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刘昊然首次合作,新片《平原上的摩西》定档在12月24日。影片根据双雪涛同名原著改编,他是首个入围台北文学奖的大陆作家,被誉为“迟来的大师”。他写的东北,很有年代感。▼
小说写了很多人物,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配角。她是一个哲学老师的女儿,叫傅东心。她嫁给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东北汉子。在那个年代,她是“资产阶级右派”的女儿,本来就很难嫁出去。而她还要保持自己的“仙气”和信仰,自然很多人看不惯她。▼
扎根那时以“糙”为美,在东北大地上更是如此。因为她要看书、画画、写东西、记日记,这在平常人家,简直就是“异类”。只因东北汉子承诺,一定尊重她的习惯,她才嫁了。
他对傅东心说,“但凡这世上有人吃得上饭,我就吃得上,也让你吃得上,但凡有人吃得香,我绝不让你吃次的。”,他还看过《红楼梦》的连环画,这比很多人都强了。▼
她在卷烟厂上班,跟工友们关系都不好。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打扑克、织毛衣、唠嗑,她从不参加,一个人躲在烟叶堆里看书。
她的饭一放到蒸柜里,就被人偷偷拿出来。她没有去讨好那些人,也不勉强合群,宁肯每天吃冷饭。
男人心疼她,找关系把她调到印刷车间。这个车间人不多,是非少,她又喜欢画画,倒是自在了不少。很快,她画的烟盒拿了奖,男人靠这个创业,成了印刷厂的厂长。据她儿子回忆说,家里那时的印刷机跟印钞机差不多。
发芽傅东心不明白,为什么儿子一点读书的细胞都没有,还天天打架闹事。
最开始是单挑,后来家里有点钱,他也大了,就会伙人。伙了一群小学生打了一个初中生,把人鼻梁打骨折,还中度脑震荡。
年,那时有人会为了5块钱抢劫。她从银行里取出块钱,塞到被打孩子家长手里。人家也好说话,只是送她出来的时候说:“看你文质彬彬,你儿子怎么那么浑?”▼
她没说什么,自从收了一个女学生,就很少跟儿子说话了。女学生喜欢火,她也喜欢火,她觉得她们是一个世界的人。▼
她给女学生讲《旧约》的《出埃及记》,她想让女学生记住,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她告诉女学生,读书不必全懂,不必全信,只须欣赏行文中的元气。▼
女学生很有出息,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成绩再好,上初中也要交九千块钱。女学生的父亲下岗了,她怕他让孩子辍学,上门去送钱。孩子父亲本就感激她的教导,绝不好再收她的钱。
女学生在她家上课时,经常被捣蛋儿子欺负。她强令儿子道歉,却不知这两人的情谊并不像她想得那样。▼
看完小说,不好剧透。只能说,不是青梅竹马那种狗血剧情,而是掺杂了一桩连环命案。背景复杂、感情有很多层次,梅婷和周冬雨塑造的角色,还是很值得期待。
出走孩子大了,傅东心才知道为什么丈夫那么包容她。当年,他当红卫兵去抄一个中文老教授的家,拿带铁钉的木板打老教授的头,一下打穿,出了人命。
可能因为内疚,他决心娶一个有文化的妻子,只要她喜欢的,都尽量满足,算是对文化人的补偿。▼
她喜欢收藏东西,艺术品也好,便宜的玩偶也好。男人就专门给她弄一间大屋子,谁都不给动。
那位老教授是傅东心父亲的朋友,但父亲比他幸运。他也同样遭遇了红卫兵,但被救了。救她父亲的就是女学生的父亲。
儿子打架出手狠毒,她教训他,他反驳说:“别人打我,我不能打回去吗?那以后不是谁都能打我?”▼
她无言以对,不得不说,有些东西是遗传的。家里生意越来越好,她并不眷恋,而是满世界地旅行。
儿子后来当了刑警,也总会想起她,却想不起什么亲近的记忆。
写在最后东北女人经常让人感觉很飙,比如近两年大火的李雪琴。很少有傅东心这样的形象,她不那么像东北人,但又是最地道的东北人。
当男人们慢慢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他们聊起海豚,“新闻上报过,海水污染了,海豚就游上海岸自杀,直挺挺的,一死一片。”
傅东心还在相信着,平原上有摩西的呼喊,“哀号何用?告诉子民,只管前进!然后举起你的手杖,向海上指,波涛就会分开,为子民空出一条干路。”
元小飘看电影,创造自由