枪,或手持钢枪马刀,在东欧、北欧、南欧、高加索和极圈的战场上,为了祖国和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浴血奋战,终于和各民族、各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们一起,将人类的公敌彻底消灭,将法西斯秃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像草原金雕一样迅猛勇敢、像天山雪豹一样机警善战的英雄,他们的功绩将与世长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